《女为悦己者容》系列写完了,可以说对唐五代女性日常生活,或日常活动以妆容为中心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行文过程中也展示了妆容过程或者妆容程序,做为男性谈这个本来就有隔靴撩痒之嫌。不过我认为女性读者理解"女为悦己者容"还是理解为"女为悦己者妆"最好,毕竟天生丽质是毛凤鳞角的,所以说梳妆打扮最重要了。男人大多数属于视觉性动物,很少是感性动物。有人说抓住男人就要抓住男人的胃,这是严重的误导,因为我没有听说过那个小三是饭做的好才抢了别人的丈夫。这还是现代,现代女性自由度非常非常高,对丈夫围追堵截、严防死守的状况下都被不三不四的抢了去,那么在唐五代通常生活在私密空间中女子只是饭做的好有什么用。事实上《花间集》还真没有饭食的描摹,我想一是作品的创作者本身是达官贵人,二是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贵妇人或以闺房为主要生活场景的小姐们。

原计划《女为悦己者容系列》谈完红袖添香后就该结束了,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根据上述理由,对闺房这个私密空间也该谈谈。

古代宅院中各处房屋按尊卑等级分得非常明确:以四合院为例,在院落中处于中间位置坐北朝南的房子称为正房,一般是长辈或者家主居住。

北房朝向和正房一样,冬暖夏凉,光线充足也被称为上房。整个宅子里有时不止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房子,只有宅院正中,最高的才能称作正房,其余的都称为北房。

女为悦己者容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之八帘幕无重数)(1)

典型的四合院

女为悦己者容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之八帘幕无重数)(2)

二进四合院

正房两边的北方称为东西厢房,一般是长子住东厢房,次子或辈分地位低些的住西厢房。封建时期正房代表了家族的最高权威,所以非常严肃,厢房则会多些鲜活的生活气息。《红楼梦》第三回里写道:"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到了近代上房的严肃性已经减弱了很多,如巴金《家》里面写道:"左右两面的上房以及对面的厢房里,电灯燃得通亮,牌声从左面上房里送出来。"《西厢记》就是因莺莺住在西厢房而得名。

在正房的后面有时还建有一排房屋,和正房平行,叫作后罩房。后罩房是宅院的最后一进,也是坐北朝南,但等级和质量都比前院的正房和厢房要次一些。后罩房的位置比较隐秘,一般会分给家中的女眷居住。

在院子的最南边,有坐南朝北的一排房子,和正房相对,叫作倒座。倒座在宅院的最前方,一般是临街的,因此通常不开窗。加上它背向阳光,所以屋内终年采光效果都不好,阴暗潮湿,一般作为客房或给家中的仆人居住。

耳房是在正房两侧的小房间,一般分给家中小辈子孙居住,或者当作仓库堆放杂物。这里比较不引人注意,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常被当成私藏密会的场所。元代石子章在戏剧《竹坞听琴》的第一折中说:"既然如此,这所在不是说话处,喒(zán:同'咱')去那耳房里说话去来。"而《水浒传》的第三十三回写道:"花荣见刘高不出来,立了一回,喝叫左右去两边耳房里搜人。"

《红楼梦》第三回林妹妹进贾府,这是首次描写贾府,一套五进的长方形四合院。我们跟着林妹妹看看北京明清时期典型的四合院:

"(黛玉)自上了轿,进了城,从纱窗中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是外祖的长房了。"又往西不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由西角门而进。轿子抬着走了一箭之远,将转弯时便歇了轿,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众婆子步下跟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那小斯俱肃然退出,众婆子上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

综合上述,贵妇人都居住在上房,或东厢房,或后罩房;小姐都是住在西厢房或后罩房。当然富庶的大户人家如留园;官府人家如贾府都为小姐们修有专门的居住处,即闺房。

在古代宅院建筑中最为特别就是未婚女子的闺房。因为礼教的束缚,女子的活动范围非常狭小,青春少女是被困在闺房这片小天地里。起居、针织女红、研习诗书礼仪都在这里。

凡有家资的人家对闺房的建设都非常讲究。《红楼梦》第四十回里贾母看到薛宝钗的闺房太过简朴清素,一向慈爱温和的她竟然破天荒地批评说:"(一则)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象(闺房);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这番话里透露的信息,一是贵族家庭的闺房也是内眷交际中的脸面,一定要有华贵的样子;二是华贵秀丽的风格本就应该专属于年轻的女子,若弄得过于简朴反而让人想起寡妇、尼姑等哀衰之人;三是闺房一贯的传统就是以高雅华丽为审美评判标准。

尽管闺房已经属于隐蔽的内室了,然讲究的大户人家还会在房门入口放上一扇屏风,转过屏风才能见到屋子里的摆设。即便是普通人家,也会用布幔等做成幕帘在入门处遮挡一下。通常在靠北墙的位置会摆放床,如架子床、拔步床等。床上挂有轻纱帷幔,帐子上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床的斜对面一般摆有梳妆台,古时候的梳妆台有高低两个类型。高的是直接在台面上立放镜架,侧旁有装饰品的小橱。低镜台比较小巧精致,通常放在桌案上,镜台上部装有围子或小屏风,用以挂镜子等物;下面有小抽屉。屋子中央还会有圆桌和圆凳。一些品位高雅、能诗会画的小姐,闺房中还会有书案或琴案。至于字画、花草等装饰品,则是因人而异。

"闺房"也称"香闺",未笄的女子称"待字闺中",很多文人以满怀倾慕赞赏之情来描绘闺阁。曹雪芹《红楼梦》就以闺阁之事为主展开情节,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多位主角的闺房:秦可卿的闺房色彩斑斓,香艳奢侈;林黛玉的闺房高雅脱俗,充满书香气;贾探春的闺房阔朗大气,又不失贵族小姐的华贵感;而薛宝钗的闺房还因像雪洞一般素淡不加装饰,引起了贾母的不满。

关于屏风、帷帐、床帏的描摹《源氏物语里》比比皆是,不再列举。值得一提是因《原始物语》而产生的《源氏物语绘卷》亦是日本国宝,大约在1140年前后,当时贵族女子根据小说情节,每卷中选择一到三个场面绘制而成,推测全套该有百余幅,但是几经磨难,流传下来的只有十九幅。然而无论德川美术馆,还是五岛美术馆如何精心的保存,但绘卷依然随岁月的流逝日渐模糊,1998年,德川美术馆与东京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合作,对绘卷进行无损复原,历时六年,于2005年10月完成。文中插图即为复原图,原图已经看不清楚了。

女为悦己者容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之八帘幕无重数)(3)

罗帷与屏风分割的狭小空间里女公子在侍女的陪伴下的活动

绘卷采用"吹拔屋台"的技法,即没有画出房屋的屋顶与墙壁,视角是从屋子的斜上方俯瞰,可以一览无遗的看到屋内的情景,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对人物的微观视角,也是这种技法的特色,画面一般只包括屋内的一部分,室外的景色只画出主人公视线所及的范围。

女为悦己者容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之八帘幕无重数)(4)

吹拨舞台技法(院子里飘零的树叶暗示源氏沉痛的心理)

除了吹拔屋台手法之外,绘卷使用的构图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将门面放在水平位置,用斜线表示房屋进深的水平构图,二是把门面进深都用斜线表示的斜线构图。

以插图可以看出屏风,罗帷是闺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五代的小姐们,平安时代的女公子们都生话在屏风,帷幔分割的狭小空间。一年中也只有一两次出门的机会,如踏青,如重大祭祀的庙会。

女为悦己者容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之八帘幕无重数)(5)

柏木插图,上为复原图,罗帷无重数

《花间集》中对闺房这个私密空间的描摹也是比比皆是,有许多人也做了研究。现列举一二以备大家查阅。

魏玉莲《论唐宋词屏风意象中的儿女情》认为室内屏风自身的遮蔽功能导致隐秘幽微空间的形成,成为无形的情感空间守护力量,无论男女在屏风背后皆易显露真性情。李溪《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从女性视角观察屏风的意义,认为屏风有力地隔障了内外有别的社会空间。桂庆英《唐宋词中场景研究》认为诗词的范畴意境本身包涵空间意识,首先是生活中的物质空间,其次是到作品中的精神空间,再次是读者的审美空间。

例如屏风可分为落地式屏风、枕屏和床屏。落地式屏风又可进一步分为单屏,如温庭筠《酒泉子·日映纱窗》和可折叠的多扇屏如孙光宪《菩萨蛮·小庭花落无人扫》。床屏如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按材质可分为画屏如和凝《春光好》;绣屏如魏承班《生查子·寂寞画堂空》。

女为悦己者容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女为悦己者容之八帘幕无重数)(6)

横笛插图,上为复原图

温庭筠《酒泉子·日映纱窗》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金鸭:即香炉。古时燃香之炉,常常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等形状,里面中空,香从口出,因以动物形状名炉。

"故乡春"三句:故乡已是春天,但云烟相隔;香灯熄灭,闺人乡情无限。烟霭(ǎi),云气,这里指室内的烟雾。背,这里有闭灭之意。兰釭(gāng),焚兰香膏油的灯,即所谓"兰灯""香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灯错些。"膏,油脂。古时在燃料中渗以香料,焚时有香气喷出。

"宿妆"句:意思是带着隔夜的旧妆而凭倚高楼,心情惆怅。宿妆,隔夜的旧妆。

"草初齐"三句:草刚刚铺遍郊野,花却零落了,燕子来往双飞。双飞,一作"双双"。

曙光照射入碧纱窗里,把香炉画屏映绿。兰灯初灭的时候,缥缈着袅袅的烟絮,缭绕着我的思愁,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

昨日的宿妆里,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倚着高阁眺望,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

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令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芳草平铺,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孙光宪《菩萨蛮·小庭花落无人扫》

小庭花落无人扫,疏香满地东风老。春晚信沉沉,天涯何处寻?

晓堂屏六扇,眉共湘山远。怎奈别离心,近来尤不禁。

疏香:残花。东风老:暮春之时。

湘山:即君山,在洞庭湖中,传说湘君之所游处,上有湘妃庙。这里,指屏风上所绘湘山远景色,黛色弥漫,如眉色之秀丽,故言眉色同山色一样。

不禁:受不住。

这首词写闺人怀别。上片写在春暮时节,女主人公得不到所怀男子的信息,感到孤单,海天茫茫,到何处去寻找他呢?下片写室内的陈设,面对这些屏风,以及屏上所绘的湘山景色,更触动了她的思念之情。这些东西,都是她与她的心上人共同欣赏过的。

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红袖:指代少女。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这里指青楼中妓女之类。

翠屏:镶有翡翠的屏风。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花丛:指代游冶处的艳丽境界。花枝:比喻所钟爱的女子。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贾岛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韦庄所写的也是这种心理。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离开江南到更远的蜀中,他又觉得在江南的生活也毕竟是快乐的,是值得怀念的。

韦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可是他并不是不用形象,"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写男女之间感情的遇合,这种遇合都同时有一种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华,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这种可贵的遇合。"我当年有那样的年华、遇合、赏爱,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至此为止,写的都是对江南往昔的回忆。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他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誓"表示其态度之断然坚决。

"白头誓不归"这句与《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未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年是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而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反而说誓不回乡了。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老莫还乡"转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对于唐朝灭亡这样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韦庄不可能没有受到震动。

当年在江南时说"未老莫还乡",是因为长安还有希望收复,回乡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时,唐朝已经彻底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着一"誓"字,无比坚决,以斩尽杀绝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这正是韦庄词的特色。

魏承班《生查子·寂寞画堂空》。

寂寞画堂空,深夜垂罗幕。灯暗锦屏欹,月冷珠帘薄。

愁恨梦难成,何处贪欢乐?看看又春来,还是长萧索。

看看:看着看着,说明已多次虚度春日。

长萧索:久凄凉。王维《奉寄韦太守陟》诗:"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这里指心情孤凄。

这首词写妇人春思。词的上片着意写景,景中有情。室内深夜之景,是"寂寞"与"空",这也是"画堂"中人心里的"寂寞"与"空"的感情外化。"灯暗锦屏欹"是主人公"寂寞"与"空"的具体形象。下片着意写情,情中带景。"愁恨"句写自己的现实;"何处"句写思念的人,从想象中情人追欢,深一层写她的深情厚望。末二句点明"春来","看"字叠用,显出盼望长久与急切;"又"与"还"搭配,表现了她失望与虚度的情怀。"萧索"一词,情景并重,既见女主人公思想上的凄楚孤寂,又见外界环境的荒凉冷落。全词在写作手法上,构思巧妙,意境幽远。

床屏在《花间集》中多次出现,于是除了倚楼凝望,枕上思人,或卷帘闲望之外,还有倚屏含怨,如顾敻《醉公子》,《应天长》,魏承班《玉楼春》。魏承班《生查子·寂寞画堂空》就是倚屏含怨。还有床帐如牛峤《应天长》、帷帐、衾等等,在这里就不说了。

最后我们欣赏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我很喜欢这首词。江南的花红草绿,江南的山清水柔,江南的莺莺燕燕,江南的明眸皓腕都留不住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

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菩萨蛮》组词第三首《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他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他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他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他的故乡有什么让他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他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不能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他想还乡,而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他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他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他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理由了。

张惠言《词选》:此章述蜀人劝留之辞,即下章云"满楼红袖招"也。江南即指蜀。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断肠"。

谭献《词辨》:强颜作欢快语,怕肠断,肠亦断矣。

陈廷焯《云韶集》: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衷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暮年,不得还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有个词牌名叫《清平乐(yuè)》,清平乐即清明太平之世的音乐,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李白应制清平乐词、李白应制清平调词,明里赞美杨娘娘的天生丽质,暗里歌颂大唐的开元盛世。到了《花间集》里只有3位词人创作了9首《清平乐》词,这也说明从李白到温庭筠跨度约一百年里,光芒四射的盛唐变成了衰败暗昧的晚唐,国家从治世变成了乱世,温庭筠等人的《清平乐》褪去了"清平"的外衣,带上了悲苦的色彩。或许这也是其他词人不用《清平乐》创作的原因和苦衷。大唐不在了,五代十国中还有那个值得他们用《清平乐》呢。

总之,《女为悦己者容》这个系列虽然以女子的妆容、闺房及其摆设介绍、欣赏《花间集》,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深沉是大多数词人用美人的美丽、闺房的奢华精致比喻衰落、沦陷了的繁华大唐,思念着、怀念着、追忆着扎根心底的大唐。黑暗的统治下,谁又敢明着说呢。

利用闺房的狭小空间,暗喻在诸多野心家统治、控制下的志士仁人有国不能报,有家不能回,用纤弱的笔墨做无力的抗争。岂能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一言而蔽之。

这一节写的有些长了,分两部分写又没有合适的题目,只能这样了。"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我也缅怀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