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流行“祛湿”,大多数祛湿方法均是采用中医药方式。今天试着聊一聊我对中医“湿”的学习心得。

一、何为湿?

湿是中医外感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种,湿邪大体可以理解为人体内多余的水,而成人体重的65%为水,正常的水和湿邪胶漆一体,良莠难分。

湿在外可表现为疮疡、红肿、湿疹;在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满闷恶心;

在上可表现为头重如裹,咳逆眩晕;在下可表现为大便黏腻或泄泻、妇科带下等症。

观察舌象可以非常直观地诊断出“湿”的程度和表现。体质偏湿时,舌体多肥厚胖大,舌苔多黏腻润滑。

湿热与寒湿并存体质怎么祛湿(区别寒湿与湿热的简便方法)(1)

茯苓

凡此种种表现,都属于湿证。

二:湿分几种?

从中医角度,根据临床表现与病因之不同,湿可分为:中湿、寒湿、风湿、湿热、湿痰、湿温、酒湿、破伤湿。

而现在流行的祛湿多是针对中湿、寒湿、湿热。

之所以对湿做出如此细致的划分,就在于导致湿的原因,以及湿的症状表现往往会因人而异。

单纯的湿邪往往没有明显的身体异样表现,但如果风寒暑热等外邪入侵,便会与湿相结合,导致一系列病症。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暑盛化为湿温。与风痰相结合则为麻木,与瘀血相结合则为滞重,与风相结合则眩晕烦热,与寒相结合则痉挛、风寒湿相结合则为痹证。

如果要更好地“祛湿”,不分个人体质、发病部位、病因、寒热,是很难达到满意效果的。

湿热与寒湿并存体质怎么祛湿(区别寒湿与湿热的简便方法)(2)

白术

三、湿从何而来?

湿之中人,必源于虚,强壮者无虑也。

《黄帝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液周流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在。究其发病原因,不外内因外因。

外因多在于饮食不节、恣食油腻生冷;起居不定,劳逸不周、穿着不合时宜。

内因多在于脾脏功能紊乱,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司。

湿邪多是与其他病邪结合出现,比如有些湿性体质的人,即使盛夏,也有恶寒怕冷、关节疼痛的情况,除寒、湿外,就有可能还有血虚的情况。

有些人则表现为身体沉重、腰部冷痛,除湿外,可能还有肾虚的表现。

湿之为病,就在于其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刚才也说过,湿邪一般不能为害,而与其他病邪相结合很快便罪恶昭彰,所以湿邪往往承担了一个助纣为虐的角色。

湿邪开始在体内作祟,往往说明了身体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不健康的状况。

所以祛湿不能只着眼于湿,也不能只着眼于脾。而是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健康的起居、愉悦的心态、适当的锻炼,以及适合自己的药物治疗方可。

湿热与寒湿并存体质怎么祛湿(区别寒湿与湿热的简便方法)(3)

赤小豆

四:如何祛湿?

作为六霪之一的湿,相比较于风、寒、暑、燥、火,其治疗难度是最大的。其原因就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湿,而湿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多样,缠绵悱恻、变证百出。

中医祛湿的方法主要为:微发汗、利小便。

这很容易理解。

比如通过运动发一发汗,身心都会感觉很舒服,正是基于此理。

对于非专业中医人士而言,如果想要通过药物调理的方式达到祛湿的目的,最主要的要分清自己的体质是偏寒,还是偏热。

一个比较简单的辨别寒热的方法:尿赤而渴为湿热、尿清不渴为寒湿。

此外,通过舌象、大便也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寒热。

偏湿热时,舌体多红、肥厚,舌苔黄腻,大便黏腻、臭味明显。

偏寒湿时,舌体多淡、胖大,舌苔白腻,大便稀,无明显臭味。

湿热与寒湿并存体质怎么祛湿(区别寒湿与湿热的简便方法)(4)

薏苡仁

偏湿热时,可以用清热健脾祛湿的药物,比如这两年流行的红豆薏米茶之类。

偏寒湿时,就需要用温胃健脾的药物了,红豆薏米之类性情均为寒凉,需要使用可加入白术、白芷之类的温性药。

如果不辨寒热,随意应用,不但不能祛湿,还会导致伤害肠胃等情况的发生。

湿邪往往与其他病邪共同发生,有时为病因,有时为病果,有时为主症,有时为次症,表里寒热不同、气血虚实不同,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的。只注重祛湿而不对其他病邪进行治疗和调理,只关注于健脾,而忽视其他脏腑,往往达不到祛湿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