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城西南9公里处有个叫“侯冢”的村,全村有耕地2300亩,700余口人此村属农业村,因村东南有棵600余年的“侯冢松”(实为柏,因当地人习惯称柏为松,故名松,此树2017年被评为河北省十大古树名木)而声名远播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侯营村名由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侯营村名由来(风骨河北地名志)

侯营村名由来

枣强县城西南9公里处有个叫“侯冢”的村,全村有耕地2300亩,700余口人。此村属农业村,因村东南有棵600余年的“侯冢松”(实为柏,因当地人习惯称柏为松,故名松,此树2017年被评为河北省十大古树名木)而声名远播。

关于“侯冢”村名的由来,1984年出版的《枣强县地名资料汇编》中说:“相传,汉代袁绍坐冀州时,在此筑起一个冢子,用于观望军情。明末清初,山西移民迁此定居,侯家为前户,故命名为侯冢,沿用至今。”

此说矛盾,故不可信。袁绍筑“冢”就不对,古时土筑之高地称台、称墩、称堆、称丘、称山,从不称冢。再者,就是“冢”,为什么冠以“侯”?是姓侯之冢,还是公侯之冢?这些都没说清楚。

要弄清“侯冢”的由来,得先说“冢”。“冢”乃高坟也,而坟乃用土堆成的土包。“冢”即高大坟墓。 如“青冢”“紫冢”等称,各处都有。

既然“冢”无疑义,那么是姓侯的“冢”吗?

若说是姓侯之冢,此前侯姓必是村中大户或大姓。侯冢村现有王、吴、崔、步、杜、陈、魏、李、孙等姓氏,并没有侯姓。此前也没听说村里有过侯姓之人,故村名不是以侯氏命名的村。

那么此村过去是不是王公侯爷之“冢”呢?换句话说,是不是王侯之坟呢?这倒是有可能的。

据《枣强县志》载:枣强之境内在汉代并非枣强一县,当时枣强其范围包括今县城以西、以北和以东部分地区,相当于现在县境的四分之一。另有广川、芯题、辟阳、复阳4县分别占今县境的一部 分。其中属信都国的辟阳县的县境在今冀州东部和本县西部卷子、大金村一带。侯冢村正好在这 一带。

辟阳在汉代是否有人被封侯?有。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审食其(读作shěn yì jī)为辟阳侯,置辟阳侯国,治所在冀州东南。后国除改为辟阳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3122页)。

这样就可以认为,侯冢村处原来有一个大坟冢,里面埋的是“辟阳侯审食其”,故称“侯冢”。

审食其是个什么人呢?他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以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渐为吕雉所亲信。后被封为辟阳侯。

这样认定,问题来了,既然这里原来有个大 “冢”高坟,怎么现在没有一点遗迹呢?大约原因有三:一是人们对辟阳侯审食其看法不佳。曾传刘邦死后,他曾有与吕后私通之嫌,后世以“辟阳之宠”指大臣为后妃宠幸。所以辟阳侯之“冢”年年水土流失,早成平地而了无痕迹。二是成冢之初,冢就不大,千年之后渐为平地。三是后人恶之,将“冢”平掉了。

再是,“国除改为辟阳县”是什么时间?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刘长恨其没救其母, 袖中铁锥击之,又命随从魏敬杀了他,谥“幽侯”。 (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以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也就是说从高祖六年到文帝三 年(前201年到前177年),辟阳侯国存在了24年。 辟阳侯称呼没了后,还有“幽侯”的谥号。因此,辟阳侯无论生前死后都是“侯”,其“冢”当然称“侯冢”了。

毫无疑义 ,“ 侯冢 ”即辟阳“ 侯 ”之“ 冢 ”。 由此 ,侯冢村 ,就不是从山西洪洞迁来只有600年的历史,而是从汉高祖至今有2200年的历史名村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把“侯冢”写“侯塚”。 “ 冢 ”与“ 塚 ”为同字异体 ,现提倡写简不写繁 。 还有人嫌“ 冢 ”字不好 ,而写成“ 侯仲 ”。仲 ,乃排行第二的意思 ,“ 侯仲 ”意为“ 侯老二”,就没有一点含义了。

(马金江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7月8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