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界,唐朝与宋朝被视作为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朝代,甚至还以此而诞生出唐宋之变这样的学术之争。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甚至连王朝内部的都城,都与前朝有了明显的变化。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

需要承认的是,有时都城规制的转变,还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变化与民间的主流思想。举个例子,都城从开放转向保守、又或者从封闭转向开放,这就可以体现出当时民间主流思想的更迭。唐与宋的都城规制转型,均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01唐朝传统都城规制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2)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将国都的选址定为隋朝大兴城,并将其更名为长安。李渊将都城选为此处,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渊源。

原来,在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尚未诞生,朝廷内部及地方的重要官职,基本都被部分门阀家族所垄断。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也被后人称为门阀政治。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3)

李渊所属家族,恰好属于当时的门阀家族之一,并被后人称为关陇集团,其主要活动区域恰好为关中一带。因此,身为从关陇集团走出来的王朝代表人,李渊在选定国都位置时必然会优先考虑关中地区的都城,地理区位优越、经济条件发达的长安自然成为当时的首选。

02都城长安的具体规制规划

古代的都城规制,与现代城市的规制有着较大不同。如果说现代的城市规制看起来像是一个圆形,古代的城市规制则是非常明显的正方形,并以主要政治区为中心。长安城在进行建设规划时,最外为宫城、其次为皇城、最后为外郭城,皇城恰好被包在中间。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4)

宫城整体呈长方形结构,从东至西分别为太子所在地东宫、皇帝所在地太极宫以及办公用的掖庭宫,非皇室成员不得随意在其中出入。长安城的主要政治官署位于南部的皇城,两者被承天门相隔。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5)

进入皇城,明显可以感觉到城市的范围变得更大,据《新唐书》记载光是长达百步有余的道路就多达十二条,从最北到最南、从最东到最西,错综复杂的道路将宫城分成棱角鲜明的小块,路一旁则是唐朝官员办公用的官署。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6)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一位官员如果想要前往长安处理政务,他首先需要抵达的地方不会是皇帝所在的宫城,而是由外郭城进入的皇城。因此,时人常将皇城视为长安,古人的一朝看尽长安花,描绘的也是皇城的景象。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7)

外郭城,从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它所处的位置为最外侧,是平民百姓、朝廷官吏居住的场所,如未经允许不可以私自进入宫城以及皇城。

外郭城的规制,同样是一个非常规整的长方形,城池内部共有十余条道路将不同的区域划分开来。

既然是外城,其通往内部的城门自然会有许多个。据考古资料记载可知,外郭城的城门一共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侧共有三座城门,其中北侧由于连通皇城因此多开了一座。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8)

开出这么多城门,其主要目的在于实施颇具现代化意味的人车分流,行路的路人走特定的城门、乘坐马车的达官贵人另走一座城门、甚至还有一条平时不会轻易开放,仅供皇室成员甚至皇帝通行的御用城门。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9)

外郭城既然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区域,其内部必然会出现坊市等商业场所。在外郭城的中心区域,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将坊市分割开来,并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县,一个名为万年、另一个则名为长安。

03都城长安的规制转变

唐朝自建立以后,便走在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其发展周期甚至要长于其他朝代许多。因此,唐朝初年规划的长安城,在后世的帝王看来必然存在不合理之处,他们需要对城市内部规制进行调整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0)

对城市规制进行调整,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改变整个城市的布局,那样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同时也会导致部分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唐太宗登基以后,他并未对皇城以及外郭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反而是在宫城内部进行调整,并修建了代表性宫殿——大明宫。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1)

上面提到,宫城的中心区域为皇帝的办公休息场所太极殿,但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这一宫殿的规模不够浩大,因此要求修建新的宫殿。

自此之后,大明宫便成为唐朝几百年来的主要朝会场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遭到损坏。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2)

现如今,我们已无法看到大明宫的原貌,但根据考古资料以及计算机的模拟,我们可以大体推演出大明宫的规制转变。

首先,大明宫的整体布局与太极殿类似,只不过其周长与高度要大了不少,宫门的高度甚至超出了外郭城的城门。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3)

除此之外,在大明宫的内部,皇家工匠修筑了许多带有奇观异兽楼台,例如翔鸳阁、栖凤台、含元殿等等。

这样的设计格局,不仅能够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同时也增强了唐朝帝王君临天下的压迫感,诗人王维的万国衣冠拜冕旎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4)

唐朝初年,唐朝都城的设计布局基本沿袭隋朝制度,并未做出太大的改变。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后世的帝王渴求新的变化,希望能够建造彰显其身份地位的新宫殿,这既体现出封建皇权的进一步集中,同时也体现出封建制度在此时正发展至高峰时期。

04宋朝传统都城规制

唐宋之变,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封建大一统朝代的中间,存在着一段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诸侯彼此攻伐战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他们重新调整城池规制,将城池的战略防备能力无限拉高。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5)

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调整,以至于等到后世的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不得不重新选定都城,并延续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城池规制。

05东京开封府的规制转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与其部下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并在王朝建立后逐渐实现王朝一统。夺得政权以后,由于赵匡胤所在的后周距离长安较远,再加上长安因战争的原因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于是新的宋朝都城被选在了开封,也被史书中记载为东京开封府。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6)

在中国古代,王朝定都的位置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宋朝之前开封就曾成为几个朝代的都城。赵匡胤将国都选为此处,按照当下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步好棋,开封的战略地位也难以与附近的洛阳或西方的长安相媲美。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7)

这是因为,这时的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宋朝的国土面积并没有如今那么庞大,南方、北方均有外敌环绕。如果将国都定在长安、洛阳,天然险峻的地势便可以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可失去了燕云地区的北宋,国都却又被定在了平原之上,使得宋朝都城不得不侧重外敌防范。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8)

当时,在规划修建开封府时,整体的布局结构与唐朝时的长安有些类似,同样被分成了三大结构,由外至内分别为百姓生活区、政治官署中心以及皇室成员生活区。只不过,相较于唐朝时期的长安,宋朝的东京开封府整体布局结构变得更加恢弘瑰丽。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19)

上面提到,地处平原地区的东京开封府,北部又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一天然屏障。因此,宋朝统治者在规划建设开封时,其重心都放在了如何抵御外敌。因此,东京的整体城市布局,相较于唐朝乃至后世朝代而言,将防御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东京城的整体布局由三组城垣组成,每一块城垣之间都有护城河相邻,这即意味着即使外城被攻破,护城河的存在仍可以让内城军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护城河常见,可三条环环相绕的护城河,在中国古代实属少数。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20)

除此之外,由于要防范北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辽朝军队,东京开封府的外城被做了充分的加固设施,具体可以体现在城墙的厚度、高度,城墙外随处可见的战壕以及城门外侧的防守型城墙。因此,从外面看上去,东京开封府就像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军事堡垒,可当你真的进入其中以后,才会发现这不愧于可容纳百万人的公元10世纪国际大都市。

结语

综上所述,由唐至宋这几百余年的时间里,王朝内部的都城规制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如果说唐朝的都城是恢弘大气,宋朝的都城则是在此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防御色彩,这也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都城设计形制变迁(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21)

等到后世的元、明、清三朝,由于将国都定于开封的弊端被宋朝展现的一览无余,这几个朝代又将国都迁移至北方的北京,其国都规制相较于前朝又发生了其他转变。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国都规制的转变其实恰恰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