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1)

本栏目由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宣传部主办,微游枣庄承办,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2)

百人之

古村黎墟走出家,

鲁南大地跃战马,

南下执政再冲锋,

为国为民把敌杀。

父亲张冠伍原名张立峰,1914年12月24日出生于薛城区沙沟镇黎墟村一个亦商亦农的家庭,年幼就读临城三育小学(今北临城小学),后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1934年春毕业,回到家乡在茶棚抗日小学当教员,后来又当了校长。

1937年参加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任直属营一连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八路军115师抵达鲁南,父亲所在部队编入115师鲁南支队,转战在滕县、峄县、兰陵、白彦、费县一带。

1940年10月调入鲁南区党委任机要秘书。1949年7月24日父亲在山东分局党校(济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南下奔赴四川,从此离开了他生活战斗过的这片热土,到新区接管政权。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跟随刘伯承、邓小平进军大西南。先后担任川东剿匪工委副主任兼巴县县委书记;江津地委常委兼工业和交通部部长,离休后享受省部级待遇。父亲南下前,一直在家乡鲁南生活工作35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溯他那段辉煌而又艰难的红色历史,拾起那段永不泯灭的红色记忆。

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3)

张晓帆(右)在重庆接受堂弟张健的采访

从一名小学校长到一名抗战连长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所在学校会同“曙光”、“天主学堂”、“滕文”等学校,号召进步教员带领学生罢课,到滕县县城举行抗日游行示威活动,向沿途群众散发传单,从而唤醒民众的爱国行动。父亲在教员的岗位上,受到了临沙区委书记褚思佩的赏识,除教学外还兼职区委的抗日宣传简报刻印工作。1937年10月经董尧卿介绍,参加“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任直属营一连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实现了一生的政治飞跃。

日本第二集团军1938年3月16日向滕县发动进攻,同时在周营、南山一带策划抢粮。根据张庄情报站张凤立(系父亲的姑夫,他的长子、次子后参加了八路军)提供的消息,5月7日董尧卿率直属营近千人,在张庄召开军民誓师大会,决心夺取保卫麦收的胜利,这次行动打破了敌人的抢粮计划,扩大了部队影响、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同年6月父亲带领一连,在临枣铁路邹坞站,夜袭枣庄日军的轧道车,打死日军5人,缴获手炮1门,新式轻机枪1挺,步枪4支及其它战利品一宗。

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的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抵达鲁南。父亲所在的部队编入115师鲁南支队,此时转战滕东、峄北、白彦、抱犊崮、文峰山一带,物资匮乏,部队供给十分困难。翌年八月初四,父亲所在一连宋福伦排长带队到峄县来泉庄(今属薛城)劝征军粮,后伪密探报信,八名战士遭日军杀害。时隔几日,支队特务连对驻山家林的日军进行突袭,致使日军死伤多人。

从一名秘书到一名抗日情报站长

鲁南区党委1940年5月在大炉村(今属兰陵县下村乡)成立,同年10月父亲调入机关,任赵镈秘书兼抗日宣传工作。在做好为区党委领导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五队”(铁道游击队、文峰游击队、运河支队、独立大队、微湖大队)编发密报,指导抗日战况。此时鲁南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在日军的残酷扫荡、封锁、蚕食下,我军民奋起开展了“反扫荡”,经过近一个月的30余次战斗,歼敌逾千,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1943年7月,父亲任“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情报站站长,直属鲁南区党委领导。负责邹县、滕县、白彦、费县、峄县、沛县(今属徐州)等127个情报点。身为站长,他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锄奸,9月初在115师驻地徐庄(今属山亭)举办了有200名情报员参加的培训班,罗荣桓、王麓水到班上讲课,“谁是汉奸?怎么找汉奸?怎样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抓住汉奸?”大家听后,受益匪浅。

奉毛主席指示,陈毅一行三人1943年11月底,由新四军军部(江苏盱眙黄花塘)出发赴延安,北越陇海铁路,抵达运河支队驻地北许阳村,在此接见峄县和运河地委领导纪华、于化琪、邵剑秋、童邱龙。陈军长讲:“要坚持好这块战略要地,保护好这条通往党中央的地下交通线。”次日晚间,由刘金山(铁道游击队队长)、杨广立护送到临城。第三天拂晓前,到达微山湖东岸的蒋集村,住在崔玉伦家(系父亲的姑夫,时任张学良部下的步兵团团长),当张新华(微湖大队长)给陈军长汇报工作时,说到:“我们住在这里最安全,给我们做饭的这位大娘就是张站长(指父亲)的亲姑娘(姑母)”。陈毅微笑着说:“这很好嘛,就是要利用我们自己亲戚、朋友、同学、知己来壮大抗日武装嘛”。准备登船过湖时,张队长将两块银元交给张长兰(系父亲的姑母)说:“大娘,这是我们的食宿费,你一定要收下”。父亲的姑母说:“别说你跟俺亲侄一块来,就是你们领导自己来,俺也不会要你们的饭钱。”

父亲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枣庄抗日军民先后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等过路干部途经鲁南往返百余次、千余人,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通报嘉奖和中央领导人的表扬。”

从一名支前大队教导员到一名地委生产委员

正当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拒降日军遭受惨重打击时,1945年10月国民党十九军团在津浦铁路沿线的邹县、滕县、临城挑起内战。鲁南区党委立即在各县、区召开群众大会,控诉国民党军队挑动内战破坏和平的行为。结合形势需要,区党委对人员进行了调整,父亲到滕县任支前大队教导员,为捍卫抗战胜利果实,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一次参军过万人,为山东野战兵团补充了兵员。

滕县民众同鲁南人民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解放战争一开始,县委就把保障前方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作为整个支前工作的中心任务,组织广大群众为前线筹集、运送粮草、副食、制作被服鞋袜,生产和运送武器弹药等,一批又一批的支前大军源源不断的从鲁南奔赴前线。

在抓全县支前工作中,因完成任务出色,成绩显著。父亲受到了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党委通报嘉奖,被华东局评为“支前模范”后,升任鲁南军属管理委员会生产委员。1948年11月,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鲁南军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在台儿庄设立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共医治伤员6000余人,台儿庄航运站组织了134只船,为前线运粮1840万斤、油盐30万斤,弹药600万斤。峄县人民负责抢修韩庄铁路和台儿庄以西各公路大桥。

滕县(时称麓水县)第二批担架挑夫队1000多人参加支前,同时征调面粉30万斤;小米近100万斤。临城县委组织人员修复铁路、公路,收容医治参战伤员近千人。在发动搞好支前的同时,父亲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各县、区抓好生产。根据华东局指示,1949年1月父亲随鲁南区党委班子对各县、区荣复军人、烈军属、当地驻军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4)

编辑《鲁南时报》受称赞

1940年7月1日,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在抱犊崮山下的徐庄创刊,115师政委罗荣桓题写了报名。因条件简陋,先用油印、后用石印,八开四版,不定期出版,每期印发约200份,主要发行于抗日武装组织阅读,这份报纸当时对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南时报》初创时,鲁南区党委宣传部长林乎加兼社长,父亲兼责任编辑。报上发表的社论、时评等重要稿件,区领导罗荣桓、萧华、赵镈、王麓水都亲自执笔。特别是父亲在编发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微湖大队、文峰游击队、独立大队和115师战况等文稿见报前他们也会逐篇审核。父亲说:记得年底时,在罗书记(当时罗荣桓兼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住处葫芦套村,召开关于进一步办好《鲁南时报》工作座谈会,《大众日报》记者匡亚明到会讲课使我们受益匪浅。会上罗书记讲,报纸传播文化是人的灵魂,《鲁南时报》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办报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是保卫人民对革命精神的响应,也是对抗战的无私奉献。

父亲负责编辑工农干部的文章,发现有错字错句时,在括号里加上正确的字句,从而提高写作者的文化水平,鼓励大家的投稿信心,深受读者的欢迎,而这一做法受到了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李竹如的称赞。

接送刘少奇过微山湖

1941年10月3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希望他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此时,刘少奇离开延安已两年,他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他的“发展华中”的任务。1942年7月下旬,在山东检查工作结束后,由山东分局驻地临沭县朱樊村返回延安,途经鲁南过微山湖,时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张雨帆,组织部长魏思文带领父亲和十多名安保人员赶到分局接受任务,组织上制定了两个护送方案:一是派主力部队一个营护送;二是由地方派武工队员化装护送,刘少奇选择了后者。时任教导二旅旅长曾国华负责随同安全,父亲和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负责探路和后勤保障。当时微山湖周围都是敌占区,由于事先做好了沿途各据点伪军的工作,从而顺利通过了数道封锁线、跨过津浦铁路、抵达微山湖边的郗山码头。负责接应的微湖大队,用船只将刘少奇一行护送到大捐岛,在湖面行驶中,微山岛上沟北村陈东林、墓前村姚永祜(系父亲的四舅父)为船员提供了饭食。

来到大捐岛上,正遇湖西大扫荡,一时过不去就在此暂住。期间,刘少奇先后接见了鲁南铁道大队政委杜季伟、大队长刘金山、副大队长王志胜,沛滕边县县委书记张庆林,微湖大队大队长张新华和临沙工委情报站站长杨家顺等人。在听取各方汇报后,刘少奇就当时的工作作了五条指示,父亲做了笔录。七月底,鲁西南区党委派员接送刘少奇继续西行。刘少奇在大捐岛上作的五条指示,现存山东省档案馆。

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5)

1962年国庆节祖父母从山东来重庆和家人团聚

父亲见证抗日武装受降日军

1945年12月1日,一千余名日军在沙沟火车站西侧一片开阔地里,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父亲身为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情报站站长(负责鲁南区党委下辖一百多个情报点的工作),见证了这一时刻。父亲常说,抗战史上唯一一起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在浴血奋战七年后,终使日寇在沙沟低头。1945年12月3日《大众日报》在重要位置以《在我军事压力政治攻势下鲁南千余日军向我缴械》为题作了报道。

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为迫敌就地缴械投降,命令鲁南铁道大队、运河支队、工人支队等人民抗日武装,立即破坏铁路,以阻止敌人逃窜。与此同时,枣庄抗日军民还奉命破袭了许多重要公路和敌人的通信设施,使鲁南之敌变成“瞎子”和“聋子”。在此期间,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军队向被我包围的日军发出通牒,限期投降,对拒不投降之敌,坚决予以歼灭。其间,鲁南军区决定派铁道大队大队长刘金山与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队长太田谈判。在我军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日军缴出了武器,举起了双手、低下了头。

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6)

父亲随二野在进军西南途中

父亲对山东有着浓浓的情怀

父亲参加淮海战役结束,回到鲁南区机关继续担任军属管理委员会生产委员(系党委班子成员)。1949年7月24日从山东分局党校出发,跟随邓小平、刘伯承南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副团长。途中解放安徽凤阳县城、四川秀山(今属重庆)县城,为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献上了一份厚礼,父亲的名字同参与南下众多齐鲁儿女的英勇业绩,永远被川、皖人民铭记。入川后,父亲任川东剿匪工委副主任兼巴县县委书记,后任江津地委常委兼工业交通部部长。

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65年初毛泽东指示“全面重点抓好三线建设”。4月20日,一千多名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员工,离开家乡来到四川支援内地建设。根据中央要靠山、隐蔽的战略部署,厂址选在永川县双路镇山谷中,建厂时父亲到会讲话,当工人们知道讲话的这位领导是咱山东老乡时,激动的泪水涌出眼窝。在后来的工作上,父亲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1967年7月1日红岩牌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诞生,父亲作为地委领导同家乡人一起举杯同贺。

大哥鲁渝1968年高中毕业,父亲带头遵照毛主席指示办事,给他报名回山东老家插队务农,跟着爷爷、奶奶、婶母学种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中时常受到公社书记杨学聚、大队支书褚思章的表扬,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他把亲身经历的往事写成《回乡插队在黎墟》一文被媒体发表,后收编《薛城文史》一书出版。

金戈铁马英雄梦碧血丹心壮士情(百年百人百事张冠伍)(7)

1989年秋父亲回山东老家探亲和孙女、孙子在一起

1979年3月,我二叔张立昆时任薛城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薛城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曹广修来渝出差,完成公务后,父亲带他们一行五人重点参观了永川地区的农副业。就家乡来人咨询茶树种植,父亲安排地区农口的专家、教授给予讲课。1986年秋父亲回山东探望祖父母时,听说南常公社在山坡上植茶成功特别高兴。

树冠摩天,不忘根深。父亲虽然离开山东,依然挚爱着这块热土,为我哥哥、姐姐取名鲁渝、鲁南、鲁玲。在我和二哥很小的时候就把我们送回老家读书,接受齐鲁文化思想。父亲一生立党为公。1954年姑母张立英从老家来四川要求父亲给她安排工作,在我家住了三个月。父亲坚持做工作希望她回到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姑母返回山东,嫁到滕州姜屯镇仇官庄村,后当了村委干部。

2000年元旦,重庆市委领导前来慰问病重在床的父亲,问:“张老,您还有什么要求吗?”父亲回答:“党和政府对我照顾得很好,没有别的要求。但有一点,我死后不搞仪式、不开追悼会。”1月17日,父亲去世。1月19日,中共重庆市委在《重庆日报》一版刊发父亲生平简介,评价:“张冠伍同志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光辉的一生。”

张晓帆口述 张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