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一方宇宙是和谐的。和谐的宇宙孕育了和谐的生命。处于和谐生命金字塔顶端的人类也注定是和谐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自我和谐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空间和谐和时间和谐。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体——身体是主体唯一的物质载体;时间和空间则是主体不二的存在方式。

主体和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和谐:

(一)身心和谐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身体各脏器之间以及身心之间要和谐相处,各种营养元素、能量等要均匀、协调分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有自我平衡、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协调等医疗功能。人体的这种自我协调功能,是天生的、主动的、非条件反射式的客观行为,是大脑、神经、经络、血管等组织器官本能的行为。

机体某些器官的器质或功能性破坏,在能量代谢方面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器官也会向大脑皮层发放恶性信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某些生理疾病,会合并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失调;某些所谓身心疾病往往伴随抑郁症状,如溃疡性和痉挛性结肠炎患者总是灰心丧气、愁眉不展。同样地,带有歇斯底里和神经症倾向的病人,由于容易接受暗示而破坏了机体的心理防御和免疫能力,从而导致器质性病变。

(二)爬行脑、情绪脑、意识脑的“三脑和谐”


宇宙个体理论(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1)

  

附图2-1 爬行脑、情绪脑和意识脑

神经学家保罗•麦克利恩在1990年出版的《三体脑在进化》中详细描述了他的理论模型。我们现在看看这三部分脑以及它们的运行方式。(附图2-1:爬行脑、情绪脑和意识脑)

人类小小的颅腔内存留的是生命亿万年的进化遗址,每一段重要的进化历程都在人脑内刻下了时光的印记。

1.爬行脑。产生于距今二亿二千五百年至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为旧皮质,又称原始(爬行动物)脑或“基础脑”,包括脑干和小脑,是最先出现的脑成分。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在爬行动物脑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一成不变、多疑妄想,如同“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无休止地复制着相同的行为方式,从不会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教训。这个大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大脑的这个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它关注的只有生存层面:食物、性、逃跑或攻击。

2.情绪脑。在爬行脑上面一层的中间部分,是伴随着一亿七千万年前古哺乳动物的出现而产生的情绪脑。这部分同样可以称作旧大脑皮层或中间脑(古哺乳动物脑),与大部分尤其是进化早期的哺乳动物脑相对应。位于边缘系统的古哺乳动物脑,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产生了诸如喜、恨、悲、乐、保护等情绪。它也是让你和配偶、孩子连接起来的那部分大脑。如麦克里恩所察,情感系统一向是爱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么“宜人”要么“不宜”,没有中间状态。在恶劣的环境中,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生存才得到保证。

当这部分大脑受到弱电流的刺激,多种情绪(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等)便会滋生。虽然各类情绪在特定位置存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整个边缘系统却似乎是孕育情绪、注意力以及情感(情绪主导)记忆的主要温床。从生理上看,边缘系统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例如你对某物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和特别之处(例如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创造性活动。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二者联合操控着脑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

麦克里恩提出,教条化与偏执狂、自卑感、对欲望的合理化等行为倾向都可以在边缘系统中找到生物学基础。他认为边缘系统中蕴含的力量如果全部爆发,危险性实在不容小觑。按照他的理解,发出价值判断指令的指挥室,往往不是处于更高进化阶段的新皮质,而是边缘系统中相对低阶的古哺乳动物脑。前者产生的想法好不好、正确与否,都由后者来加以判断。

3.意识脑。在情绪脑的最上端也是最外层的新皮质部分,是三层脑中进化最完善的部分,就是我们说的大脑、大脑皮层、端脑等。它让你做出明智的决定、提前规划、控制自己的冲动。最重要的是,它让你客观而非主观地看待问题。

新皮质对应的是灵长类哺乳动物脑,人类当然包括在内。正是新皮质中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有了意识,所以本书将其称为意识脑。人类大脑中,新皮质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意味着新皮质的表面积、复杂度与发达程度)。老鼠失去了脑皮质,仍然可以正常活动(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人类一旦失去脑皮质,那他将与植物无异。

人的爬行脑、情绪脑、意识脑分三个阶段发展而来,高级的依赖前一级的发展。三级脑在出生时已经存在。由于在生命进化过程中这三级脑是按照时间先后一层层覆盖上去的,所以三者之间既有独立性,也有关联性。三级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所以,如何确保三者协调一致,就成了一个经常困惑人的问题。

一个吸食毒品之人,其情绪脑体验到的是快感,其意识脑体验到的却可能是罪恶,而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其爬行脑体验着生不如死……

假如你是一个“三脑和谐”的人,你便能够协调生存本能、情绪和逻辑思维过程。如果是这样,大脑的每个部分就能在正确的时间起主导作用,它们会互相合作、协调运转。如果你的三体脑够灵活,你就懂得变通,就能拥有弹性和适应能力,让你能应对生活中的任何突发事件,即使是大灾难或大变故。即使偶尔发生了特别大的事件,三体脑暂时失调,你滑进疯狂,也不会永远出不来。

(三)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和谐

实现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和谐,是主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附图2-2)。三者失去协调,必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情绪及行为方面的问题甚至障碍(附图2-3):

——当一个人的认知成分大于其情绪反应和实际行动时,这个人会表现出想的比做的多,或者遇事仅停留在空想甚至幻想阶段,成为一个“空想家”,或者“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当一个人的情绪成分大于其认知或行为成分时,这个人则表现出处事过度情绪化,遇事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找措施,而是畏难发愁、不知所措,或者像儿童般“一哭二闹”;

——当一个人行为方面的成分大于其认知和情绪成分时,这个人则会表现出遇事不过脑子,楞手楞脚,鲁莽蛮干,莽撞多动;或者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思想深度和情趣情调。

宇宙个体理论(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2)

附图2-2 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和谐

宇宙个体理论(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3)

认知、情绪、行为不和谐的表现:认知>情绪 行为

宇宙个体理论(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4)

‚认知、情绪、行为不和谐的表现:情绪>认知 行为

宇宙个体理论(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5)

ƒ认知、情绪、行为不和谐的表现:行为>认知 情绪

附图2-3 认知、情绪和行为不和谐的三种具体表现

空间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主体,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源于自身的区别,而是环境差异产生的多样性。

一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由于适应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才出现了各色人种。

二是与社会环境相和谐。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深刻的,也是最难以适应的。空间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很大,人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采取主动的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从某种意义来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家庭和社会组织是一个人重要的空间环境。家庭和组织系统的和谐,是实现人的空间和谐的重要任务。

任何人都有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时态具有连续性、逻辑性、统一性。

时间和谐,首先是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的和谐——

过去负载着一个人曾经的经历。一个心中没有过去的人,就不会有现在,也不会有未来;而一个一味活在过去时态的人,同样也不会有现在,更不会有未来。

现在是一个人此时此地的生存状态。而现在只是过去时态的延续,是过去时态的未来,也是未来时态的过去。

未来装载着一个人的希望。而未来只是现在时态的延续,今天的未来终会成为明天的现在。一个心中没有未来的人,就不会有过去,也不会有现在;而一个一味活在未来时态的人,同样也不会有过去,更不会有现在。

不悔过去,因为过去的历史要由现在来书写。

不惧未来,因为未来必须要从现在开始描绘。

不负现在,因为放弃了现在,也就等于放弃了过去,更放弃了未来。

所以,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能够由我们选择的,就是珍惜过去、心有未来、活好现在。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要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这就是人与时间的和谐。

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时间)特征,就是心理健康和谐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时间)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实现人的自我和谐,即达到主体和谐、空间和谐和时间和谐,是人一生的任务。只不过在成长的某些特殊阶段,完成某一方面的和谐会上升为人生特定阶段的突出任务。现代文学家艾青曾说过一句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观点的话:“人的一生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哪几步?就是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和中年转折期(大约始自40岁左右,历时长短因人而异)。这是人生中的三个关键时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要发生质的变化。

幼儿期: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实现与空间和谐。

由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从婴儿期极乐意纠缠于母亲怀抱发展到逐渐拉开与母亲的距离,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到想去的地方、接触想接触的人或物,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突变,自主感、主动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他们整天热衷于玩伴间的追逐、打闹,把过剩的精力消耗在能够展示自我体力、技能等方面的游戏之中。

对自我的肯定间接带来了对父母的违拗。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等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青春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主体和谐。

人进入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如具体表现为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心理性闭锁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一系列矛盾现象。

这诸多的矛盾和不适应,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度的苦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观世界,开始强烈甚至是苛刻地审视自己的外貌、体征、能力、人格特征等,时而自我欣赏,但更多的是自感不足;时而激情满怀,但更多的是沮丧迷惑;时而我行我素,但更多的是寂寞孤独;时而自我感觉良好,但更多的是过分夸大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总之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表现出艾里克森所说的“角色混乱”特征。

因为发展的不协调,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迁怒于其他成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必经途径,对此家长和社会应予以正确认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的特殊转折期。

中年转折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与时间和谐。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故有“中年期危机”之说法。心理学家莱文森研究发现,37至41岁对于多数男人是一个不稳定、焦虑和变化的时期。后来发现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女性。在他研究的被试中,大约有一半人把这一阶段视为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后机会”。这表明,中年的危机感主要是表现在时间上的危机感,是面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迷茫。在我国民间长期流行着的一些说法,如“人过四十天过午”、“人过四十不学艺”、“人到中年天到秋”等,更一度给中国的中年人带来了诸多消极的暗示,加重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焦虑、疑惑。

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这里的“繁衍”,是指生命和事业的生生不息,是追求一种时间上的永恒。在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大多数人都要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脚步,回顾自己曾经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方向。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做出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全盘的调整、扬弃。

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转折和考验。完成这一转折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人的一生经过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应该说是才完成了生命的炼狱过程,从而步入享受生命的新阶段。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这一最后的转变,最后只能在困惑、遗憾和怨恨中抑郁而终(这些人在更年期将表现出强烈的烦躁和不适应);有的人很快完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对人生蓦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体验到了一种混沌顿开、大彻大悟、渐入佳境之感以及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悸动、欣喜和温暖,实现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以及身与心之间的完美和谐——他会清晰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所有的付出,都换来这一刻丰厚的回报;此生所有的缺憾,都在这一刻得以加倍的补偿;生命中所有的磨难,都化作这一刻从天而降的巨大幸福……

这有些类似于马斯洛所提出那种“高峰体验”的巅峰状态。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现代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高峰体验:“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祥,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

宇即无限空间,宙即无限时间。一个实现了自我和谐的人,也就实现了和宇宙的和谐共生。

一呼一吸吐纳天地之气,举手投足融入日月星辰——这是一种顿悟的释然,一种巅峰的怡然,一种和谐的超然。

(来源:李不言主编《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版权归作者所有)

宇宙个体理论(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