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 一位朋友通过QQ提了一个问题: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1)

事实上,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师生,其中号主本人求学时就困惑不解,直到站上讲台授课时还感到困难。值得指出,这个问题隐藏于“天体椭圆运动中真、假加速度问题”之中。

号主不才,尝试着分析这个问题,若有错误,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三、天体椭圆运动中真假加速度

​1、引论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告诉我们,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轨道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事实上,天体围绕“中心天体”做何种运动,由初始条件决定,理论上可以证明这一点,航天实践中亦能验证。其中三个宇宙速度,可谓是对此结论的理论与实践双论证。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2)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就以人造卫星为例进行探讨。在上面图片中红点处,如果卫星速度沿切向方向且速度恰好等于7.9千米每秒,则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即为图片中的圆;如果速度介于7.9~11.2之间,卫星做椭圆运动,轨道为图片中的椭圆。下面就红点处讨论真、假加速度问题。

​2、正论

①真加速度

从动力学视角计算得到的加速度为真加速度,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得到的加速度为真加速度。设图片中的圆轨道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那么真加速度计算如下: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3)

事实上除了从动力学视角可计算得到真加速度,还可以从运动学视角计算得到真加速度,但是这个真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与运动轨道相关,例如:

如果是图片中的圆轨道,此时此地卫星速度为7.9千米每秒,记为V1,则有: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4)

如果是图片中的椭圆轨道,设此时此地卫星速度为v2,则有: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5)

上面式子中的分母是什么东西?它是该椭圆红点处的曲率半径。

​3、假加速度

在实际教学中,师生经常写下面式子中的等号右边分数式,此分数式号主称为假加速度。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6)

从运动学视角计算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中学师生并不熟悉,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也不做要求,所以师生失去了从运动学视角深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机会。另外,尽管教材从运动学视角推导了向心加速度公式,但是就这一推导过程和结果,一方面师生未重视,另一方面更没有深度反思其物理知识本质,因此对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理解趋于肤浅也就情有可原了。当然,正是因为如此,师生在理解卫星变轨问题时极容易产生困惑,甚至形成思维障碍,有的还犯科学性错误。

然而,就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而言,运用这个假加速度未尝不可,下面讨论其运用。

​4、运用

号主在讲解有关问题时也用这个假加速度,当然换了一个名称,称之为“所需加速度”。因为真加速度(可供加速度)<假加速度(所需加速度),所以卫星要做离心运动(相比较图片中的圆而言)。下面再讨论图片椭圆轨道中的远地点,设此地速度为V3,远地点到地心的距离为r。那么真加速度为: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7)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8)

在航天实践中或考题中,卫星会在此处点火加速实现变轨,变成以r为半径的圆轨道,此时的速度为V4,则从运动学中计算的真加速度也为: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9)

中学课堂中还会写下面假加速度: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10)

因为真加速度比假加速度更大,所以到远地点后则要做近心运动【椭圆轨道(航天工程中称之为转移轨道)相比于r的圆轨道(即预设卫星轨道)而言】。

​三、解决问题

回到朋友中的问题来讨论。朋友就真、假加速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思维中出现了思维障碍,在讲题中就无法游刃有余、难以做到行云自如,有的甚至犯科学性错误。

这位网友如同所有中学教师一样,运用离心运动(或近心运动)理论来解释变轨问题,但是网友对真假两个加速度(可供加速度和所需加速度)的理解存在思维障碍,无法辩证地理解两个加速度,于是出现“合而为一”即模糊混淆的错误。在没有寻找到通途时,采用了牵强附会、浑水摸鱼的“授课策略”——万有引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与喷气动力之合加速度。

事实上,点火喷气加速过程是短暂的,在变轨问题讨论中可不计其时间,即用“爆炸模型”来处理。也就是说,运用离(或近)心理论解释变轨问题时,比较的是真加速度与变轨后的假加速度。若两加速度相等,则为匀速圆周运动,若不相等,则为椭圆运动。

​​​四、拓展讨论

在中学物理中,就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有些教学指导用书把加速度计算公式划分为决定式和定义式,所谓决定式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从动力学视角计算加速度,所谓定义式就是根据速度变化率从运动学视角计算加速度。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牛顿第二定律的本质内涵等价于:两个不同角度计算的加速度相等。

牛顿第二定律作为实验定律,其正确性和普遍性都应当接受实验检验。注意到,就匀变速直线运动情况,中学教师能够从实验角度验证(探究)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以实验论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然而就曲线运动情况,就忽视了这一点——牛顿第二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曲线运动情况的实证逻辑正是:实验论证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

有些中学教师,包括有些高校教授,以某些理由(例如减负、降低难度)就“圆周运动”主题单元教材编写建议删除向心加速度的推导内容。持这种建议的老师,在本质上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本质内涵不理解,就科学探究活动的本质不理解,也是科学素养不够厚实的表现。

当然,一般的曲线运动,由加速度定义式出发从理论上推导计算其加速度(本文称为真加速度)是困难的,但是就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情况,是可以从加速度定义式上进行理论推导计算的。纵然,对中学生而言,这确实是教学难点,但这个难点是可以突破的。从教学逻辑视角而言,这是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应然要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是贯穿整个高中力学的,从学科教学而言,整个高中力学都是在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大多数教师把必修一中的“牛顿运动定律”作为这一内容的新授课,而其他地方都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这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隐藏极深的教学缺憾)。

​附录:曲率半径及椭圆的曲率半径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11)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12)

椭圆轨道天体运动的时间周期公式 天体椭圆运动中的真假加速度问题探讨教研分享系列14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