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想简短(论语感想二)(1)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感想:这句话如今看来,确实不是愚民。老百姓心思淳朴,容易被煽动;吃肉吃多了,难免想吃菜;等到菜吃多了,又难免想吃肉。这便是民心如水的意思。圣人大道,尚有老庄讲“无为”,孔孟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为”,法家讲“大有为”,这些都是圣人,把国家治理好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把老百姓的利益存放好了,再把老百姓的心安顿好了,这三点基本上是很难同时达到的。圣人也只能游走在各种路线之间,避免走极端而已。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想做事情的缘故。

「原文」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感想:不要激发人性之恶。一人作乱,是一人之过,一家庭之过。若千万人如此,乃社稷之过,国家之过了。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感想:孔子说了这句话,儒学的精神就出来了。大概封建时代所有的奸臣、佞臣,无非有两点过错。一是君主无道,一味迎合君主,胡作非为;二是君主不明,却引导君主无道,谋私擅国。相比而言,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更恶劣。所以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无道则隐。如果君主不能行正道,那就离开他吧,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感想:知识分子发发牢骚而已。老庄可以说这话,孔孟一天到晚指导天下政局,意图将仁礼之道畅行天下,做的都是“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事情。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都是知识分子要操劳皇帝所想的事情。虽说效果不大,但是这份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还是要有的。

「原文」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感想:政治有其黑暗的一面,孔孟关注的永远是积极的一面。了解黑暗总是比说服自己相信光明是痛苦的,所以孔子不愿意这样做。儒家的圣人们夸人是非常虚的,很官方,很飘渺,说尧舜的道德像天一样,其实我是犯迷糊的,天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历朝历代对于君主的评价,都是有所隐晦的,为尊者讳;另外,措辞也是很虚的,什么“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至于如何远迈汉唐,我也不清楚,明朝的疆域好像也不大啊,怎么能说远迈汉唐呢?老子讲阴阳,孔孟讲虚实,虚虚实实,既要务实,也要务虚,一个为了务实求效,一个为了振奋人心,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的上述评论确实是夸孔子的意思,大家不要误会。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感想:儒学与释家老庄的心有灵犀之处。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感想:孔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向以天命在身自居,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说的就是孔子。

「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感想:孔子的心是很难在世俗中求得安慰的,他求的是“天”,是“天”的回应,即使是圣人,也是需要有所慰藉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此言一出,让人怜悯一个伟大而孤独的灵魂。我曾经说过,一切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不代表他们的观点正确,只能说他们身上有一股气魄,他们的心中有一种正义。他们毕其一生,所做的只是构建一座座庞大的哲学大厦,把他们内心的那种“正道”供奉起来。老子有道,孔子有仁礼,孟子有义有民本,他们都是这样的人。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感想:如果我是孔子,我会很高兴,这种恭维让人摸不清头脑,正是儒学“美大圣神”的体现。~~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感想:孔子积极的入世观,这是跟老庄和释家最根本的区别。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感想:孔子不强求命,但是在行道这方面来说,他是相信人的主体力量的。人即使处在困顿生死之境,他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如果他做了一个抉择,那只能说是他自己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已。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感想:孔子也讨厌光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人吧!他也是讨厌行动有头无尾,做人有始无终的人吧!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感想:我怀疑这一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既然一辈子能够行道,又何必在乎声名是否卓著呢?盖棺尚不能论定,又岂敢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轻视一个人?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感想:聪明、仁德、勇敢的人也是有所考量和畏惧的。光知进,不知退,不足为君子。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感想:孔子的一生,维护的就是这种上下尊卑的仪式感,统治者喜欢的也是这种仪式感,道学家批判的也是这种仪式感。乐广说“名教中自有乐地”推崇的是这种仪式感,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憎恨的也是这种仪式感。这是一个千古话题,讨论的是“礼法”与“人性”的悖论,也可以推广到“国权”与“民权”的斗争与博弈。只不过,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礼法总是不可少的,只不过不可太严苛而已,有礼法之度还要有和乐之心。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符时节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感想:可以算是孔子作为“精神贵族”的习惯吧!形式可以影响内容,习惯可以影响心态。孔子的这些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让自己养成谨慎节制的习惯,也许世人会说儒家的规矩太繁琐了。是的,儒家的形式主义就是这样的,孔子又怎么会不知道规矩繁琐的弊端?他只是没有办法而已。后来曾国藩说:惩忿、节欲、少食、多动。就是不要生气、节制欲望、少吃多动,乃养生法。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感想:我爸爸说,平时工作忙,吃饭的时候是唯一能够交流的时间,要多说话,多沟通。我觉得我爸爸说的话也有道理吧。~~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感想: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注。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我觉得欧阳修表达的离情别绪稍微有点儿过分,没有婉约的味道。我还是欣赏姜夔的“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总要给离别留点遐思。孔子面对物是人非,回首往事,也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已。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感想:孔子式的幽默,孔子说话也是有艺术气息的。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感想: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充满了政治气息。下属是会揣摩领导的心意的,弟子都知道孔子喜欢颜渊,用来表达爱的方式也就是厚葬了。这又有什么错呢?所以孔子虽然感叹,却没有竭力反对。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感想:不明白的存疑但不否认,能把握明白的全力实践,这是孔子的态度。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感想:这也是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说万事万物没有是非曲直的判断就是中庸。没有道德评判,凡事老好人的人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孔子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要寻个主要矛盾,但是也不要忽略次要矛盾。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道德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很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测市场行情往往很准。”

感想:孔子之灵魂之问,儒家重道不重术的弊端。孔子有些事还是讲究方法的,但是还是不够太重视。这也是千百年来,那些孤胆忠臣“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缘故,但是他们仍然是伟大的,他们是唤醒民众意识的人。伟人也说:人这一生经多大难,办多大事。英雄一死就出了名。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他要是没流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读历史,最后只能说:历史有其发展的轨迹,不燥急,不延宕,人只是历史发展的工具。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感想:一个敢说,一个敢回。我若是孔子,当暗自莞尔,师徒对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感想: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是把“君权”放在“民权”之上的,君主即使有过失,臣子仍不能作乱犯上,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孟子在这一点是有所变动的,孟子主张“君权”重于“国权”,孟子的口才很好,他鼓励“有条件的犯上”,《孟子》记载:齐宣王问道:“商汤放逐了夏桀,周武王讨伐了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作为臣子而弑杀自己的君王,这可以吗?”孟子答道:“残害心怀仁意的人叫做‘贼’,残害心怀正义的人叫做‘残’。残、贼这两种人,大家都叫他们为‘独夫’。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有臣子弑君。”我为孟子一大赞,孟子单凭他的“民本”思想,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思想界独一无二的巅峰地位。

论语感想简短(论语感想二)(2)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感想:说话也可以体现仁道。我的经验,与人说话,如非必要,不要发表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言论。大事有是非,小事无是非,这也是中庸吧,可惜我做得不够。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感想:儒家重视的是精神的力量。去掉粮食,百姓肉体死亡了;去掉信义,国家就不复存在了。这两者本无所取舍。不过孔子为了强调信的重要性,而这样说的。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感想:儒家主张“去私为公”,不要以自身的好恶,不要以一己的私利去妨碍公正的判断。佛家和道家都有相似的意思,人太过执着“自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感想:人在世上练,心在事上磨,不断总结规训,不断善养浩然之气,不情绪用事,做好情绪管理,这是做好事情的标准。

「原文」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感想:千百年来,士大夫阶层总有一个“为上负责”和“为下负责”的理念之争;孔子也说不清楚这层意思。他所寄托的希望,只能是希望统治阶层自己修身以俟,实现“仁”的目标,然后从上而下,完成一体之仁,这样上下同心,君民同欲,可以无敌。但是如果统治阶层没有实践仁道,作为知识分子精神脊梁的孔夫子就束手无策了。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对高翰文说:“圣贤书是拿来给人读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这句话大概是对的!公正地说一句,孔孟的书是用来“立心安命”的,不能说无用,但其用不在办事。要学会办事,还是要学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术。可是不读孔孟之道,学再多的术,也不过是谋私害民的手段罢了。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感想:孔子的“正名”是社会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必有上下尊卑,定分止争,然后万物秩序才能平稳运行。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感想:孔子的思想中,不重视“劳动”,觉得劳动不是上位者的事情。这一点孟子也是一样的,觉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觉得这是孔孟之道的偏执。“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可以对精神有所提升,对体魄有所锻炼的。完全脱离群众的劳动,又怎么能实现天地万民的一体之仁呢?不能说统治者不应该劳动,而是没有时间去劳动罢了。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感想:社会风气的变化是渐进的,不可一日而期功成。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渐进的,这是格物致知的学问。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感想:孔子也注意到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感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之中,“亲亲”是本,是在“礼法”之上的,一切的仁爱之心都是从“亲亲”而散发出去的。如果丧失“亲亲”这个前提,社会伦理会完全崩溃。在这一点,我认同但不做是非评判;但孔子的论述至少是符合人性的,但是也有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涉及到“人伦之大”,如果是自己偷了人家的羊,孔子是鼓励自首还是隐瞒呢?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感想:与毫无道德感和是非感的人相比,孔子还是认可那些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感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认准目标,慎终如始的意思吧!如果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就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天命,这是不正确的。俗话说“尽人事知天命”,首先要尽到人事,然后再谈到天命。如果人无恒心,侈谈天命,大概也是糊涂的。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感想:孔子说得对,可是要有所作为,能够放下自己的偏见,为大局而委曲求全的人太少太少了。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感想:君子能够包容人,但是很难取悦。小人不能包容人,但是容易取悦。孔子对人性是抱有一定的敌意的。孔子的话比较隐晦,不如孟子那么明朗。孟子相信“人性善”,即使对待缺点再多的人,他也愿意启发别人的“为善之心”,因为他总对人性抱有期望,但是他也承认“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失去了本心”的缘故。相对而言,孟子的话比较让人明白。所以后来的阳明心学走的是孟子的路子。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感想:在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和佛家是把“道”放在“术”之前的。兵家之道,在一句“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奠定了其“立于反战而战”的思想核心,至于其余,都是讲的术,但是兵家也是值得推崇的。至于纵横家、法家,都是为了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其于道,无所取材;能借鉴的,也就只剩下术了。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感想:孔子论合作的重要性,他赞赏的其实是这背后的“君臣和乐”的政治风气。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感想:不知道孔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晋文公诡诈,对人民无太大亏欠也就行了。齐桓公不诡诈,那是因为管仲替他诡诈了,如果没有管仲,姜小白如何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有时候令人讨厌的地方就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这一点,孔子不及孟子那么坦荡光明。《孟子》通篇都在围绕“义”“本心”和“民本”三个词在发挥,中心思想很明确。在我看来,晋文齐桓,都是历史的产物,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已,基本上没有逆时而动,但也无法加快历史统一的进程,如此而已。至于他们的性格,实在不是孔子有资格评价的。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孔子最大的能量也就只能用自己的道德引导别人吧,他自己应该是有所认知的!

论语感想简短(论语感想二)(3)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感想: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符合辩证唯物史观,是正确的。

「原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感想:就在前面,孔子刚评价完齐桓公和晋文公。~~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感想:在讲究实效,晓畅人情方面,孔子又是高于孟子的。孟子的情绪不太稳定,老是太狂,不给人留面子,但是有点可爱。孔子相对来说,性格比较平和,但是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适合办实事。以我的私意而论,孟子比较有人格魅力。孟子说“我对那些不屑于教育他的人,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这么狂的话,也就只有他说得出来。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感想:这句话是我很欣赏的。人还是要有底线意识的。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感想:孔子论道,就道而论道,是正确的。但求一个“仁礼”和“天命”,就立住了思想的一极,堪称万世师表。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感想:但凡殉道者,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能人之道,为的是“生民之望”,救民于水火,是功在当代;圣人之道,为的是“存续继绝”,传播思想的火种,是利在千秋。但是总体来说,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拗不过时代的洪流,但是尽管如此,那些能人和圣人们,还是要试一试的,这便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是包含着深深的怜悯心的。就是说,在历史的发展和斗争中,人类总是要有所牺牲的,引领时代也好,被时代裹挟也好,都是无法脱离具体的时空的。但是唯有精神,可以超前于时代,照亮黑暗之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的就是他的思想!法家只能兴于一时,只有儒家才能立万世。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感想:孔子肯定是十分生气了。否则不会这么失态。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感想:儒家对圣人的推崇有些过于神秘化。什么叫无为而治?有人解释:无为就是不乱为,不人为。尧舜时代,地广民稀,统治力薄弱,古民当然可以自由自在。回到文景时代,天下渐渐扰攘,纵使文帝无为而治,景帝光大之,安可避免七国之乱?这是时代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再回到崇祯时代,崇祯帝就是想无为而治,无奈天下民情汹汹,吏治腐坏,政令不行,社稷飘摇,又岂是他一人之过?我以为,尧舜不足誉,崇祯光绪也不足惜,不过历史安排的角色而已,人力实在难以强求。倒是夏桀商纣,因为虐民,被历史唾弃,也是咎由自取。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感想:孔子的意思是国家有道,大家都出来做官。国家无道,要么回家卖红薯;如果不甘心卖红薯非得做官,就要犯颜直谏,至于能不能保全身家性命,孔子是管不了的。蘧伯玉言行像箭一样直,但是得以善终,所以孔子推崇他。关龙逄和比干同样因为言行像箭一样直,结果没得善终,孔子就没有拿来举例子。大概孔子认为智慧的大臣既可以直言,也足有智慧可以免祸吧!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感想:孔子识人可谓智矣。庄子也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的说法。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感想:我是赞同孔子的观点的。但是佛教不这样认为。王阳明《传习录》也不这样认为。陆澄问:“圣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应对自如,难道不是事先就有研究谋划过?”先生(王阳明)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哪有精力顾及世上这么多事情?只是圣人的心犹如明镜,由于有这个明,使它随着事物的到来而有感必应,无物不照。王学的境界我是向往的,但是免不了思过往,谋未来。不知道王守仁是如何将儒家与佛家融合起来的,真是神乎其神,这也许就是境界没有达到的缘故吧。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感想:我是赞同孔子的,万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如果实在找不出来,再寻求客观环境的因素。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感想:孔子的精英主义治国思维,也算是历史的局限性吧!但是孔子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能君子更注重“德”,能够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而小人更注重“才”,能够完成一部分专业的事情。孔子一向主张“君子不器”。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君子当国”跟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感想:教育平等论。慧能说:人虽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但是天资还是有区别的。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感想:主张不同,虽然不相互商议,但是还是要笼络和寻求理解的。否则像王安石变法,失败是不可逃脱的命运。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感想:孔子是民本主义者,不是历史主义者。这两者有何区别呢?譬如隋炀帝,他开凿运河,营建东都,征伐高句丽,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必须去完成的事情,所以说隋炀帝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历史主义者称赞他的功德,我也认可他的功德。但是隋炀帝在位短短数年,不恤民力,暴虐苍生,使天下愁苦,四海嚣然。这是暴民虐民的举动,是把老百姓的现实利益牺牲了,去完成所谓的历史功业——根据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估计他也不认可隋炀帝的做法的。我也不认可隋炀帝的做法,历史总是为人民服务的,牺牲了具体的人民,获得了寂寞的功业,史书终究不可免其罪。套用《三体》中的一句话:要给岁月以文明,不要给文明以岁月。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感想:儒家理想主义的历史观总是忽略历史的斗争性。不是天下有道,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是周王室长盛不衰,才能保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王朝在成王康王之后,逐渐衰弱,军事力量薄弱,在以力相搏的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被竞争而起的诸侯国替代,是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孔子对于周王室的衰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孔子对于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兴衰起伏,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可以凭借自己的道德力量和良好心愿,就可以使一切的王朝免于更迭,使困苦中的苍生免于屠戮吗?孔子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论语感想简短(论语感想二)(4)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感想:孔子只要不谈治国,说的话都比较随和,而且句句在理。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感想:孔子的为人处世其实非常高明,只不过我常常没有听取圣人的教诲,性子还是急了一些,耿直了一些。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感想:我想跟孔子探讨一下,如何“戒色”和“戒得”,至于“戒斗”,我天生胆小,体格薄弱,是不会跟别人斗的。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感想:这句话,不到孔子的年纪,可能不能完全体会。天命代表命运中不可控的部分,大人代表现实中可控也不可控的部分,圣人之言入于心,可以安身立命,代表自己的良知可以控制的部分。人的一生成败功过,大概就是天命、世俗的领导和所接受的教育共同塑造的吧。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感想:孔子搞得自己想做官就能有官做一样。组织部又不是为孔子一个人设置的。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感想:环境的力量是强大的。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感想:孔子的论述也算精辟了吧!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感想:孔子不是看不到社会堕落的一面,但他是无能为力的。我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在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理想的部分一一剔除,然后换上现实的因素,否则便只能从偏执走向毁灭。儒家的价值大概就是给我们树立一个理想主义的标杆,一个道德的彼岸。如果丧失了理想和初心,人生的一切便无所遵循。

「原文」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感想: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没事干,培养一个兴趣爱好也比光吃饭等死强。因为一旦闲下来,人就容易作,然后就容易出事情。还有一层意思,即使是下棋,也是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的。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感想:孔子的话,有时候真的不像圣人所言。这是洞悉人性的话,对于这种直白而且容易得罪人的话,智者一般都是有所保留的。孔子口无遮拦地当着徒弟的面说出来,有不尊重女人的嫌疑,我怀疑他的感情受到了女人的欺骗,正在气头上;至于顺带上小人,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慌张。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感想:柳下惠是现实主义者,是人间清醒者。孔子也许是认可他的,孟子也是认可他的,这就是儒家的变通,与现实的妥协。

「原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感想:孔子如果真的是经世致用的人,他就应该勉为其难,把国家治理好,一走了之算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孔子应该跟柳下惠学习。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感想:孔子其实不必要跟任何人交谈,孔子想入世,就选择而言,他的境界在那个时代算是最高的了。既然坚守了自己的入世理想,就应该有些自信和作为,以天下苍生为念,即使遭遇坎坷,也应该勉为其难,为老百姓做一点儿好事,也是值得称赞的。至于从别人身上,又能学到什么呢?如果学墨子,你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呢?如果学老子,你又何必要对世人有所教导呢?既然你选择了做孔子,就好好做自己吧。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感想:孔子的意思是:人的自然实践对于人的精神也是有所启发的。用佛家的话说,担柴挑水,无非妙道。所谓妙道,就是既有技巧,也有所领悟。但是人的一生,总是有目标的,不只是担柴挑水。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感想:初学孔孟之道,大概可以看见一个轮廓;至于精深之处,就必须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了,人生的很多道理,光听是没有用的,要实践,有所感悟,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感想:我要做一个庄重而又有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