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回,至三十七页,说的是性情与志向的关系: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三字经全书笔记(三字经古籍版抄书笔记)(1)

此处注解愈发简而深邃。“喜者,心之欢乐也。怒者,心之烦恼也。哀者,心之痛彻也。惧者,心之惶恐也。爱者,心之贪恋也。恶者,心之憎嫌也。欲者,心之思慕也。凡此七情,在圣贤之人,纯乎天理,断绝物欲,故无七情之蔽;在凡夫俗子,为物欲所蔽,故此天理减绝,放荡为非,无所不至矣。或事物有如其心者则喜,拂其意者则怒,动乎悲者则哀,畏乎法者则惧,色之美者则爱,物之坏者则恶,思其事者则欲。有此七情,出之以正,则为圣贤;出之以私,则为凡;出之以邪,则为奸:理欲之间,不可不慎也”。

此处理欲之间,指的是天理与人欲之间。

性有性理之性,有性情之性,全然不同。“仁、义、礼、智四者,性也;恻怛、羞恶、恭敬、是非四者,情也。故曰藏之于心则为性,发之于事则为情”。(注解:三至四页)

喜、怒、哀、乐、憎恶、恐惧和欲求,在人而言是对七种自身情感的识别。先哲认为:凡夫与圣贤的区别,正是在于对自身心情志的敏感、识别、了解和超越。

注解中指出:物欲是性情发生的根源。“物”欲在此处狭义的理解是对物质的攀附,广义应是指对现象的执着。若一个人的性情被现象所左右和迷惑,则称其为被物欲所蔽。

三字经全书笔记(三字经古籍版抄书笔记)(2)

现实中,人性表现更多的是趋利避害、趋乐恶苦。这本无可厚非。但,面对喜悦、欢乐和欲求获得满足,人们会祈求永远拥有快乐满足的生活;而面对痛苦、恐惧、憎恶、愤怒和欲求无法获得满足,人们又会祈求远离诸般不顺和逆境;如此种种,便是痛苦了。

苦的涵义是蒙学注解中略去的部分。若有志深入,可学习佛学智慧的“十二因缘法”、“四谛”、“八苦”。

我国古代的先哲指出:“七情六欲,出之以正则为圣贤;出之以私,则为凡夫”。又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庸”。云云。注解中着重强调“圣贤凡夫的分野在此,不可不慎”。

蒙学之初,乃为人之初始立根的教育,性情有清浊,禀赋有不同,有先天直锲入者,亦有后天得教化者,这便是人生的大课题。

现代社会,采用科学技术对情志进行解析,包括逐步辨识、溯源和接纳。亦自成体系,如心理学。

三字经全书笔记(三字经古籍版抄书笔记)(3)

然,智慧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尚须慢慢体会。

此抄到此搁笔,以十二个字作结语:

志以达情、理以导情、慧以共情。

明天抄写“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2022年2月28日 哈尔滨 文道小居

#每天微习惯打卡#

#读书打卡#

#每日一悟#

#金粉社区#

#抄书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