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的完整版

世人都说秦始皇是暴君,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其实是秦二世胡亥败坏了秦始皇的威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坑爹能手”。

秦始皇在世时,百姓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算差,至少如项羽、刘邦之流是对秦始皇十分崇拜的,但是谁知道胡亥却没有遗传秦始皇的英明。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1)

而胡亥的行为,更是给了民间人民起义的借口,早在这其中,刘邦与项羽的队伍杀出重围,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当时两方的实力其实差距悬殊,项羽的实力远超刘邦,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在“楚汉之争”中,兵力较弱的刘邦却意外胜出了。

其实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评价也是负面较多,要说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刘邦,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比项羽善于用人。

那么说起刘邦部下的能人,其中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韩信。

大多数人对韩信的认识是从著名的“胯下之辱”典故开始的,然而知道韩信结局者却是少之又少。

他作为大功臣,却被刘邦与吕后合谋斩杀,在韩信临死前更是悲愤地高喊了3个字,那时的他也没想到,他喊出的这3个字竟然流传千古,成了如今人们酒桌上的口头禅。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2)

韩信在成名之前一直依靠别人施舍口粮度日,其实说得难听一点,在别人的心中他就是个实打实的叫花子。

韩信作为堂堂大丈夫,没有一点谋生之道,也不打算去努努力给自己挣个饭钱,只是日日到处蹭饭,后来他的母亲死了,他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当时的南昌亭长因为可怜他,就将他叫到家中吃饭,谁知道韩信就直接赖着不走了,这让亭长的妻子非常不满。

有一回韩信外出,回去吃饭时,却发现亭长妻子没有准备自己的饭菜,这让他非常气愤,一怒之下就离开了亭长家。

后来的韩信全身上下就带着一把佩刀,而后开始四处蹭饭,乡间有位老大娘见他饿了,就拿出自己的炊饼给他吃,谁知道韩信竟然连吃了几十天都不肯走。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3)

韩信只是告诉老大娘:“将来必定重重报答。”

但是老大娘却很生气,她告诉韩信:“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却没法养活自己,只会逞口舌之快。”

在乡间,韩信的名声已经一塌糊涂,不光老大娘,街坊四邻都十分讨厌他。

有一次,一个乡间的屠户想要羞辱韩信,于是便对他说:“别看你长得高大又带着佩剑,实际是个胆小鬼,你要是不怕死,就用你的佩刀砍我,你要是是怕死就求饶,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看看眼前的屠夫,只见对方满脸横肉,身材十分彪悍,于是当即就决定趴下身去,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此后满街的人只要看到韩信都会哄堂大笑,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4)

萧何力荐,韩信拜将

其实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曾经先后投奔过项梁与项羽。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梁也开始北上,也就是这时候,韩信带着他天天握着的佩剑投奔了项梁。

只不过这时候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但是好歹能吃上一口饱饭了,不过不幸的是,项梁不久后战死,韩信又只得投奔项羽。

项羽虽是一代枭雄,但是他的短板就是太过傲慢,韩信曾多次给项羽献计,但是项羽却置之不理,这使得韩信逐渐心生不满,认为自己不被重用。

随后韩信又转而投奔了刘邦,这时候就算他投到了刘邦的麾下,也只是个小兵,只不过,夏侯婴发现了韩信的不一般。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5)

他看着此人生得威武,相貌堂堂,断定韩信与众不同,在与韩信的交流中,更是发现此人的胸襟不一般,随后就向刘邦推荐他。

刘邦与韩信相处一段时间后,其实并没有发现此人哪里与众不同,于是随手给了他一个管理粮仓的职务。

虽说这比在军中当个小兵要强一些,但是却也不能施展抱负,随后韩信又认识了萧何,萧何在与韩信数次交谈后,也认定此人非同凡响。

萧何为了让刘邦重于韩信,于是跑到;刘邦面前说道:“大王想要争夺天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以刘邦目前的能力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刘邦再清楚不过。

于是萧何接着说道:“韩信此人,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如果大王需要有人商量大计,那就只有韩信。”

听到萧何这么说,刘邦就说:“那就让他做个将军吧。”

就这样,在萧何的极力劝谏下,韩信终于拜将了。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6)

因为韩信曾经投奔过项羽,所以他对项羽的为人是十分清楚的,要说论兵力,刘邦自认不如项羽,但是项羽此人却有很大的“性格缺陷”

这样的性格缺陷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致命的。

项羽英勇奋战,实乃一代枭雄,但是他却不会任人唯贤,相当自大,这无疑是匹夫之勇:

另一方面,他待人仁慈,关心百姓疾苦,但是军中有将士需要封赏的时候,他又开始吝啬,不舍得封赏,这是妇人之仁;

项羽麾下称臣的人没有多少真才实干的人,大多是他偏爱的人,所以项羽虽然表面上赢得了赞美,实则早已失去民心,将来他必败无疑

听完韩信说的话,刘邦很是高兴,他一度懊恼自己没有早点重用韩信。

果不其然,在之后韩信的相助之下,刘邦的军队不但逐步扩大,更是一步一步歼灭了项羽的部队,在刘邦几次陷入险境的时候,韩信数次解救他与危难。

刘邦对韩信越发信赖,甚至到了依赖的地步,韩信也因为数次立功,在军中的威信渐深,就连百姓都开始爱戴韩信。

此时刘邦建立汉朝称帝,韩信也被封为了齐王,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按理说现在天下平定了,将军大臣们即使之前功劳再大,也该安安稳稳俯首称臣了,但是韩信却偏偏没有意识到这点。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7)

造反失败,被宫女打死

天下人都能看出韩信功高盖主,偏偏他还洋洋得意,就是他的自信,导致他遭受了杀身之祸。

因为韩信太过功高盖主,刘邦就借故将他贬为了淮阴侯,光是这样还不够,因为此时刘邦已经年岁渐大,他害怕在他死后,自己的儿子无法镇压韩信,于是开始起了杀心。

就是在刘邦微妙的情感变化中,韩信也感觉到了异常,于是对此十分不满,并且心生怨恨,在这之后,他开始教唆陈豨造反。

他告诉陈豨,你只管在宫门外起兵,我在暗处协助你。

汉十年,陈豨果然起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叛,此时的韩信还在与臣子们商量计策,但是谁知道韩信的一个家臣叛变,他偷偷将韩信造反的事告诉了吕后。

吕后经过部署之后就召韩信入宫,打算杀了他。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8)

此时韩信的副使极力劝阻,副使告诉他吕后必有阴谋,此时不可进宫,但是韩信却不听劝告,还是大摇大摆进宫去了。

要说为什么韩信这么自信,当中的原因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所记载:

当初刘邦曾经许诺给韩信“三齐王”、“五不死”。

所谓的三齐王就是与君齐、与天齐、与地齐,而五不死则是见君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刀不能杀他、绳不能捆他。

基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刘邦不能违约置他于死地。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9)

然而等到韩信进宫以后却傻眼了,只见入目所及之处被盖上了地毯,搭上了棚顶,吕后告诉他,当初君王的话我不能违背,但是不违背也有的是办法杀你。

随后吕后命人将他的头用麻袋套住,几十个宫女拿着棒槌一拥而上,而就在韩信被套住头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穷途末路了。

他直到临死前也只能高喊着:“我不服!”

诚然,韩信的心中也是委屈的,他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最后却被猜忌,不但没有升职,反而从王降成了侯,这让他的心中非常耻辱。

这倒也罢了,最后刘邦与吕后却还如此对待他,这让他如何能咽下这口气呢?

短短的三个字中,道不尽委屈与不甘,自己戎马半生为他人换来千秋帝业,最终却落得这样的结局,换成是谁都不服气吧?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10)

此时的韩信已经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最终竟然就这么被活活打死了。

有意思的是,两千多年后的现在,当初韩信撕心裂肺喊出那句“我不服”,成了现在人们酒桌上的口头禅。

当然了,这么对比也不过是一句戏谈,酒桌上的“我不服”与韩信临死前的“我不服”差的可是生命的沟壑。

要说韩信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刘邦的卸磨杀驴吗?其实韩信自身也不是毫无问题。

自古以来君王就忌功高盖主,只能说韩信长计谋却不通世故,这才引起了君王的猜忌,最后导致杀身之祸。

纵观汉朝的军事人才不少,但是却很多都没得善终,这无疑不是他们不通人情世故的后果,就拿刘邦来说,他自己就是起义当上的皇帝,若是韩信真的谋反,也难保自己不会成为别人的手下败将。

韩信被杀说了三个字(韩信被杀前大喊)(11)

只能说,假如站在两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双方都有不得已的苦衷,韩信功高盖主一事,足以给后世很多将臣以警戒了。

那么在你心中,韩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