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那天举国同庆,到处都洋溢着“中国红”,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自豪的笑容。但早上不到10点,我却听到了一阵不和谐的声音。在每个人都在等待阅兵的时刻,一声怒斥突然传来“你怎么回事?”,接着就是孩子凄惨的哭声,以及邻居家男主人打骂孩子的声音。原来,熊孩子因为爸爸看电视没理他,就在电视柜上爬上爬下,谁知一脚踩空,连带机顶盒一起摔了下来,正好磕到电源处,电源接口直接磕断了。这下可惹恼了早早就起床等待阅兵的爸爸,当然免不了一顿胖揍。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1)

领居家小朋友调皮捣蛋我是知道的,不是在学校闯了祸,就是跟院子里的孩子发生冲突,被人找到家里来。领居家两口子多次抱怨这孩子太难管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长记性。关于这一点,身为邻居我倒是可以作证,一般一个礼拜保证能听到3~5次熊孩子挨揍的声音。但其实我一直都不赞同邻居家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也劝过好几次。但邻居总以“熊孩子犯错,只有一次给揍服了,他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为由,继续暴力教育。但这种惩罚措施到底能否生效,真的很令人怀疑。

孩子犯错,惩罚真的有效吗?

“惩罚”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没有“惩罚”孩子就学不会承担责任,过分的心软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没有丝毫的帮助,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的传统教育告诉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2)

但很多时候,更多的家长“惩罚”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从错事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在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就像我的邻居,他揍孩子的唯一原因是:孩子妨碍了他看阅兵仪式,而不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行为边界”。

想想我们周围的家长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一般会怎么做?大声斥责是免不了的,除此之外“面壁思过”、“关小黑屋”都是家长惩罚孩子的有效手段。这些措施一般确实会在短期内有效,但如果你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暴力的惩罚措施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甚至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我就是爱闯祸的家伙,但那又怎样,爸妈已经惩罚过我了,抵消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跟着领居家哥哥去小卖部买东西。小哥哥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东西时顺手牵羊拿点别的,为这事没少挨揍,但他却总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不了挨顿揍”。邻居叔叔每次恨铁不成钢的揍完,小哥哥就会变本加厉的多拿一次。你看,惩罚有的时候也未必那么有效。

你知道,国外孩子犯错后家长采取什么措施吗?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3)

在美国,家长会采用“计时隔离”法。所谓“计时隔离”法是指,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孩子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别小瞧这3分钟,这种短时间因隔离而受到的“冷落”,会让孩子们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让他们发现,原来自己瞎胡闹就会被区别对待,3分钟内孩子们会去反思到底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而如果隔离时间太长,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为什么我还不能出去”而取代。需要注意的是,“计时隔离”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关小黑屋”看似相差不多,但有个本质的区别是,“计时隔离”会确定一个明确的隔离时间,并会把这个时间告诉孩子,比如,妈妈会告诉孩子,“你刚才做法太让我失望了,我想你需要自己待3分钟”。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4)

在新西兰,父母会让孩子接受错误事件的“自然后果”。所谓“自然后果”就是指,当孩子做错事后,如果不会引起伤害就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举个例子,某天熊孩子突然打电话说他忘记带作业了,你会怎么办?同事晓琳碰到好几次这样的事,她一般都会火急火燎的请假给孩子送过去。但如果这事发生在新西兰,那解决办法就很简单了。没带作业是么?自己去跟老师解释吧!这就是没带作业的自然后果,家长不会去弥补孩子们的过错,这会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5)

在日本,家长会给孩子“留尊严”。日本孩子犯错后家长的惩罚措施和我国有点类似,他们会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但和我国家长随时随地会惩罚不同,日本的家长不会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他们认为这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所以,在日本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个恼羞成怒的家长,即使孩子的行为很过分,他们也会等到回家后给孩子一些点评,或是惩罚。

你看,每个国家面对孩子犯错态度虽然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关注孩子犯错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内心产生改变错误的想法,这才是“惩罚”的关键。

那么平时父母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怎么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首先,惩罚要对孩子说明原因。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6)

很多时候,我们惩罚孩子会想当然的认为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事实上,孩子们只是能从家长的反应、脸部表情、语气等非语言信息中心获得自己可能做错了的信息,但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

比如,晚上9点了孩子还在看电视,你很生气地发火了。孩子能获取的信息仅限在,我看电视了,爸妈不高兴了。但到底是因为看电视时间过长、还是作业没写完、又或是在不该看的时间打开了电视,这种具体的信息孩子是无法得知的。而如果想让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具体的信息又非常的重要。

所以,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需要明确说出原因、明确给出答案。惩罚措施也可以改为让孩子按照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去做一遍。

其次,原则需要所有人坚守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7)

我经常会在网上刷一些小视屏,发现很多家庭父亲都格外偏向女儿。女儿养的像小公主,儿子嘛则基本放养,同样的错误,女儿犯了爸爸笑笑就过去了,还觉着女儿可爱;儿子犯了,一般就会家法伺候,甚至还会配文:“难怪说女儿是上辈子的小情人”。但其实这种家庭关系,对两个孩子都非常不利。

如果长期以往,女儿会越来越理所应当,而儿子则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喜欢自己,是否对自己有偏见?时间一长,女儿会变得蛮横无理,不知进退;而儿子就会变得叛逆,试着去挑战父母的心理底线,以此来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

正确的做法是:家庭中一旦确定了某一项规则,就需要全家人都遵守。如果有人触犯了原则,惩罚措施可以由大家商议,当然也要给孩子参与权。

最后,注重“惩罚”的意义,而非“惩罚”本身

父母真的(大多数父母是发泄)(8)

孩子的成长避免不了犯错误,这其实很正常,一个有担当的孩子一定是在犯错误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不要去触碰原则、底线,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才有意义。

所以,美国的家长才会利用3分钟让孩子学会自己反思,新西兰的家长才会让孩子们从“自然结果”中学会承担责任;日本的家长才会让孩子们知道公共场合影响他人情绪也是不道德。这些点点滴滴其实都是在叫孩子们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最后想说,孩子错了,先别急着打骂,坐下来接纳孩子慌张、害怕的情绪,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应该怎们改正。当然你也可以进行一次小小的惩罚,但是惩罚前必须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怎么改正。还是那句话: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才是每一位家长最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