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分享,这样,就可以经常看到我们推送了。

1

晓宇/文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1)

90年代高考(网络图片)

在阴雨霏霏中,又是一年的高考。想起我们高考那一年,已是30年前的事了。和现在的高考相比,我们那时的高考是怎样的呢?

黑色七月

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977年10月,中国宣布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并宣布1977年度高考于一个月后进行。时间非常的紧,也有点仓促,这是唯一一个在冬天而不是夏天举行的高考。

从1978年开始,高考固定在每年7月7日举行。这可能考虑到,7月已经放暑假,这时候高考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于是,“黑色七月”也成为60后、70后、80后对高考的代称。

7月的酷暑是非常难熬的。那时,我们各方面的生活条件还不像现在这么好,夏天唯一的祛暑工具就是吊扇。一些条件差的地方,连吊扇都没有,一场考试下来,汗流浃背。那时进考场也不允许带扇子什么的,我就带了一条手绢。下午考完事,整条手绢可以拧得出水。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2)

1994年,南京考生在37度高温下高考(网络图片)

但高考毕竟是自己的事,也是我们农村孩子改变命运为数不多的途径。“黑色七月”,颇有点黎明前的黑暗的感觉。黑暗过后,就是光明的时刻。这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通过者进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开始了进入社会之前最后几年的难忘时光。而落水者,则从此结束了学生时代,开始进入社会,闯荡人生。

标准分

不像后来高考推行什么“3 X”“3 2 1”名目繁多的改革,我们那时的高考就简单的“文理分科”。语文、数学、英语是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必考的科目。区别是,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但9门功课,都要进行毕业会考,否则拿不到高中毕业证。

我们那时的高考实行标准分制度。标准分的计算比较复杂,虽然经过当年的高考,但对标准分的计算方式至今一知半解。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3)

1991年四川高考准考证

但对标准分的原理,我们是非常清晰的。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和排名有关,和原始分关系不大。原始分最大的弊端,是你不知道自己在所有考生中处于什么样的排名。

举个例子,某个考生数学考试99分,看起来很高了是不是?但如果当年数学平均分是100分,99分就在平均分以下,属于不及格。某个考生语文考了60分,看起来很低,但如果当年平均分只有30分,60分就是妥妥的高分了。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4)

1991年辽宁高考准考证(网络图片)

标准分,可以让你知道,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例如,你考了900分,恭喜你,你是全省第一名,900分,全省只能有1个。如果你考了800多分,你是妥妥的学霸,已经把98%的学生踩在脚下。当然,标准分也有弊端,作为考生,你基本无法逆向计算你的原始分数。不同省份的分数,没有可比性。

“蒙志愿”

当年,我们填志愿是在两次模拟考之后,高考之前。怎么填?其实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首先,对自己未来高考会发挥得怎样没有底。模拟考毕竟不是高考,高考才是“一考定终身”。我身边就有两个同学,两次模拟考都进了全县前10,但高考却因为紧张,马失前蹄,一下跌到全县50名之后。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5)

1997年,北京某高考考场启封试卷

也许因为两次模拟考分数稳定,而且排名非常靠前,老师鼓励他们把重点放在第一批本科志愿上,而且要填报清、北之类的名校。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第一批本科志愿虽然可以报多个学校,但真正管用的只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约等于没报,第一志愿落空后,你的分数再高,人家也不会考虑。说实话,我觉得挺不公平的。

最终的结果,是那两个同学以高于一本30分左右的分数,被第二批本科院校第一志愿录取。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6)

1994年,三位考生高考前最后冲刺(网络图片)

其次,当年其实挺懵懂的。面对一大堆的学校名字和专业名称,整个脑袋都是大的。即便问身边的老师和家长,很多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那个年代大学还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大家不熟悉也是正常的。

所以,填报志愿很大程度是在“蒙”,在碰运气。有个同学喜欢旅游,高考果断填报了“考古”。他以为今后就可以以工作之名到全国各地名胜古迹“考察”了。

2013年高校录取开始实行“平行志愿”,第一批次可填报五到六个志愿,均为并列关系的“第一志愿”,考生只要合理填报都能被第一批次院校录取,考生的选择也多了,这无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考生利益。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7)

1995年成人高考录取通知书

“天之骄子”

“天之骄子”作为大学生的代名词,也已经走进历史尘埃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时首次招生只有27万人,1978年增至40万人。此后20多年里,高校招生人数都是缓慢增加。我参加高考的1994年,大约有253万人报考,录取90万。这个录取率,是包括本科、大专、中专的人数。

当年高考虽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非常艰辛,但大学基本免费,在国家公务员条例出台之前,还大多包分配。社会重视,大学生也有尊荣感。那是一个大学生的“黄金时期”,“天之骄子”的称呼实至名归。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8)

90年代高中生合影透出浓浓的质朴(网络图片)

高考分水岭出现在1999年。那一年开始,各大高校迅猛扩招,让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当年招生人数达到160万人,此后年年猛增。2001年录取率首次突破50%,录取260万人。

而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8万,而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以此测算,高考录取率达到92.9%。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9)

能在大学门口拍照是每个高中生的梦想

大学生越来越多,“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消失,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此后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据统计,202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首次超过1000万达到创纪录的1076万,大学生们将面临疯狂内卷。有人戏称“天之骄子”早已变成“天之叫花子”。

2001年的高考(1994年我们的高考)(10)

能在大学门口拍照是每个高中生的梦想

即便如此,高考依然是我国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广大学子孜孜以求的梦想。时代总在不断变化,也总有新的机会。漫长的黑夜终将过去。拼搏,进取,永远是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无时不刻给自己充好电,武装好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终会迎接新时代。

您的高考经历是怎样的?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