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丑化了先驱胡适吗?多次间接或直接表现胡适与女人的事情,用意何在?

胡适是编导浓墨重彩地表现的一个主要角色,他的戏份很多,其中关于他和女性的剧情占了不少。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比如孟邹找他时,他正和三位女性在房间里谈笑风生,临别时还很高兴地答应和每位女性都来了个西式告别仪式,即拥抱加左右贴脸。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1)

还有在陈独秀家开会时,高一涵、钱玄同、沈尹默都调侃他和女性的绯闻。

高一涵说找他的女性成群结队,排着队来找他。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2)

钱玄同说他每天收五封信,会见三名女客。

沈尹默说找的女学生啊,追着胡适调情,败坏了北大的门风。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3)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4)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5)

又比如,在胡适与黄侃就白话文与文言文谁优谁劣的辩论时,现场女生纷纷力挺他,简直是视之为男神。

他 一进门,女生就像现在的追星女粉见到男明星偶像一样兴奋激动地欢呼,当他受到男生攻击和嘲笑时,女生心疼气愤地向男生扔纸团抗议。

女生对他的热爱,崇拜,充分表现了他在女生心中远胜绝世珠宝般的份量。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6)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7)

编导为何如此不惜笔墨与镜头呈现他与女性相关的事呢?

是该剧本身为了达到优秀剧的艺术创作要求的需要,还是编导个人对胡适有偏见,不喜欢胡适而有意或无意地贬损甚至丑化?

先从该剧本身要达到优秀剧的需要的角度,看看有没有必要这样大量呈现胡适与女性的事情。

1.尊重历史,增强真实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

据胡适留下的札记统计,他进戏园捧戏子19次、逛窑子10次。

赴美留学的时候,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胡适突然醒悟:嫖乃人间大恶,决定戒嫖!

“吾在上海时,亦尝叫局吃酒,彼时亦不知耻也。今誓不复为,并誓提倡禁嫖之论,以自忏悔,以自赎罪,记此以记吾悔。” 胡适曾为嫖而忏悔。

胡适虽不高大,但胜在长相英俊,且资质和才气俱佳,又多情的他注定常遇桃花运,他的一生中能够被统计出来的就有过6段婚外情。

从金发碧珠的外国美女韦莲司,到民国才女陆小曼。他无论是与师母杜威夫人,还是自己的学生徐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与其风流历史相比,该剧中关于他的风流剧情真的只是择取了一小部分,可以说是尊重了历史,出于塑造一个真实的胡适的目的而据实编导。

2.主题的需要,为了衬托大主角的光辉形象。

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是党的创始人,是本剧的最大主角。为表现大主角人品的纯粹、正直和崇高,让其形象更加光辉,而“委屈”胡适,适当揭揭他的“丑”,以达到以“丑”衬美的效果。

3.审美类型丰富和形式均衡的需要,将壮美适当柔化。

本剧主要表现先驱们不惧军阀强权,破旧立新,大胆探索,狂飙突进的慷慨激昂,刚劲勇毅,在审美类型上属于壮美风格。加入胡适风花雪月的风流故事,不但能起到烘托壮美的效果,从整体上还有柔化阳刚的作用,让美的类型得到丰富,形式趋向均衡。

简单地说,就是在一邦爷们的硬事刚性中添加一些女人的软事柔情,点缀点缀,软化软化,免得整个剧显得太刚硬,太单调,味道不丰,嚼头不够。

4.迎合观众喜好,增加吸引力。

大名人的花边新闻,旖旎风流常常是许多人的兴趣点,容易吸引眼球,增加收视率。

胡适这样的超级大名人的风流韵事的吸引力自不用说,用之,为剧作增加的吸引力必然是大大的。

上面是从该剧本身的需要来讲的,下面再看看编导的用意,有无贬损甚至丑化胡适的意思。

任何人的心理都难以百分百猜准,即便猜准也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我们只能从编导给胡适安排的与女性有关的剧情给观众留下的关于胡适的印象,来看这些剧情是否有起到贬损甚至丑化胡适的作用,从而判断编导的用意。

看了这些剧情,剧中胡适给观众的印象是亲切,多情,浪漫,真实,是美好的印象,也就是无论编导是何用意,客观上并没有贬损和丑化胡适。

说真的,即便谁真想贬损和丑化,凭着丰硕的学术成果,从一而终的婚姻坚守与忠贞,美名远播、堂堂正正的胡适先生又岂是可以被贬损和丑化得了的?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8)

觉醒年代胡适是怎么死的(觉醒年代贬损丑化了胡适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