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字,在古文字里,与前后之后不是一个字,后是“後”的简化字,古文字里不混用。这里只谈古文里的后,见下图。

甲骨文有个“后”,写作“女,倒子”从女(也是母亲),产子形,故,有的后,还带有四点,表示是产子时流出的羊水。卜词见于“后祖丁”,这个后字,从字形看是表示产子,又写作“毓”(育)就是“生儿育女”之义,读音也有区别,仍保留原始字形――女变每,倒子变成云,点变成“川”。简化字变成育――“云 肉月”。

源字的文字演变 字源新探后与吼之关系(1)

金文“后”,目前看到的字形出现于春秋时期,由“站立的人,头向前,手指向前方,口发令”构成。发布命令者,声音必然要大,要威严。这就是“吼”字的本字。

吼字,不见于金文甲骨文,其小篆写作“口 后”,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左上角又增加了一个口字旁,表示吼声大。

作君王的发布命令,声音要大,而是要有威严,如此,也就产生了管理,统治之义。这是后(声音大)的引申义。

故后,最初就是用于指君王。如“商之先后”(商代先前的君主)“夏后开”(夏朝的君主夏启):“后羿”等,都含有此义。再后来专门用于指帝王的妻子,如皇后,王后,太后等。

与后相对应的是“司”,字形是“反后”,动词,是有司,含掌管,主管之义。古代的司徒,司空,司马――“三有司”便是如此官职。

源字的文字演变 字源新探后与吼之关系(2)

后,从发出大的声音角度看,与吼叫之“吼”有关,与喉咙之“喉”有关,与箜篌(空管能发吼声)之“篌”有关,与猴子之“猴”(善于吼叫),它们声源相同,属于同源字。其中吼(口孔)是后起的会意字,喉,篌,猴,都是后起的形声字,它们的声旁追根溯源,都离不开“后”字。

顺便说一句,前后之“后”,繁体写作“後”,从彳,从系,从倒止。表示落后。这个意义不能与表示君王或皇后之义相混。尝见某名人赠某影星题为“影後”,某书家书古诗“玉树後庭花”(后庭,帝庭),结果弄巧成拙,不可不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