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今天的我们,面对几千年前的器物,摒去它们的历史考古价值,如何发现它们的美。
中国青铜器,从夏代存在到现在,已经历经了4000多年的历史。大量海内外的青铜器物表明,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历史。它们不仅仅象征着古代的政治和宗教内涵,而且极具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所说的青铜器,历史上曾有“三代彝器”之说,所以当今的青铜器一般都特指商代、西周、春秋等时期的青铜器物。它们的制作原料以铜为主,辅之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从而使器物呈青灰而得名。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今天的我们再去看青铜器,必然会从中得到很多从我们主观而得来的美,比如千年岁月留下的沧桑之美,比如赋在器物上的敬天之诚……
狞历之美
中国青铜器纹饰以饕餮纹,龙纹,凤纹为代表,让人望而生畏,总体显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可是太多饕餮纹,龙纹,凤纹,让人有一种审美疲劳,但是越到后来,青铜纹饰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西周中期以后,连兽面纹也趋向了简化和明朗,失去了神秘的意味,但后期的青铜纹饰,终于从宗教的铁窗里解放出来了,成为青铜艺术家们表现才华的主要工具,并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人在当时的世界里似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型,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这种恐怖效果的美的艺术同时也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1,饕餮纹
饕餮是什么?饕餮是一种动物,有人说是牛的演变,有人说是老虎的演变,大多数认为它是理想中的幻想动物,它是青铜器历史上最具有代表向的一种占据时间最长的动物纹饰。
2,龙凤纹
龙的形象在青铜纹饰的当中,把躯体为蜿蜒形的动物划归为龙类。龙纹的种类丰富多样,有爬行的龙,卷曲的龙,还有交体龙,和双龙等纹饰。
像凤鸟的纹饰叫凤鸟纹,这种纹饰也十分丰富,它的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它主要体现在周朝晚期到西周。
鸟纹
鸟凤纹
夔龙纹
3,其他动物纹
在装饰纹样中还有牛纹、虎纹,鹿纹、兔纹、蝉纹、鱼纹、蛇纹,象纹等。这些纹饰造型准确生动大多作为辅助主体形象的装饰形象出现主要起衬托作用使得整个纹饰自然和谐。
人面纹
其他动物纹
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成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敬天之诚
中国的宗教原始就是自然崇拜开始的。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 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部落、国家存亡,勇士出发前,用酒 激励斗志。《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原始社会主持祭 祀的巫师,权力很大,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消灾。
这也是留下来的青铜器里有大量的祭祀用品的原因。一件件庄严而神圣的祭祀器物反映出了先人的敬天之诚。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在商代 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九鼎之礼
西周中晚期我国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 记载,天子用9 鼎,诸侯用7 鼎、卿大夫用5 鼎、士用3鼎或1 鼎。列鼎制度所表现的丧葬精神是非宗教性的。遵从列鼎制度埋葬先人,在意识上,等于继承的新贵族对旧有的尊卑秩序的效忠仪式。在周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下,这个尊卑秩序是政治性的,也是伦理性的,这就是周礼的精神根源。
后母戊鼎
毛公鼎
毛公鼎高近54 厘米,重34.5 公斤,大口 圆腹,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铭文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岁月之色
青铜器主要由铜、锡、铅合金而成,其本色是金色的。古代称之为金或吉金,青铜铭文被称作“金文”即由此而来。尽管锡、铅的含量不同,颜色会有差别,但总体上都是金黄色的,有些偏亮,有些偏暗而已。出土的铜合金制品基本上都呈现出复杂的灰绿色。
本色金黄的青铜器之所以变成了以“红斑绿锈”为典型特征的绿灰色(实际上的颜色非常复杂),这是由于铜合金在地下或传世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导致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青铜色,成为了很多艺术家叹为天成的自然艺术,也成为了很多人拿来装饰和追求的色彩。它有岁月的沧桑感,有历史的厚重感,却又有视觉上的时尚感。
青铜大立人像
1986年,在四川广汉南兴镇的三星堆,出土了一座中国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像高262厘米,重逾180千克,两耳间相距138.5厘米,铸造时间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因此还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创意之绝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杰出艺术品。
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
现代社会中,三代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中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
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以及高超的技巧,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然而,对于青铜器的美学研究,我们需要的不是将这些纹饰、造型直接拿过来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粗俗和不加思考的;我们需要学会从青铜器中看到与当代审美的内在联系,在隔着几千年的时空中,通过器物看到背后作为人的一种共通的心理;需要将这种古老而厚重的金石之美进行内化,再以今天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