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立国之本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西周政治版图的上层建筑。但随着世代更替,这种基于建国之初贵族间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制度,随着贵族间的血脉疏远而削弱,这就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重新界定贵族们的等级关系,因此产生了"爵制"。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

77.1西周重要的社会制度

提到爵制,很多人自然就想到"公侯伯子男",不少资料说五等爵制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一同出现,但实际情况与此不符。

西周五等爵制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初期继承了殷商爵制(侯、伯、子、男(任)、田(甸)、帚(妇)、卫等七种),出现了"公、侯、伯、子、男、甸、采、卫"等较混乱的爵制;中期以后,伴随着西周礼制的变革,逐渐形成系统化的"五等爵制"。

有关西周爵制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2)

77.2中国五等爵制自古就有,与国外相同是翻译原因

孟子说,五等爵制的详情已不可考证,因为诸侯都想称霸,把爵制的原始资料毁掉了。孟子是战国时期之人,对西周制度尚且不了解,今人考证起来更加困难。年代更晚的《礼记·王制》、《周礼·春宫·大宗伯》等,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古代文献所反映的先秦爵制虽存在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后,可以确定: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西周时期爵制可大致判明爵称与爵序。像网上资料中明确列出西周诸侯的爵位还有待考证,不宜直接采信。春秋战国之后,爵制开始明晰,有众多文献可实证。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3)

77.3亚圣孟子-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一、"爵"制之来历与发展

爵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是中国爵制产生、完善的重要时期,爵制是周代礼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周代爵制上承夏商爵制,直接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政治及社会制度,并对后世爵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政治层面的官制、军制、贡赋制、封国采邑制;社会生活的房屋、车马、用具、丧葬礼仪、墓制规格、陪葬品等都与爵制息息相关。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4)

77.4西周贵族墓青铜器

关于"爵"一字的来历说法很多,认真研究起来会极其复杂。大家只需理解太阳为何叫"日",狗为何叫"犬",都是老祖宗定的名称,至于其文化和文字渊源,非专业人士无需深入了解。

肯定有人疑问:青铜爵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之一,爵制之"爵"与青铜之"爵"是否有所联系或是借用名称?青铜爵刚好在西周中后期消失,是否"爵"由青铜礼器属性逐渐转化出"等级"属性和内涵?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爵制之"爵"出现在前,而三足青铜酒器之"爵"的叫法始于宋代,青铜爵的命名很可能借鉴了爵制之"爵"。在宋之前,研究资料(铭文、图册)中将青铜爵称为彝、尊彝、宝尊彝、旅彝等,用青铜容器的统称称呼这种三足青铜酒器。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5)

77.5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

根据学界公认的先秦史料《尚书》、《逸周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及甲骨文、金文研究表明:周代早期在商爵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但没有彻底规范化、制度化,关于爵制的记录比较混乱。

在《孟子》之前,没有任何文字资料明确显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称法。前文已说过,《孟子》和《周礼》中的说法也有不同之处,可看出五等爵制存在一个总结和梳理的过程,而非自开始就是官方制定的严格宗法制度。

从现有资料判断,"五等爵制"很可能是儒家化的周代爵制,而非原始的周代爵制。甚至爵制这一叫法都是出自儒家手笔,如《孟子》、《周礼》、《礼记》、《仪礼》、《白虎通·爵》等文献等,全部是儒家所编纂。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6)

77.6《白虎通》-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代的爵制随之遭到破坏,但以其为核心的社会等级秩序仍未有大的改变;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原有的以血缘为中心的爵制体系解体,新的以崇尚军功的封爵制度开始建立。

以秦最为典型,商鞅变法后建立二十等爵制,极大激励了秦人的尚武之心,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根本政策之一。自秦而始,中国古代社会的爵制几经变革,其地位虽有下降,但仍在传统政治体制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是古代各朝代统治阶级贵族的重要的宗法内容之一。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7)

77.7秦汉时期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二、西周爵制比较复杂,有内外之分

大家研读西周初期历史时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有功之臣都有封国,很多劳苦功高的王亲贵戚被留在了两京辅佐周天子管理天下,他们的功劳并不比那些封国的诸侯小,这样是否有失公平?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这就好比现在一样,有些人愿意携家带口去偏远地区(相对于宗周)打拼发展,有些人愿意留在首都或一线城市寻找机会。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8)

77.8古代贵族也有同样的烦恼

史料证明,武王克商后的首批封国,宗室贵戚就藩的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宗室成员不愿离开繁华、熟悉的宗周,去贫瘠、陌生之地建国。到周公扫平三监之乱后,分封制成为国策,大批宗室成员才不得不就藩。

至于让谁出外封国屏藩,让谁留京辅政朝务,几代周天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派去封国的诸侯中有能力特别出众的(如鲁、燕、晋、卫、齐),但大多还是遵循血缘关系派遣的;而留在两京的都是真正有能力、忠诚度高的重臣良将,如周公、召公、毕公等人,这些人及子孙世代辅佐周天子嫡脉,比封国诸侯更受周天子信任和器重。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9)

77.9西周早期重要封国形势图

为了不让留在京城辅佐周王和诸侯的重臣有失落感,周王室特别设定了一套内外爵制。"外爵"为王畿内外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内爵"为周王室内部的以及各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孟子·万章下》载:"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0)

77.10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

贾谊《新书·阶级》:"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施及庶人,等级分明。"

以上文献中,均将西周爵制区分为"内、外"两套体系。

《白虎通义·爵》:"公、卿、大夫者何谓也?内爵称也。"首次将之称为"内爵",与之相区分的"公侯伯子男"则为"外爵"。

《孟子·万章下》还说:"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更清晰地说明天子重臣的内爵与诸侯外爵的等量换算关系。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1)

77.11西周以两京为中心,诸侯国为藩篱

而周代各诸侯国之政治结构基本仿照宗周体制。周天子就是通过这套体系平衡内外两套重臣体系,诸侯之爵与国内臣下之爵分为两个系统,并非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简单分类。

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是逐步衍化的结果

五等爵制最初并非定例,大多存在发展衍化过程。

"公":用法比较广泛,最早用作对先君的尊称或谥号,在西周官名中也有用到公,如公大史、公史、公大保、公族、公臣等,这些官名在西周早中晚期均可见。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2)

77.12西周三公为首的政治精英辅佐周天子

西周时,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如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由此还产生了三公制度(太师、太傅、太保),在古代封建社会沿用数千年,可见"公"是一种荣誉称号。所以最初的"公"并非特指爵位,这点可以肯定。

除上述诸公外,有金文资料显示称公的西周诸侯几乎全部集中在宋国,宋国可是殷商王族后裔,所以并不能证明西周早期确实有"公"这一级爵位,应是姬姓王室成员特有的称呼。

到春秋时期,才明确"公"这一称号高于"侯",如齐桓公会盟诸侯一同尊周襄王以后,周王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侯爵升为公爵。并将女儿嫁给齐桓公,由同姓诸侯鲁公主婚。

"侯":是学界公认的西周爵称。各封国之君称为"诸侯",可见侯才是爵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称呼,其广泛性超过"公"爵。在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文献中,用"侯田(甸)"来代表诸侯的用法较多,西周中后期"田(甸)"字样几乎绝迹,此时很可能已被"侯"完全指代。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3)

77.13春秋战国,诸侯并起

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匽(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陈、杞等。

"伯":因西周金文中常用伯仲叔季之"伯"出现在人名中,其中行辈多做"伯某父"、"孟某父"、"仲某父"、"季某父"等,或下无"父"字,亦偶见"某仲"、"某叔"、"某季"等称呼,这就导致很难判断金文中"某伯"是否为爵称还是排行。不过在"某伯"、"伯某"以及"某伯某"时,大多指爵称。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4)

77.14“伯”字的文字演变过程

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借用了商代"方伯"的称呼),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护驾有功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子爵改成伯爵。

"子":金文资料中的"子"也很复杂,多数应属贵族男子的美称,并且包括公子之子。所以即使在金文中出现"某子"、"某子某"时,也不能确定是否为爵称。

只有青铜器铭文中出现"子之器"时,才可以确定此时"子"明确属于爵称,目前可确定只有北子和沈子,"黄子"待定。春秋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5)

77.15春秋后期许国所在方位

"男":西周金文中的"男"和文献中的一样少见,或许此爵位与西周初期屯田开荒职务有关,不受重视,所以《孟子》中说"子男同一等"。

诸侯受封很少见有封"男"的。目前可实证的只有许国一个男爵,《春秋》有记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無 皿]男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在周朝诸侯必须拥有爵位,如果没有爵位,即使其实际控制地盘比某些体量很小的国家为大,也不能称国称诸侯,只能作为其他诸侯的附庸。《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这里的"不达",有人解释为不受天子直接管辖之意,但笔者认为也可解为"未经天子认同"之意,与地方五十里是"并"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更能体现天子特权和爵制的法理性。

公侯伯子男爵位制什么时候开始的(西周五等爵制没这么简单)(16)

77.16春秋五霸,楚庄称王(多版本)

此外,西周春秋时期,初周天子外,还有其他诸侯称王的案例,如金文中的称王诸侯,北方有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南方有徐、楚、吴、越四国。这些都是同周室关系疏远的蛮夷君长,并不在周朝实际控制之下。

其中楚国国君的记录最为可信,文献记载天子最初赐楚国为子爵国,后来楚庄王请求提升爵位不成,而自封为楚王,而春秋五霸中其余四人则只敢称公。

"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在春秋之后已经被世人接受,并深刻影响到后世历朝历代的爵位设定,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并未脱离此种设定思路,所以爵制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