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舆情反转过程中所涉及的框架要素内容源自川外廖梦夏的相关研究。该研究梳理了有舆情反转研究,提出解释反转成功的探索性分析框架,并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43个典型舆情反转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框架化是对舆情反转成功解释力最强的条件,其中的批评问责框架作为关键变量以“冲突叙事”方式促使社会形成纠偏干预的联合抗争。

理论框架

怎么判断舆论的好坏(舆论成功反转的关键要素)(1)

关键概念界定

一、新闻失范:由于网络媒体赋权带来的个体自治,传播主体在信息发布时容易对外在规则感知降低而产生有意或无意的不实行为,该文称之为新闻失范,并将其分为道德失范和行为失范两个测量指标。

1、道德失范是对传播主体在道德层面越轨行为的认定。具体划分为:记者和新闻机构作为信源发布虚假或未经核实的信息时,属于强职业道德失范;个体和第三方组织发布虚假信息属于强个体/机构道德失范;涉事主管部门的道德失范;警察发布不准确信息的失范。

2、行为失范是指传播主体失范行为的程度。具体划分为:故意传播谣言;部分歪曲事实,其中包括因缺乏调查而偏误描述的情况;通过公关设计、表演以达到商业目的或掩盖真相。

二、社会动员是指触发个体、媒体、高层决策者等社会各领域的注意力,并由此在公众议程、媒体议程以及政策议程上产生显著效果。该研究的社会动员用三个指标测量,分别是人群敏感性、情绪调动强度和他方利益参与。

1、人群敏感性指信息触发社会关注的人群范围。具体划分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自然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涉及因生理原因而成为弱势群体的儿童、老人、女性、残疾人、艾滋病人等,后者涉及失业者、农民工、失地农民、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职业群体(包括医生、军人、大学生、教师、警察);特殊人群(包括名人、政府官员、患者、外国人等)。

2、情绪调动强度是指在描述时调动的社会情绪。由人身伤亡带来的强烈负面情绪,包括仇官仇富仇恶、司法不公;由反常事件带来的费解和吃惊;正面情绪-包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爱心和善举等。

3、对他方利益参与:由第三方机构或个体为谋取利益故意策划的媒介事件

三、框架化是在社会动员的基础上,传播主体通过叙事方式对媒介事件进一步展开意义建构。该研究从案例中归纳出四种框架,分别是生命暴力框架、蒙冤受辱框架、批评问责框架和爱心善举框架。

1、生命暴力框架强调有人员伤亡或被殴打、性侵等暴力行为。

2、蒙冤受辱框架强调涉事人员遭受不公待遇或遭他人侮辱。

3、批评指责框架强调对事件责任方的归责和批评,即确认舆情客体。

4、爱心善举框架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帮扶和救助。

四、抗争策略测量舆情发生后反转方和回应方的抗争情况。研究认为抗争策略包括纠偏动员、舆论干预和抗压反应三个指标。

1、纠偏动员是指反转主体的抗争,包括四种纠偏抗争新闻监督、个体或机构参与的民间监督、当事人自我纠正以及由涉事主管部门或警方展开调查的官方介入。

2、舆论干预是指纠偏动员发生后的社会干预,试,试图证实或证伪纠偏信息。

3、抗压反应是指舆情客体面对舆论压力的回应态度。

研究结论

四个理论维度的结果反映出传播主体和介入性主体都能不同程度地解释舆情反转成功,其中以社会动员和抗争策略为代表的介入性主体因素对反转成功结果具有中等大小的解释力,而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框架化则折射出传播主体在意义建构和象征斗争上更具优势,其中的批评问责框架是最能引发舆情反转的关键条件。该研究将这个关键框架称为“冲突叙事”,这也回答了本文的核心问题究竟什么主体性因素能够导致舆情反转成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百相舆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