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姐出品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和父母离异的女孩怎么相处(父母离婚女孩哭诉)(1)

一个女孩站在江边疯了一般喊道“他们都不爱我”,哭得特别伤心。

旁边有人不停地劝她,她却一直在嘴里喊着“放手、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点”这样的话。

原来,这个女孩的父母离婚了,却一直瞒着她,在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她崩溃了。

也许父母想要照顾孩子的感受,才故意隐瞒,但又无意间让女孩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父母不是不爱她,只是爱错了方式,才会让她觉得父母不爱她了。

有没有发现,当父母用尽全力去爱孩子的时候,有些孩子还是会觉得“父母不爱我”。

因为父母不“会”爱,才会让孩子“缺爱”。

有人问:童年严重缺爱的孩子,长大了会怎样?

他们会丧失爱,变得敏感又脆弱,最后失去爱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这几种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最缺爱。

和父母离异的女孩怎么相处(父母离婚女孩哭诉)(2)

01

“打压式”教育的家庭

央视《心理访谈》栏目中有一位叫范成金的女嘉宾。

谈到父母,她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肯定和表扬,永远只有打击”。

小时候她喜欢钻研和探索,还会设计鞋子和衣服。

她特意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拿给父母看,可是父母看都没有看一眼,就骂她:“你弄这些东西有用吗?能当饭吃吗?”

妈妈认为她不好好读书,还把她打了一顿。

就连饭做不好,妈妈也会嘲讽她:“你连这个都不会做,还能干什么。”

从来得不到一句夸赞和表扬,让她越来越没有自信。

大学毕业后,因为语言障碍一度让她很苦恼,可是父母依然打击她:

和父母离异的女孩怎么相处(父母离婚女孩哭诉)(3)

“你将来能成事,我就给你下跪。”

“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

她说:“就算我做得再不好,也不用这样伤害我吧。”

一气之下,她干脆什么也不做,就一直在家啃老。

父母惯用的“打击式教育”,嘲讽、否定的语言和不停挑刺的行为,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都“不行”。

打击的话,说多了,就变成了真的。

没有底线的批评孩子或是打骂只会贬低孩子,挫伤他的自尊,让孩子有一种错觉“父母不爱我,只爱变得优秀以后的我”。

当孩子被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最终会变成伤人的利器,伤人伤己。

教育家李开复曾说过一段话: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父母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权威,而要有和孩子一起学习的经历。

把鼓励和肯定融入爱中,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轻松。

02

过度穷养孩子的家庭

知乎上一位网友分享了他的经历:

从小妈妈就告诉她“要懂得节约,不要乱花钱”,所以很少会给她零花钱。

在学校,别的小朋友相互分享零食,一起吃辣条,交换糖果,她总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当别的孩子身上有好看的新衣服时,她身上的白衣服都已经泛黄,妈妈都没为她买一件。

因此他被同学笑话:“你妈妈不爱你。”

她找妈妈抱怨时,得到这样一句话:“难道别人有的,你一定就要有吗?”

她心里开始存在一个疑问:父母是否爱我,因为我很难从父母身上找到爱我的证据。

一味地物质穷养,会让孩子有一种“爱而不得”的失落感。

心理学上有个名称叫“冒名顶替综合征”,它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所有达到一切成就,自己所处的状态、所得到的关爱,认为自己是一个冒牌货。

金钱上的匮乏,会逐渐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陷入“想要而不敢要”和“我不配得”的自卑感中,又会拼命用金钱来找回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教育专家马建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小女孩被父母过度的穷养,父母从来不会给她买东西,一直控制着她花钱。

长大后女孩看见了一个水晶球,特别喜欢,和她一起出去的男孩当时就买来送给了她,她就爱上了这个男孩。

和父母离异的女孩怎么相处(父母离婚女孩哭诉)(4)

能用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她就觉得这就是爱的表现。

过了度的物质穷养,只会导致孩子精神的匮乏,需要用金钱才能找回来缺少的那一部分爱,因此而变得“心穷”。

真正的穷养,是让孩子学会“我无法满足你时”自己去寻找,而不是困在“你不配”的思想里。

03

父母经常吵架,不和睦的家庭

有一所小学,开了一场特殊的班会。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其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再吵架了。

父母吵架,表面上与孩子无关,但父母争吵的画面对孩子来说就像一部恐怖片,让孩子痛苦又害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高冲突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严重时会导致性格缺陷。

也许父母吵架,他们并没有虐待孩子,但却会让孩子变得特别“懂事”,因为孩子会有一种“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会惹父母生气”的想法而变得小心翼翼。

电影《梅奇知道什么》中的梅奇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

她的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毫无顾忌地当着她的面相互指责和谩骂。

和父母离异的女孩怎么相处(父母离婚女孩哭诉)(5)

梅奇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经常吵架。于是,她在父母面前总是表现得乖巧和懂事,希望能换来父母的和睦相处。

但是却无济于事。

渐渐地她不再企图阻止父母,而是封闭心扉,不愿再和父母交流,渐渐地患上了抑郁症。

当父母一吵架,孩子就变得特别懂事,这并不是变好的迹象,而是孩子在隐忍和讨好父母,是孩子对自我情绪的压抑。

没有温度的家庭,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也学不会爱。

萨提亚说: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父母恩爱的家庭就像是一个温暖的爱巢,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一对相爱的父母会造就一个温暖的孩子,所以家庭和睦才是孩子最大的底色。

04

经常忽视孩子的家庭

有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男孩与妈妈争吵,负气之下叫来了警察。

和父母离异的女孩怎么相处(父母离婚女孩哭诉)(6)

在警察面前,男孩这样哭诉:

她总是敷衍我,每次考试都考前100名,可是妈妈不仅不表扬我,还会敷衍一句‘不考零分就行’;

有时候,让妈妈检查作业,她也总是在一旁玩手机,都不搭理我;

最过分的是,学校老师让写寄语,她让我自己发挥…

只有经常被忽视的孩子,才会积攒出这么多的委屈。

一次次的忽视和冷落,对孩子来说就如同惩罚一样,痛苦又难过,会认为“爸爸妈妈根本就不在意我”。

在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是依靠父母的关注来获得安全,如果父母不给回应,不重视,会让孩子陷入“我不被爱”的恶性循环中,就如同精神虐待

《奇遇人生》中的女孩春夏,在谈及亲密关系时这样说:“幸福婚姻的样子,我没见过。”

她从小父母就离异,父亲很早便离世,她一直都跟随着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很少有时间陪在她身边,经常忽视她。她被同伴欺负,被孤立,但母亲却从不知晓,因此她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后来早恋时,男友骗她偷家里的钱和手机,因为她渴望男友给她的爱,所以没有拒绝。

因为没感受过幸福,也不懂怎样来维持幸福,所以在亲密关系里,她一直都惶恐不安。

当亲子关系缺少“情感互动”,孩子就像一块漂浮的木头,心里始终居无定所,没有安全感。

《奇葩说》里有一句话:“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一种被看见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看见,才能找到存在感,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我是被爱的”。

东野圭吾在《时生》中写道: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无法选择父母,给你什么样的牌,就尽量打好它。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却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也许并没有好的物质给予,但能让孩子心里温暖;

即使孩子没有太优秀,但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下,无忧地成长,孩子就不畏惧风雨和恐惧。

用爱滋润孩子的童年,是他一生幸福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