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电独家」林 沛

工作室制度,或许亦让体制内纪录片团队学会了如何站在市场角度看问题。

电视台制作面试(上海台大规模制作团队转身工作室)(1)

4月份刚成立,如今的SMG纪录片中心已经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的生产机制,郭静工作室、秦博工作室、潘德祥工作室、范士广工作室、李霞工作室、胡茜工作室、刘丽婷工作室、谢申照冯迪韡工作室、陈蕾工作室、陈亦楠工作室、柳遐工作室、王硕工作室、徐冠群工作室等13个工作室整合SMG内部优质的制作力量,意在探索一条基于传统广电成建制纪录片团队的转型之路。

SMG纪录片中心主任、上海纪实频道总监、真实传媒总经理李逸看来,工作室这一涉及人力分配的新方法,与项目制取代栏目制的改革息息相关,二者的结合又是共同直面传统广电困境的不二法门。

每个工作室拿到的项目,并不是只考虑制作经费,还包括人力成本。这可能是真正解决生存问题的方法。”他告诉「广电独家」,“现在广告收入总体往下,其他收入还没有上来,或者说新媒体转型还没那么快,所以我们不能再养闲人,不能再养懒人。

在工作室制度的改革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在今年6月接受采访时,李逸曾透露,SMG成立纪录片中心的初衷,是由于原有纪录片专业人员和团队的分散,导致各个频道与团队在竞争外部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存在互相压价的情况,对集团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

电视台制作面试(上海台大规模制作团队转身工作室)(2)

SMG纪录片中心主任、上海纪实频道总监、真实传媒总经理 李逸

这一问题看似与广告经营的困境十分相似:由各个频道经营,会导致资源分散与相互压价;而由总台或集团整体经营,又极有可能带来频道与广告经营部门互相扯皮的现象。

工作室制度,显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内部法则。

▍自由竞聘

以上海纪实频道为班底,SMG纪录片中心整合了东方卫视中心、SMG融媒体中心、第一财经、版权资产中心等大量分散的纪录片专业人才及团队,在工作室制度下进行重新组建。

SMG纪录片中心的基本要求只有两个:自由组合,并满足最低4个人的建制。

在决定成立工作室之前,中心与全部相关人员都作了深入沟通与说明,鼓励自由竞聘成立工作室。

在竞聘会上,工作室负责人介绍自己的题材擅长、资源专长以及未来打算,“下面的人都看着。那段时间,互相拉人拉得很厉害。”李逸告诉「广电独家」,虽然成立了13个工作室,“但实际上竞标的人不止这些,有将近20个人。”

从中心内部结构来看,作为核心制作部门,工作室成员已占约80多人。同时,职能部门压缩编制,4个部门中最大的制作部也仅有20多人,包含摄像、灯光、音编、后期等岗位,与工作室组成一线制作主力。

此外,负责人力、法务、财务的办公室,负责节目采购、编辑包装等频道日常事项的总编室,以及负责广告、版权、线下、宣推工作的运营部,构成人员占比不大的职能部门

电视台制作面试(上海台大规模制作团队转身工作室)(3)

职能部门有编制限制,也体现出中心首先鼓励进入工作室一线的态度。“如果都进不了,那不好意思,只能进到‘蓄水池’。”李逸说,“所以,其实很多人还是愿意到工作室去,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能够劳有所得、劳有所获的。”

▍双轨运营

以项目制取代栏目制,这项由中心决定的改革措施比工作室制度更早,如今看来,也成为工作室制度的匹配机制之一。

“惰性”二字是电视内容生产的大敌。栏目和栏目经费相伴而生,而由于后者近年来的不断减少,导致栏目生产质量也越发不佳。

“这实际上违背了纪录片的生产规律。要想出精品,必然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团队必须要全力扑上去。”李逸告诉「广电独家」,在原有的栏目制体系内,许多生产人员受栏目所累,积极性很难发挥,所以“即便有惰性,也不能全怪他们”。

而在项目制下,SMG纪录片中心目前实行双轨运营的模式:从纪录片中心整体的角度说,中心拿到的项目会向所有工作室作竞标,对竞标的工作室,由中心班子成员打分,公平公正地选择由哪个工作室来做。

另一方面,工作室也具备自主性,可以对接市场拿项目,“拿上项目,到中心这儿交管理费,项目就是你的了。”并且,站在扶持工作室的角度,管理费并不占大头,“电视台的运营成本本身是比较高的,但我们比较各种相关数据后,还是挑了一个最低的比例。”

整合台内资源,是SMG纪录片中心成立最重要的初衷之一。因此,防止双轨运营模式可能带来的“抢资源”情况,也是工作室制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中心特意设立了与工作室之间的“报备制度”,以避免无谓的竞争。

电视台制作面试(上海台大规模制作团队转身工作室)(4)

而且,“一旦中心和工作室碰到一起,我们也会看对方的诉求。比如,如果对方看重的是电视台播出或电视台背书,那么就必须由中心先拿下来,毕竟对方看的是中心的资源。”

▍退出机制

从团队内部看,工作室负责人有权分配项目绩效,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从工作室整体看,绩效则与项目执行数量、质量直接挂钩。

除此之外,中心仅承担基本工资和基础福利。这不仅意味着如果一个月没有项目做,团队成员仅能拿到基本工资,生存都成问题;在中心的统筹下,这还意味着“退出机制”的打击。

每6个月评估一次,”李逸说,“现在我们要求财务给每个工作室每个月都出一张‘虚拟报表’,包含每月进账、每月制作成本、每月人力成本等,让每个工作室都能虚拟算一算自己是赚钱还是亏钱的。如果亏得很多,到了6个月我们就会劝退,团队打散进入其他工作室,或等到下一轮再竞聘。

一方面,这有助于工作室在判断自身长处的基础上,激发活力争取项目。据悉,自成立以来,SMG纪录片中心已承接了20多个通过自由竞标方式分派的项目,“一个项目最多的时候有六七个团队同时竞标。

10月2日,SMG纪录片中心临时接到一个短纪录片项目,要求协助拍摄国庆期间上海公安对外滩交通精细化管制的题材。以往对于电视台来说,重大节庆期间的制作播出早已提前安排好,很难临时调集团队拍片。而当中心分管工作室的副总将项目抛到群里后,有一个工作室马上举手,不仅叫回了仍在放假的团队,还非常高效地完成了成片的拍摄。

另一方面,在体制内负担人力、制作成本的时期,报价只是“外快”;如今,当这些统统被加入了项目制的盘子,把报价与市场对标就成为工作室们的通行做法。工作室制度,或许亦让体制内纪录片团队学会了如何站在市场角度看问题。

电视台制作面试(上海台大规模制作团队转身工作室)(5)

▍面向市场

从生产看,上海既是第一个纪录片专业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的诞生地,也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所在地。

从市场看,2001年,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成立,掀开全国广电市场化改革潮流,作为上海纪实频道另一块牌子的真实传媒也于2009年成立。而自2003年起,SMG公司化改革使事业编制不复存在,其概念也被淡化,“进入电视台就签给公司”早已成为上海台工作人员的普遍共识。

如果说上海纪实频道及真实传媒仍囿于地方专业上星频道与其配套公司的层面,那么SMG纪录片中心的任务,则是以完整制作团队的样貌,将台内纪录片人投入整个市场上,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

“其实对我们来说,整体框架分成两大块。一部分是原来的频道概念,这部分的人越来越少了。还有一块就是所谓的工作室加制作部,目前更像一个大型制作公司,它必须要靠市场养活自己。”李逸说。

让项目走出上海纪实频道,SMG纪录片中心的野心是为全国市场提供纪录片产品——为央视网等网络视频平台制作纪录片已在规划之内,而为央视或其他友台定制项目也在日程之上。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以前大家日子都好过的时候,可能会有地方保护主义,但现在日子都不好过了,要靠自己想办法。”尤其是在大部分平台缺乏甚至没有自制团队,几乎依靠“项目经理 外制”的情况下,上海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在全国显示出首屈一指的优势。

规模最大的时候,上海纪实频道有180多人,“我们原有的、赖以生存的收入大大下降,我们所期待的新收入并没有起来,这个过程是最痛苦的。”最艰难的时刻,所有的压力都在总监及领导班子身上。

李逸直言,成立纪录片中心也是“逼不得已”,“但正是这个‘逼不得已’,恰恰让我们打开了市场,发现市场很广阔、前景很广阔,能做的项目非常多,可以拿到各种各样的收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意外之喜。”

电视台制作面试(上海台大规模制作团队转身工作室)(6)

以下是SMG纪录片中心13个工作室简介:

郭静工作室

擅长类型:主要致力于现实类纪录片的生产与创作,题材涉及人文、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创作的多部纪录片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

进行中项目:正在策划制作系列纪录片《火线救援》《我们要结婚啦》以及科普项目《指尖博物馆》等。

秦博工作室

擅长类型:工作室整体风格偏于现实题材和自然类纪录片,擅长具有电影质感的长片创作和企业高端定制纪实影片。相关作品在医疗、食品、自然环境、科技、财经、公益等领域有广泛影响力。代表作品有《人间世》第一季、第二季,《黑颈鹤》,《食品工厂的黑洞》等。

进行中项目:正在紧张制作《人生第一次》、《人间世》第三季。

潘德祥工作室

擅长类型:主攻方向是将《人间世》的模式和语态向不同的行业拓展、延伸,做大做强这一海派纪录片新品牌,用真实记录沟通社会,传递正能量。

进行中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制作与上海市体育局合作的大型纪录片项目《人间世——体育》,同时正在筹备同样基于人间世语态的大型纪录片《人间世——教育》和契合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的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匠来时》

范士广工作室

进行中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制作《人间世》第三季、《爷爷》

李霞工作室

擅长类型:以城市影像题材纪录片为依托,以历史文化和文献类纪录片为专长,以现实题材的新锐创作为特色,先后为众多政府机构、重大宣传项目、知名企业服务,积累了丰富案例。

胡茜工作室

擅长类型:成员配置合理,既拥有团队作战,承担各种关乎历史、文化、民生的大型纪录片的能力,也适合单兵突击,在新媒体、短视频中大展身手,是一支游走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多功能新型工作室。

刘丽婷工作室

擅长类型:团队长期和政府部门合作,承担SMG和广电总局的大型纪录片,如《喀什四章》《遵义行》《格萨尔的英雄草原》《长江之恋》等。也做过许多有社会影响的政论片,如讲述中国教育现状的《教育能改变吗?、反映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银发汹涌》

另外,团队也有丰富的制作微视频经验,打造了百集微纪录片《上海100》、40集微纪录片《喀什传说》

进行中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制作《寻味长江》

谢申照冯迪韡工作室

擅长类型:是一个长期深耕历史节目的团队,如《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信仰之源》《浦东传奇》《上海解放一年间》等。除了各类历史纪录片,工作室还制作了多部反映上海文化地标、表现海派文化内涵的文化纪录片。

进行中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节目和建党100周年节目《初心之地》的策划和拍摄。

陈蕾工作室

擅长类型:工作室作品以城市人文题材和历史文化类题材为主,导演团队有着十多年与英美纪录片团队合作的经验,擅长双语纪录片的制作。相关作品涉及建筑、金融、历史、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进行中项目:目前正在拍摄纪录片《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我在外滩修大楼》,历时3年记录上海市黄浦区外滩“第二立面”重点改造项目“工部局大楼”的改造修旧工程;以及联合舟山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7集《舟山群岛》人文纪录片。

陈亦楠工作室

擅长类型:纪录片作品包括系列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系列纪录片《东京审判》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系列纪录片《中国通》第一季、第二季,国新办外宣纪录片《人民币》《创业在中国》《打工在中国》,纪录片《南希看上海》等。

柳遐工作室

进行中项目:《特色小镇》《陈云1950》,宣传部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短视频系列”和“我的小康短视频系列”

王硕工作室

擅长类型:主要侧重于国际化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通过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徐冠群工作室

擅长类型:擅长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人物传记、现实类题材特别节目等。

进行中项目:近期刚制作完成播出8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上海》;目前正在进行人物纪录片《尚长荣》的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