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剧本)人物:程颐50多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现代剧本人物刻画要简单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剧本人物刻画要简单化(程门立雪剧本戏剧)

现代剧本人物刻画要简单化

程门立雪(剧本)

人物:程颐50多岁

杨时40多岁

游酢40多岁

书童15岁

学童若干,10余岁。

程门立雪

第一场

布景: 九皋山下,一处书院。

程颐手执一卷书,上。一书童随。

程颐唱:文潞公资助我办起书院,

转眼间时光流逝又六年。

六年来,先兄突然驾鹤去,

两年前我以一介布衣入崇正殿。

为宋哲宗当老师不到两年,

便又回到这九皋山下伊水边。

常想起恩公情谊深似海,

恩公的情谊永远记心间。

我能够有庄园一址避风雨,

有良田十顷可饱暖。

四方学子来求学,

饮食花费全依仗恩公的学田。

书童:先生,你说的文潞公是谁呀?

程颐:文潞公就是文彦博先生。做过四任宰相,晚年退居洛阳,做西京洛阳留守,正是他把这个庄园还有十顷地给了我,让我办起了书院。如果没有文潞公,哪有这书院?

程颐唱:想当年我家居住在洛阳履道坊,

几十口人挤在一起住房很紧张。

求学的学子四方来,

难以有宽敞的房子做讲堂。

我有心到龙门去办书院,

便给文路公写去信一张。

我程某虽不才没啥能耐,

却能够为龙门山添胜迹一方。

书童:前几日我帮先生整理书信,我见过文潞公的回信,文潞公说,“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述立言,名重天下,龙门久荒,岂能容之。”就把这所庄园和这十顷地给先生了。

程颐:是呀,我说,没有文潞公无偿赠地,就没有这书院呀。

书童:我听说先生后来还同文潞公同朝为官?

程颐:想当年先兄去世一年后, 司马公与文潞公同荐我给宋哲宗当老师。同文潞公同朝为官一年多。不过,虽说是同朝为官,文潞公是顾命大臣,我只是年幼的宋哲宗的老师,并不经常见面。只有一次,是宋哲宗有病了,我去看望,见年已八旬的文潞公两手垂立床前,不肯离去,连宋哲宗都看不过去,让他下去歇息,他执意不肯。我问候病情便离开了。

书童不解地问:“先生这样做,不怕宋哲宗怪罪吗?”

程颐唱:我本是皇帝老师有尊严,

没必要在病床前伺候一整天。

礼记说凡学之道,做严师最难。

只有师严然后才能道尊,

道尊然后才能使民知道尊师贤。

想当年我在东京汴梁上太学,

胡媛先生也讲究师道尊严。

有一次他给宋仁宗把书讲,

曾直呼仁宗的字而不避讳,

有人对此提意见,

他说讲书不避讳不必来谏言。

我也曾想让老师坐着讲,

以培养皇帝尊师重道的礼义,

无奈何朝廷大臣不纳谏。

书童:怪不得宋哲宗对先生不满意,一年后就不让先生当他的老师了。

程颐:我这个人就是这个秉性,不做皇帝老师后,连西京国子监教授也不想做,连辞了七次,才辞掉。不说这些了。我要回书房去静坐了,我听说南方的学者杨时要来见我,到时及时对我说。

书童:放心吧,先生。

第二场

杨时与游酢上场:

杨时手执马鞭,唱:我杨时本要到虔州上任,

到汴京领诏令绕道伊滨。

游酢唱:我游酢本在孟津当县令,

今日里同杨君同拜程门。

杨时唱:走洛阳过龙门顺着伊河上,

但见这伊水两岸好风光。

伊水汤汤东流去,

九皋魏巍鹤飞翔。

似看见明道先生迎面来,

春风满面笑朗朗。

游酢:杨君是睹物思人,想起明道先生来了!唉!

杨时唱:想当年我考上进士要到徐州去赴任,

早听说明道先生倡明道学天下闻,

为了能当面聆听先生的师训,

便毅然放弃任职的机会拜师门。

回想起在先生门下求学日,

便忽觉暖风扑面似阳春。

先生循循善诱重启迪,

开心智、重涵养立德成人。

(忽然。一阵狂风刮过,阴云密布。)

游酢:杨君,想起明道先生,我也十分难受!快赶路吧,天要变了,恐怕要下雪了。

杨时仰脸说:雪说下就下了。

九皋山上雪纷纷,

难阻我辈拜师赤诚心。

七年前师从明道先生得真传,

临别时嘱我传道东南情殷殷。

岂料想三年前先生驾鹤去,

传道路上痛失引路人。

三年来我像迷途的羔羊把路寻,

众多疑惑向谁问?

半年前游酢君来信传喜讯,

伊川先生讲学在伊水滨。

恰逢我取诏令来汴梁,

同游酢君一同来再拜程门。

游酢:杨君,朝廷奸臣当道,对伊川先生打击迫害。你这次奉调虔州司法,前来拜见正叔先生,就不怕丢官吗?

杨时:游君,你在孟津县当县令,同我来拜见伊川先生,就不怕丢官吗?

游酢:朝闻道,夕死可矣,难道还怕丢官吗?

杨时:我受明道先生所托,要传道南方。如今明道先生去世,能拜伊川先生为师,完成传道南方重托,这虔州司法丢就丢了!

游酢:杨君,听说伊川先生讲究师道尊严,就是因为在朝廷给宋哲宗讲书要求过于严格,不受欢迎,被辞的。

杨时:伊川先生同明道先生是不同。你看刚才我们回忆起明道先生时,天还好好的,这快走到九皋山下的书院,快见伊川先生了,天就变了。

游酢:我们下马吧,走着过去,以示我们的诚心。

杨时,好。

二学童上:撵着杨时、游酢:稀奇,稀奇真稀奇,看这俩人有马不也骑。

杨时、游酢相视一笑。

二人牵马前行。来到书院门口。敲门。

书童开门:二位是?

杨时:我们二人是来向伊川先生拜师的。

书童:先生在静坐。二位先进屋歇息歇息。

杨时:我们就在这屋檐下等先生吧。不打扰先生静坐。

书童:我去给你们搬凳子来坐。

游酢:不用了,哪有来拜师坐凳子的,我们就在这里等先生。

书童无奈进屋了。

杨时:我们还是立在雪地吧,等先生。

游酢:行。

杨时:听说先生在给宋哲宗当老师时,一次宋哲宗要去攀折春天发芽的柳枝,被先生制止,宋哲宗很不高兴。对先生心生不满。

游酢:我也听说了,宋哲宗只有十岁,是不是先生过于严厉了?

杨时:我不这么看。

唱:先生他受司马光举荐进京城,

一介布衣一夜间荣登龙庭。

他要以圣人之道教诲帝王,

以期待宋哲宗成为一代贤圣。

虽然说攀折柳枝并无大错,

在先生却认为伤了物情。

春天里正是万木生长之季,

圣人应顺物情不应伤情。

假如说宋哲宗亲政后在春天大兴土木,

岂不是伤物情又伤民情!

游酢冻得浑身发抖:还是先生思虑的深远啊!我快受不了了,杨君,你不冷吗?这雪是越下越大了!

杨时:再坚持一下,老天也在考验我们的拜师诚心呀!

第三场

程颐走出书房,观雪景:好大的雪呀!

书童走过来:先生,有两个学生来向你拜师。

程颐问:人在哪里?

书童:他们二人执意不进屋,说是在这里等你静坐呀!(书童四处张望。匆忙中碰到了已成雪人的杨时)

杨时抖了抖浑身的雪:你把俺当成树了!

游酢也说:你真把俺当成雪树了!

程颐感动地说:二位莫不是杨时君、游酢君?

杨时、游酢拱手:学生拜见先生!

程颐:快进书房坐下歇息。

对书童:快去烧碗姜汤,让他们喝下。

书童:好。

程颐:二位快来烤火,取取暖。

程颐:这雪下得大,你们脚都被埋了一尺厚。你们都是南方人,怕是冻坏了吧!

杨时:能见到先生,拜先生为师,再大的雪我们也忍受的了!

程颐:杨君,我知道你是我先兄的学生,先兄对你是寄予厚望的!

杨时唱:我曾在明道先生门下学习一年,

先生教我读《大学》和《中庸》获益不浅。

他言说《大学》是入德之门,

踏此门便可以成圣成贤。

先修身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个为百姓谋利益的好官。

程颐:听杨君一席话思绪万千,

你已经得先兄传道真言。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的两篇,

蕴含着修齐治平的睿智良言。

只可惜千百年来佛道兴盛,

儒学门厅冷落备受摧残。

我兄弟二人倡明道学于伊洛之畔,

世间人对我们冷眼相看。

说我们不自量力要治国平天下,

说我们要当圣贤纯是笑谈。

何谓道?何谓圣?何谓圣贤?

在我看,道学就是圣人道,

圣人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能使天下太平就是圣贤。

做到了孝悌、仁爱、中正诚就是圣贤。

书童上:姜汤熬好啦!

程颐:二位快喝下。

杨时、游酢喝姜汤。

杨时:听先生一番话茅塞顿开,

似阳光驱散我胸中阴霾。

《四书》中蕴含着做人道理,

先修身后治国本是儒家情怀。

今日求学伊水岸,

待明朝传道南方必放光彩!

游酢唱:先生本有治国才,

《上仁者皇帝书》我曾读来。

那时候先生不过才二十多岁,

一片报国心使人读来热血澎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先生的治国箴言光耀史册!

谁说先生只是坐而论道的一学究,

先生本有治国安邦、经纬天地的大胸怀!

程颐唱:我那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自比诸葛孔明上对策。

洋洋万言上仁宗,

寄希望得君行道安邦来。

谁料想上书似泥牛如海无消息,

我空有报国之志无人理睬。

从此后道学之志愈坚定,

传道授业待诸君展其才。

杨时、游酢:定不负先生期望。

书童领一群儿童上:先生,该你给学童上课了!

程颐:好,今晚让他们读《大学》,我教人就是先从《大学》教起。

游酢:先生,《大学》这些八九岁的孩子能懂吗?

程颐:《大学》是入德之门,先给他们打下根基,种德就像种树一样,有了好的根基,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杨时问书童:你长期跟随程先生,学了哪些先生的名言?

书童想了想:比如先生常说:“天下之治,正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先生,我说的对吗?

程颐点点头。

杨时对游酢说:“书童常跟随在先生身边真幸福呀!”

书童自豪地:那当然!

众儿童在程颐领读下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游酢、杨时也在读: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剧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