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

沅江地名考

彭雪开

1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 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隋开皇九年(5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隋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

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二说《通典》称“以沅水为名”。今多从二说。沅江作为自然地名。应早于药山地名。

沅江,亦称沅水。湘、资、沅、澧,作为今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湖南境内四大河流名称,有文字记载者,源于楚怀王六年(前323)“鄂君舟节”铭文:“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内(入)湘、资、沅、澧、油。”自此,沅江作为河流名称,见诸国史。战国中后期屈原 (约前340—约前278)《楚辞·九 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故又称芷江。《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上游称清水江,皆因大山纵横,森林广被,多石峰石山,古时生态植被特优,水质清纯,透彻江底,故名。沅,《说文·水部》:“水,出牂牁故且兰,东北入江。从水,元声。”《水经注·沅 水》:“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城县,为沅水,东过无阳县。”

2

今考沅江源出今贵州省都匀市云雾山。曲折东流,经贵州銮山入湘,流经芷江,黔阳县黔城镇,始称沅江;东北流经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4)湖南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常德等县、市,在常德市区德山入洞庭湖,全长1033公里,在湘境长568公里,流域面积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5)89163平方公里,流贯贵州、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6)湖南两省。主要支流有巫水、辰水、酉水,渠水、 沅水、溆水。河道弯曲,多险滩。干流建 有五强溪水电站,为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7)湖南省最大水电站之一。支流酉水上建有风滩水库及水电站。贵州省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8)锦屏县远口镇以下可通航。

江,古指长江。《说文·水部》:“江, 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云“九江孔殷”九江中即有长江之名,但长江古为专名。《山海经》:“汉水出焉,东南流, 注于江”孔传:“江东南流,沱东行”。孔颖达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呼为江。”这是唐代以后的情形。事实上东汉 时,始出现“长江”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可以拒操者,长江也。”《魏志·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隋朝大业年间,长江下游又称“杨长江”,因有杨子津和杨子县(今江苏邗江县南)而得名。黄河《汉书》:“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历。”这表明两汉以后,凡大江、大河皆可称这为“江”、“河”,并非专指长江、黄河。

沅江,作为自然河流地名,何以为名?沅江,最早称名沅水。沅水得名当在战国时期。而沅江称名则在东汉以后。《说文·水部》释“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一切河流皆以水为主,故河流之名,皆从三点水。沅,为形声字,水为形符,元为声符,合而为一谓之“沅”。上古人造字少,在殷商之时,极有可能释为“元”,沅水即为元水。沅,源出“鄂君舟节”铭文。从刻写的字形上看,左部为众水归流之状,右部与甲骨文“元”字形基本一致,只是在甲骨文人之头部多加 一点,示其多之意。元,在甲骨文中,字形象侧面人形,头部为圆状突出,本义可释为人头之状,后人头演变为一,下部仍为原状,故上部为指事,下部为会意。其字义后演称为首、人头,再泛称第一之意。在甲骨文中多用作地名,如有 “在元地畋猪”的记载。约在西周初,多指称江河之名如“元水”之类(今云南元江)。因元、沅从字形、读音皆可互通,故古人称元水,也可称沅水。后在“元”旁加三点水,作为河流专称,意为第一大河之意。

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9)

沅江风景

3

沅江,以古今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0)湖南“四水”分析推断,沅江古为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1)湖南第一大河,可以成立。其一,现《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2)中国20大河排名》中,长江位居第一,黄河排位第二,而沅江排名第十五位。湘江未列名。这仅以长度和流域面积而言,若再加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00立方米/秒一项,全国共有25条河流,湘江以2365立方米/秒,排名第八,而沅江以2170立方米/秒,排名第十,仅相差2位。由此可见沅江自古在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3)湖南境内,是三项排名指标中,两项强于湘江的大河。其二,“鄂君舟节”铭文中“湘、资、沅、醴、油”的排名,是依航行顺序而排名,并不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4)代表以大、小顺序排名。而《楚辞·九歌·湘夫人》《楚辞·离骚》中,皆以沅、澧,沅、湘排名。因屈原流放洞庭湖、沅湘流域时间较长,又多方奔走流徙,对南楚“四水”的状况,是比较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5)了解的。他认可沅水为当时南楚第一大河,应有依据,不可轻易否认。战国楚宣王(前3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6)69—前340)时期,经略南疆时,始有沅水之称。至屈原《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 。”约在楚顷襄王(前298—前263)时期,沅水已通名楚国。

沅水得名,与越人、濮人族居及楚人开拓南疆,密切相关。今沅江(东汉称名)境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在境域内东山、漉湖等地,就有村落。进入青铜时期,莲子塘一带, 聚落已趋密集形态。上古应属三苗国, 殷商时属荆楚,其时今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7)湖南西北部,多濮人族居。《逸周书·王会解》:“正南欧,邓、桂、产里、百濮。”杜预《左传注》:“濮在江汉之南。”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人在“楚国西南”。西周时期,濮人是姬周的重要盟国和属国。《尚书·牧誓》记 载: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8)参与周武王伐纣灭商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19)战争中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西周时期,濮人散居在楚之东、西、南境。《左传·昭公九年》(前533):“巴、濮、邓、楚,皆吾 南土。”濮与楚并列为南方大族。《逸周书·王会解》记:卜人“以丹沙为贡。”卜人,即濮人。其时在今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0)湖南及邻近的黔东南和川东南地区,卜(濮)人以当地物产“丹沙”向周王室进贡。这表明周代濮人就广泛分布在今湘、黔、川交界的广 大区域。今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1)湖南湘西诸县市及常德一带为多。《国语·郑语》记楚王蚡冒(前757- 前741)“始起濮”,《左传·哀公十七年》记: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始开濮地而有之。”这表明楚国势力扩张到湘西北。《左传·昭公九年》记楚平王(前528- 前516)“为舟师以伐濮”。舟师聚集洞庭湖,曾深入今常德一带,并沿澧水而入, 到达今临澧县九里城域,平定濮人、巴人后,楚于此封九里君并筑九里城筑居,管控澧水流域。这已为九里城地下 出土文物所证实。另一支楚军“舟师”则沿沅水而上,讨伐濮人。平濮后,便散居沅水流域两岸。自此后,濮人一部分被楚所灭,一部分融入楚族,一部分融入越人中,后不称百濮而称百越了。剩下的濮人西迁云贵高原,多与当地濮人,族居在今云南保山(永昌)地区。战国时期,江汉地区的濮人,不见文献记载。

春秋中后期,濮人、巴人(今土家族先祖)多居澧水上游,楚人、越人多居沅、湘、资、澧中下游。这一时期今益阳市所辖各县、市、区,出现了越、楚人器物混交随葬的现象,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其时,一支楚人与越人、濮人,共同生产生活在沅水流域,和睦相处。见这儿山势耸列,岗岭延绵,平川历历,江河如带。因沅水两岸地广人稀,植被丰茂, 楚人、越人、濮人常在河中捕鱼,在岸边种稻,对这条大河充满敬畏,常常会在河边杀牲祭祀。越人、濮人称这条养育他们部落的河为“元”河,意为第一大的河流;楚人聚落此地后,便依越人读音, 依楚语读写为“元”。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在“元”字旁加三点水,便书写成“沅水”。至战国中期之后,《鄂君舟节》《楚 辞·离骚》《楚辞·九歌·湘夫人》《山海经》中便多次出现了“沅”、“沅澧”、“沅 湘”、“潇湘”的称谓,这说明其时沅江 水,已成为著名的地域地名。至东汉末期,受《三国志·周瑜传》称“江”为长江的影响,沅水才称名沅江。

4

沅江,作行政区划地名,先后有药山、安乐、沅江、桥江之称。南朝梁折益阳县之北部置药山县,属药山郡,郡县同治于今沅江市三眼塘一带。因县治附近山岗湖边,盛产白芷之类的中草药, 故名药山。当地父老相传:屈原放逐楚南沅湘流域,曾路过此村落,发现丘陵 湖畔多草药丛生,便教民识药治病,故名药山。后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有 “桂栋夸兰橑 、辛夷楣兮药房”之句,其中“药 ”字即为白芷,洪兴祖(补注):“《本草》‘白芷’,楚人谓之‘药’。《博雅》曰:芷,其叶谓之‘药’”。白芷为香草,楚人以此治病,故谓之药。药,《说文·草部》:“药,治病草。”王筠句读:“依《玉 篇》引《急就篇》注,草木金石鸟兽虫鱼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玉篇·草部》:“药,《说文》曰:‘治疾之草总名。’” 医药的发明,相传神农尝百草而发明医药。事实上西周时,中草药用于治病已较普遍。《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周礼·天宫·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重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周礼·天官》:“医师 ……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表明周朝有专门医店。由此观之,西周时,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2)中国的医药业,已相当发达。因此之故,药山得名在春秋战国之交,极有可能。战国后成为著名的地域地名。南朝梁置药山县、药山郡,便以此为名,足见其时药山地名,影响之大。

屈原是否到过今沅江市三眼塘一带,难以考证。不过,药山之东南今桃江县桃花江,西南汉寿县沧港,常德市古城区枉渚一带,有人考证确有屈原活动身影,由此推测屈原亦有可能到过今沅江市三眼塘药山一带。后设县以药山为 名,可能与屈原到此活动有关。因《楚辞·楚辞·九歌》叙事涉及的地点,都集中在沅湘洞庭流域。

隋开皇九年(5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3)89),合药山、重华(与药山同时设置)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安乐,应为寓意地名。安,《说文》:“安,静也。”《尔雅·释诂下》:“安,定 也。”《玉篇》:“安,安定也。”古今文中有20多种释义,其本义指安定之意。乐,《说文》:“乐,五声八声总名。”《广韵·觉韵》:“乐,音乐。”后引申为“喜悦”、“愉快”之意。《集韵·铎韵》:“乐,娱也。”《诗 经·小雅·棠棣》:“宜尔家室,乐尔妻帑。”《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音乐,今多释为“快乐”之意。安乐,实以 “安定快乐”而得名。其得名当与隋初经济社会发展相关。

隋朝统一全国大部分地方后,隋开皇八年(588),隋文帝决定渡江灭陈。其时陈后主仍不理朝政,大兴土木,整天与后妃及谀臣混在一块,花天酒地。隋开皇九年(5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4)89)正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5)月初一,隋军乘长江大雾锁江,兵分八路,直捣建康(今南京城),很快便攻破城池,南陈将士投降的投降,对抗的被活捉,陈后主无路可逃,带着两个爱妃投井欲自杀,结果没死被活捉。陈朝从此灭亡,南北分裂的局面结束。《隋书·高祖传上》:“陈国平,合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隋书·地理志下》:“沅江,梁置,曰药山, 仍为郡。平陈,郡废,县改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这表明隋灭陈后,在合并州县中,因其时天下初定,颇有乐 和气氛,故改药山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隋书·高祖传下》:称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于是躬节俭,平摇赋,仓廪实,法令行”,“二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6)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唐乾宁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7)894-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8)896)中,改沅江县为桥江县,亦名乔江县。《新唐书·地理志 五》:“桥江,中。本沅江,乾宁中更名。” 桥,《说文·木部》:“桥,水梁也。”段玉裁注:“水梁者,水中之梁也。”《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29)十年)初作河桥。”这表明由“梁”转名为“桥”,始于 公元前257年。古今文中桥有多种释义, 其本义指“水梁”。今文多释为架设在河道或空中,可供人畜通行的建筑物。江,古专指长江。今多指大河的通称。在湘东语系中,乡民称比沟大一点的水流为溪,比溪大一点的为港,比港大一点的为河,比河大一点的为水,比水大一点的为江。有时又河、江并称。有时依各地地貌不同,在不同语境下,各得其义。桥江何以为名?据清光绪《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0)湖南通志·沅江》记:境内“于旧志、府志、县志以垸名者五十七,以障(档水的堤坝)名者九,共得六十有六。”因境内垸、堤多,沟渠江河亦多,水网交错,大 小桥梁不可计数,故以“桥江”名县。以取“近物”得名。

北宋乾德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1)元年(963),复桥江县为沅江县,属岳州。元属常德路龙阳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废,十三年(1380)复置。后县名不易,县治未迁,县域微调,归属改。1988年7月撤县称沅江市,属益阳市。

境内处八百里洞庭腹地,地势平坦,江河湖泊密布,多沼泽芦苇滩。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盛产稻、麻、鱼虾、莲子,素有“鱼米之乡”、“苎麻之乡”、“芦 苇之乡”之誉。

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2)

沅江晚霞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择其要者有南金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昭烈古域遗址。有孔龙港、巴围子、凌云塔、镇江塔、魁星楼、景星寺、象山寺。尤以南洞庭湖国际湿地生态保护区,闻名全世界。保护区内有大小湖洲、岛屿118个;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湖洲芦苇2400公顷。金秋时节,碧浪扑天,湖柳风舞,湖草离离,芦花似雪,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4)加上湖水激荡,波光盈盈,红霞落晖时,一派水乡秋韵图景,摄人心魄,引游客四季不绝。

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5)来源:《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6)中国地名》2014年06期

作者:彭雪开

选稿:常宏宇

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7)编辑:耿曈

校对:方梦瑶

审订:郭会敏

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8)图片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39)来源于网络)

沅江地域特征(沅江地名考)(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