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青年鲁班》讲述的是青年建筑工人李三辈文化水平不高、但却热爱本职工作、热衷技术革新,在工地技术员兼夜校教员秦淑贞等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提高了文化水平,顶住压力攻克了技术难关。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2)

影片取材于曾在建筑行业产生很大影响的打破“木工技术必须‘放大样’”千年常规的事迹,创造这一技术革新先进业绩的,就是当年北京建筑工人队伍中名闻遐迩的劳动模范、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李瑞环。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3)

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青年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干部一起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创造了新中国的多项奇迹。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4)

张百发(第二排左二)和他的青年突击队

在北京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就涌现了两位鼎鼎大名的青年英模,一位是青年突击队长张百发,另一位则是青年鲁班李瑞环。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5)

李瑞环和老工人们交流经验

张百发和李瑞环之间像是有一种奇妙的缘分:两人同年出生,同来自天津宝坻县(张百发所在的村后划归河北香河),同在16岁进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当学徒工,只不过张百发学的是钢筋工,李瑞环学的是木工。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6)

1954年4月28日,由张百发和11名青年人组成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北京第一支钢筋工青年突击队诞生了,那年他不过19岁,和伙伴们打着队旗,生龙活虎地奋战在北京各个建筑工地,引来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7)

于是之和张百发

1955年,老舍写出了《青年突击队》的剧本,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于是之饰演青年突击队队长刘海清。排练期间,剧院除了安排演员到建筑工地体验生活,还专门请张百发前来作报告。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8)

李瑞环和张百发

1958年,北京新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张百发、李瑞环率领各自的青年突击队参加了这一伟大工程。工程指挥部交给李瑞环的木工青年突击队一项重活、急活——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以保证大会堂内外装修进度不因下雨受到影响。李瑞环很清楚,已经没有时间去找大片空地“放大样”了,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进行技术革新。他开动脑筋,仔细钻研,最终运用9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解决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了任务,李瑞环和他的木工青年突击队因此声名鹊起。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9)

1959年,北影厂李恩杰、董克娜等9位导演合作拍摄纪录片《红旗飘扬》,报道大跃进中北京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特邀孙道临担任解说。张百发和李瑞环均为这部影片的报道对象,而参与拍摄的年轻导演史大千尤其对李瑞环的事迹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0)

李瑞环在解放初只有初小文化,靠自学达到了大学水平,那时的他白天工作加班加点,晚上蹬着自行车从颐和园赶去大兴的北京建工学院上课。他还是“学毛选标兵”,不仅能背诵一般人所能背诵的毛主席若干有名的短篇文章,而且像两万多字的《矛盾论》和四万多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都能熟背如流。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1)

在与李瑞环的接触中,史大千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李三辈这个人物,而为了突出“知识与劳动相结合”这个主题,他又为李三辈虚构出了秦淑贞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爱人,想通过秦淑贞对李三辈逐渐理解这一特殊角度来描写李三辈这一代青年工人的成长。剧本最初起名为《我的爱人》,第二稿改名《双喜临门》,直到影片公映前才由时任文化部长副部长的夏衍亲自定名为《青年鲁班》。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2)

饰演李三辈的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大三学生毕鉴昌。毕鉴昌出生在山东荣成,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北京,从东皇城根小学、育英小学、第二十六中学读到人大附中,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电影学院,还没出校门就演上了男一号,运气好得连他自己都不敢想。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3)

秦淑贞的扮演者是毕鉴昌的师姐李长乐,她进北影厂第一年就演了《锦上添花》,是北影厂重点培养对象。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4)

除此之外,老演员王斑、张莹、葛存壮、李健、张璋、吴素琴等也都参加了演出。

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以李瑞环为原型的青年鲁班)(15)

《青年鲁班》是新中国第一部描写建筑工人的电影,该片于1964年五一劳动节正式上映,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广大建筑工人兴奋而自豪地称其为“我们自己的电影”。由于上映时正赶上新一轮学毛选的高潮,观众在给《大众电影》的来信中写道:“整个影片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三辈按毛主席的话去办事了,那就会胜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遇到挫折。这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