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坦克是二战战场的王者,而在古战场上,骑兵就是战争的主宰。

农耕民族人数比游牧民族多得多,但是两军较量的时候却总是不能占绝对优势,后者往往会以少胜多。

这也难怪,形势占优时想追却追不上,形势不妙时想跑却跑不了,步兵在对阵骑兵时有着天然的劣势。

只要看看清朝建国史和明朝灭亡史,不难找到两个关键词:关宁铁骑和八旗骑兵。

骑兵的素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而决定骑兵素质的,是战马。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1)

农耕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拥有了优良战马,被游牧民族打败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失去了良马。

南宋末年两个游牧渔猎民族的决战——野狐岭之战,也是骑兵的较量,蒙古参战人数比金国少了两倍,却赢得了胜利。

金蒙战争时,金国比蒙古人口多40余倍,军队人数也是蒙古的10倍,这场较量最终却以蒙古的胜利而告终。

而成吉思汗进军欧洲的时候,满打满算只有13万军队,然而就是这点军队,让列强为之胆寒。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蒙古人长期生活在草原恶劣的环境中,形成了无坚不摧的狼性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蒙古战马爆发力强,能静如处子、动如闪电。

光有爆发力也不行,还必须要有耐力,因为蒙古军队是跨大洲作战,作战范围太广。欧洲各国人口稀少,不像中原地区人口密集,如果战马没有耐力,不必等到欧洲人抵抗,仅仅是坚壁清野,就能耗到蒙古军队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欧洲人大多分布在城池里,城池之间距离都在上百公里以上,如果战马没有耐力,蒙古骑兵如何补充给养?

再说,迂回穿插战术是蒙古骑兵的强项,想完成这种战术,战马必须有足够的耐力。

正是有了耐力和爆发力的战马,蒙古骑兵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以少胜多,横扫欧亚大陆。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2)

同样是游牧民族,称霸欧亚的为什么不是匈奴人、突厥人、柔然人、契丹和女真人,而是蒙古人?

当然,这主要是蒙古人有尚武的传统,有危机感。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居无定所,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不但要跟大自然做斗争,还要和猛兽做斗争。

只有武艺高强才能战胜野兽,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反之不但要挨饿,还可能成为对方的盘中餐。

换言之,他们的本领是逼出来的。

而农耕民族生活惯于安逸,只要有了土地,就缺少生存危机,没有忧患意识,也不需要跟猛兽搏斗,他们习武只是为了考武状元,赢取功名。

农耕民族也没有尚武传统,多数朝代的皇帝害怕老百姓习武,那样会影响国家稳定。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3)

即使发生了战争,中原地区也只是军人、军户参战,老百姓是旁观者,军与民分得很清楚。

而蒙古人则是不分军人和平民,只要是男子,都能骑马射箭,他们的彪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开弓射箭的本领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自小跟着父兄跟猛兽搏斗练出来的。

当然,蒙古人是由若干个部落形成的,部落之间也是弱肉强食,发生战争是家常便饭。所以蒙古男子根本不必像中原民族的军队那样那样,派教师爷在操场上进行射箭和刀枪训练,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儿童生下来就在马上,三岁后不用大人抱着,自己就会上马。

整天看着父兄骑马射箭,看着部落之间的男人们搏斗,他们的战斗技能是不需要大人专门教的。

蒙古女子素来崇敬武艺高强的人,只有能骑善射,他们才能赢得姑娘欢心,才能养家糊口。

骑射,对蒙古男子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生存本领。

当然,蒙古的儿童虽然不需要专门培训,但他们是需要大人引导的。5岁左右儿童是不能拉硬弓的,那样不但学不会本领,还会影响骨骼发育。这个年龄段的蒙古儿童,主要是拉软弓,骑马的话,先骑小马驹和母马、老马。

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蒙古男子在13岁左右就能独立生活,应对猛兽。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4)

也就是说,一个优秀蒙古骑兵的诞生,只需要7年的时间。体质稍差点的少年,最迟在15岁,就能得到自力更生的水平。

蒙古男子中,少有游手好闲者、坐吃山空者和好逸恶劳者。因为蒙古人没有给子孙留下遗产的习惯,没有骑射技能傍身的话,长大只能饿死。

正因如此,蒙古少年骑射的本领非常了得,到17岁左右已经很了不起,南宋士兵的职业弓箭手跟他们较量也占不了上风。——“今之年十三四岁,到彼业十七八岁,皆已胜兵”。

引用的这段话,来自宋人彭大雅的《黑鞑事略》。

彭大雅作为南宋使团的书记官,曾经亲眼目睹了蒙古人的战斗和生活,为了帮助皇上了解蒙古人,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到了这本书中。

蒙古人作战的时候,充满狼性。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5)

狼是群居动物,非常讲究战术配合与团队精神。

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雷逝,谓之「鸦兵撒星阵。」”

这一段描写的是蒙古人的阵型,蒙古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以大无畏的气势去包抄敌人。

敌人散开则自己散开、敌人聚合则自己聚合,永远不会给敌人包抄自己的机会,从而让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反观中原农耕民族则是小农经济,家庭是独立的单位,平日里各自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相互间不需要什么协调与合作。

除了婚丧嫁娶和春节去祠堂,哪怕是不出五服的亲人,也没有什么来往,根本没有团队精神,到了部队打起仗来,也不知道什么是协调合作。

因为这种团队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长官强制就能做到的,是长期以来一种生存危机促成的。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6)

南宋使者看到了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寒而栗,觉得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不在一个档次,军事上难以与其抗衡,将来两国军队交战,根本没有胜算。

在回国后,使者建议皇帝不要联蒙抗金,应该采取两面三刀的外交战略,表面与蒙古交好,同时暗中对金国进行军事经济援助,形成战略缓冲。再就是要居安思危,利用难得的机会对军队进行整顿,提高宋军战斗力。

不得不说这个南宋使者十分有远见,但皇帝和部分大臣却鼠目寸光,坚持要“联蒙抗金”,让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悲剧再度上演。

总之 ,游牧民族那么多,只有蒙古人能够成功称霸世界绝不是偶然的,跟他们的生存环境,尚武传统和团队精神密不可分。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7)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蒙古战马的因素。

这就像二战时期那样,如果苏军没有T34坦克,恐怕也难以战胜德军,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古代欧洲战马的优良品种有英国血马、德国汉诺威马。

中国最有名的战马有河曲马、伊犁马、三河马。

三河马是在19世纪才诞生的,是与俄国马杂交而成,虽然也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但只有一百多年的育种史。

河曲马古称吐谷浑马,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区处在青、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河曲地带,河曲马因此而得名。

伊犁马产于新疆地区,与苏联顿河马等品种杂交而成,诞生于20世纪初。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8)

其实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还是蒙古马。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重大变革时,唱主角的就是蒙古马。只不过当时这种马叫不叫蒙古马,而是叫“胡马”,其实就是蒙古马。

宝马配英雄,蒙古马也成了英雄人物的坐下标配。

专家考证,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六骏”就有一匹是蒙古马,“隋唐英雄”秦琼的黄骠马其实就是蒙古马。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9)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奠定亚欧版图,自然更离不开蒙古马。毫不夸张地说:蒙古马曾经是人类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长期处于散养、也就是半野生的生存状态,它们不但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常年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高温,冬季能耐得住零下几十度的严寒。

正因如此,蒙古马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爆发力和耐力都出类拔萃。

蒙古骑兵从亚洲到中亚,再到欧洲,战线很长,往往是数百上千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马和军人都是靠粮食打仗的,因此农耕民族打仗,有一个说法是“一兵三夫”,即一万名军队就要三万名农夫运送粮草。

很长一段时间内,农耕民族怎么也搞不懂,游牧民族没有庞大的后勤车队,他们的兵马是如何解决粮草问题的。

当然那时候没有飞机和汽车,靠的还是马匹。为了解决粮草问题,成吉思汗在出征的时候,特地带了不少母马同行。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10)

带母马的好处在于,可以让种马与之随时交配,以便生生不息,替补因为战死、病死的马匹,不至于造成用马荒。

还有,母马是天然的粮仓,马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满足士兵的需要,营养成分很高,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比方便面还方便。

由于母马不断生育,那些年老体衰、病入膏肓或者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马,能将它们的肉无私奉献给蒙古骑兵们,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如果仅仅从体型来看,蒙古马身材不高,比较矮小,乍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但是战马是追求实用的,不是用来选秀的。

有人说蒙古马不但矮小,而且奔跑起来速度很慢,既没有中原马匹高大,也不如中亚马匹跑得快。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蒙古马外表不起眼是真的,但是奔跑慢,却不尽然。

我们没有古代蒙古马的精准数据,现代的数据则非常准确。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11)

1950年,蒙古马中的铁蹄马在当年118华里的那达慕大会上,只耗时58分钟就跑到了终点。跟汽车时速差不多,比坦克速度还快了,还要多快?

当地有民谚:“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蒙古马不但爆发力强,速度快,耐力也是没说的。

在草原骑乘,可日行50~100公里,连续10余天,行程超达到上千公里轻而易举。

蒙古马还特别能吃苦,哪怕是冰雪覆盖,大地没有生机,肉眼看不到草的情况下,它们能靠着灵敏的嗅觉寻出掩埋在冰雪下的枯草,以及地下的草根。

无论昼夜和寒暑,它们很少卧下,总是站着睡,因此它们总是精神饱满,在经历长途跋涉之后,体力恢复很快。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12)

同样是大草原,为什么蒙古战马一枝独秀?

蒙古马首先是组织纪律性强,比如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听到隆隆炮声或者厮杀声的时候,蒙古战马出奇地淡定,不四散奔逃,不嘶鸣乱叫。

这样能保持整齐的队形,还方便对敌人进行偷袭。

其次,蒙古马听力非常好。

在静态情况下,它能听到五公里之外的声音;即使在急速奔跑的情况下,也能冷静地倾听远方的声音。

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如果战马听力不行,不能听到士兵的命令,军队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13)

其它品种的战马为什么没有以上功能?

秘密就是从成吉思汗的时代开始,蒙古人曾经对他们的战马进行了三轮改良。

这种改良不是通过其它马种来交配,而是外科手术。

第一个外科手术——阉割,即“骟马”。

一说阉割,人们立即会想起中国古代阉割男人,制造太监。

阉割后的太监失去性功能,变得性格相对温顺。

马被阉割之后,也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

牧民们往往把身强力壮的马进行阉割,让他们失去交配功能,体力就不会透支,永远保持旺盛精力。

而且这种马性格温顺,比较好驯服,不会乱蹦乱跳,战场表现极为淡定。

最具野心的蒙古马(蒙古马本来稀松平常)(14)

第二个手术——“割耳”

操作过程是将马的两侧耳朵上部用刀子割出一个正V形缺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马在急速奔跑的情况之下,不会因为快速煽动耳朵而听不清士兵的命令,配合士兵的行动。

第三个手术——“割鼻”

具体操作是把战马鼻孔中间的息肉或者软骨直接挖掉,这样能使战马的在快速奔跑的时候,吸入的空气更多,肺活量更大,呼吸更通畅,呼吸不用大喘气。

如此一来,蒙古马的耐力和奔跑速度都提上去了,听力也提高了,跟士兵的行动协调了,在战场上也更处变不惊,为骑兵打胜仗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