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20日,我军收复永乐群岛中的甘泉岛、珊瑚岛、金银岛3个岛屿,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

如今,西沙群岛发展欣欣向荣,并开通了旅游航线。而当年,战士们在敌我舰艇吨位、火力对比悬殊等不利情况下,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海洋权益。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西沙的历史,展望未来。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

虽然湛蓝,却是一片浸染过烈士鲜血的海域。灯标如同那些永远的士兵,守护着神圣和安宁。陈俨 摄

1974年1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城里天寒地冻,上午10点左右,熬了通宵的毛泽东刚刚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子上多了一份报告。毛泽东的目光停留在了报告的最后6个字上:“保卫西沙群岛!”看着由叶剑英和周恩来联名签送的这份报告,毛泽东陷入了深思,随后拿起笔郑重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一场维护祖国尊严的正义之战悄然拉开了帷幕……

南海主权被一步步蚕蚀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域,与东沙、南沙、中沙群岛共同称为南海四大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50年代中期,南越政府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开始派兵占领了西沙永乐群岛的一些岛屿。至1973年8月底,南越军队已侵占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6个岛屿,9月,南越当局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10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

1974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再次重申南沙、西沙、中沙、东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容许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但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至18日先后派驱逐舰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对在甘泉岛附近生产的中国两艘渔轮挑衅,无理要求中国渔轮离开甘泉岛海域,并炮击飘扬着中国国旗的甘泉岛,强占金银、甘泉两岛。

亮剑迎敌

1974年1月17日,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立即派出舰艇,驶往西沙永乐群岛海域进行巡逻,同时命令原海南军区派出民兵,随海军舰艇进驻西沙永乐群岛的晋卿、琛航、广金三岛。

南越海军则增派护航舰“怒涛”号赶到永乐群岛海域,与先期入侵的“陈庆瑜”、“李常杰”、“陈平重”3艘驱逐舰会合。

从装备上看,南越海军的这3艘驱逐舰无论是从吨位还是火力上都优于我方,当时南越海军对自己实力的评估是在世界前十名之内,并且认定中国战斗机由于航程太远无法支援西沙,觉得打中国装备最差的南海舰队还是有把握的。但是南越军舰机动性差,火力密度小,且官兵贪生怕死,这是他们无法克服的弱点。尽管中国海军在装备和训练上不如越军,但其勇敢和士气都是一流的,面对占压倒优势的南越海军根本不发怵。

登陆作战,收复三岛

1974年1月19日,原广州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参战部队和民兵立即发起收复永乐群岛中的珊瑚、甘泉、金银三岛的登陆作战。

这次登陆作战,于19日当天即部署完毕。20日上午9时35分,我登陆作战部队和民兵约500人,按既定的计划发起了收复三岛的登陆战。

西沙永乐群岛中的这3座岛屿,是1956年被南越军队占领的。登陆夺回这3座岛屿,意义重大,在参战部队各级指战员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974年1月20日早晨,我军参战部队分乘海军舰艇和渔轮向三岛开进。到达预定位置后,登陆部队换乘橡皮舟和小舢板,在海军舰艇炮火的掩护下,在甘泉岛东南滩头登陆。

面对勇猛顽强的中国军队的攻击,侵占该岛的南越军队见难以抵抗,不得不放弃滩头阵地后撤至甘泉岛的中部。打头阵的部队在占领滩头阵地后,不给敌人半点喘息,仅用10多分钟就迫使被围的南越军队官兵全部缴枪当了俘虏。

拿下甘泉岛后,我两栖侦察队及部分民兵,不顾疲劳,发扬我军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又分乘4艘护卫艇和1艘扫雷舰进到珊瑚岛南侧礁盘海面,再换乘橡皮舟,分3个梯队,从该岛的西南、东南及南面向入侵的南越军队同时发动进攻。

在甘泉、珊瑚两岛收复后,我军又向金银岛发起了进攻。登岛后,发现侵占该岛的敌军早已随南越海军舰只逃跑。于是,收复金银岛的主攻部队未发一枪一弹,便顺利完成了作战任务。

至此,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了三岛的最高处。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2)

琛航岛西沙海战烈士陵园新貌。

在保卫西沙群岛的战斗中,我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274艇政委冯松柏、274艇副艇长周锡通等18名官兵英勇牺牲并葬于西沙琛航岛烈士陵园。67名参战人员受伤,389号扫雷舰、274号猎潜艇损伤严重,396号扫雷舰和271号猎潜艇损伤较轻。

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共击沉南越护航舰1艘,击伤驱逐舰3艘,毙伤百余人,俘49人,收复被南越侵占的永乐群岛中的3个岛屿,捍卫了中国南海主权。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3)

海鸥常常从水中的残骸上方掠过,这残骸恰是那场著名海战的遗物——一艘被我军击沉的炮艇。潮起潮落,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在珊瑚岛的海滩上时隐时现,仿佛有说不完的历史。陈俨 摄

西沙的“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一辈“西沙人”住的是木板房、油毡房,喝的是未经净化的雨水,吃的是咸菜萝卜干,读的是“月报”,没有广播电视,电话也不通,在海南岛与西沙间往来的交通工具仅是小吨位的木船,速度慢,舒适性差,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今,西沙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4)

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永兴岛渐渐有了小城镇的模样。图为1991年5月拍摄的西沙永兴岛北京路。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5)

如今,在永兴岛上有这样一条道路,长约三百米,双向两车道,是永兴岛的主干道,也是三沙市硬化和绿化做得最好的道路,还被当地人戏称为三沙的“长安街”,它就是北京路。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6)

资料图:摄于1989年1月24日

西沙群岛远离大陆,距离海南省三亚市也有180多海里,通信难困扰了驻岛军民几十年,从船运送信到无线电报、人工总机,历代西沙人锲而不舍地寻求与外界沟通的便捷方法。但直到1997年底,民间的对外通讯联络仍主要依靠船运,由于补给船一个多月才来一次,遇到台风季节还会一推再推,因此“日报”变成了“月报”,一封信的往来需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真是“小岛悬南海,家书抵万金”。图为永兴岛上的小邮政所,信件主要依靠补给船运送。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7)

1998年的春节大年夜那天,永兴岛上开通了首部IC卡公用电话。1999年1月1日中午12时,西沙永兴岛的程控交换机与三亚市邮局的程控交换机一次并网成功,宣告西沙的通信从此步入了程控时代,西沙电话也能直拨全国了。

2015年,海南三沙市又在各人居岛礁开通了互联网、WiFi等信息系统,还在“三沙1号”“琼沙3号”“综合执法1号”三艘大船上安装了通信基站,便利三沙对外联络。如今,在西沙,人们也能与外界畅通无阻联络了。图为西沙永兴岛的士兵用手机与家人通话。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8)

资料图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有三条木帆船来往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岛。这三条木帆船分别叫“海鸥”“海鹏”和“海武”号,每艘船仅200吨位,依靠帆桨远航,抗风能力也很差。后来又有两艘钢质船“150”“120”承担起西沙和海南本岛之间的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1968年,国务院又批准建造了“西渔705”,这是一艘机动船,一下子就把原来的木帆船远远甩在了身后。再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沙又有了“琼沙”号系列和“三沙”号客滚船。图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央领导同志赠送西沙军民毛主席著作的情景,他们背后就是老式船只。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9)

“三沙1号”是海南本岛至三沙有史以来,最先进最舒适吨位最大抗风力最强的交通船。航行途中,非常平稳。船上有阅览室、棋牌室,还有健身室,10多个小时的海上航程再也不枯燥了,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三沙交通船舶不断升级变迁的历史,折射的是祖国海洋国土意识、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是祖国强大的写真。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0)

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西沙群岛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岛上所需的补给都要从大陆运去。由于路途遥远,守岛官兵很难吃上新鲜蔬菜。补给船来的头3天才有蔬菜,遇上风浪船来不了,连冬瓜、南瓜都不能保证,只能自己去抓鱼吃。补给船无法及时到位,加之岛上原有储藏、保鲜能力有限,蔬菜、肉类经常出现紧缺状况,有的官兵因此出现口腔溃疡、营养不良等症况。图为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中建岛海域生产(1991年摄)。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1)

种植不用土,青菜长上墙……如今智能雾化栽培新技术带来了喜人景象。为了让西沙官兵吃上新鲜蔬菜,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投资数百万元,在岛上兴建了42亩防台风、防日晒、防暴雨、防腐蚀的“四防”温室。大棚竣工后一个月,驻岛官兵就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使补给船停航期间无青菜供应成为历史。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2)

资料图:陈贻爱提供

1992年的永兴岛码头,只有被一条岸堤分成的两个泊位,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小渔船。那时永兴岛码头岸边有许多珊瑚礁且岸边并不垂直,补给船无法靠岸,卸下货物后就要即刻返回,而船型较小的舢板船便只能停靠在珊瑚礁上。图为西沙渔港老照片。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3)

资料图:宋国强摄

远处深蓝色外海波涛滚滚,港池里海水碧绿,大小渔船和海警等事务船停靠在永兴岛综合码头。现如今,永兴岛综合码头在不断完善,1个码头、9个泊位的空间使得岛上渔民和往来船只有了安全可靠的停泊港湾。图为三沙永兴岛综合码头。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4)

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永兴岛创业之初,老一辈“西沙人”住的是木板房、油毡房,然而木板房不安全,使用寿命又短,几年就要更换一次。图为鸭公岛沙洲上的渔村。

西沙为什么不填礁造岛(西沙诸岛全部回归祖国怀抱)(15)

昔日荒芜孤岛今朝美丽小镇。如今,永兴岛1、2号公用住房竣工投入使用,3、4号楼动工建设。居民搬进了高楼,住进了新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住房紧张问题也得到了缓解。白天的永兴岛阳光火辣,两栋五层的白色小楼在太阳映射下格外显眼,道路两旁新型环保节能灯整齐有序排列。图为永兴岛公用住房1号楼。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宗禾君

编辑:火艺卉

编审:曲延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