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朝新

点将台又称拜将台,是芒砀山中一处遐迩闻名的古迹。清代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古迹志》记载:“拜将台,在芒砀山。世传为汉高祖拜将处,遗址尚存。”

探秘历史芒砀山 永城芒砀山中一处遐迩闻名的古迹(1)

点将台位于芒砀山主峰前的一处台地上,汉高祖庙南,谭庄自然村北。现存遗址为一个土台子,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0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点将台南部边墙用石块堆筑,高约1.5米。

探秘历史芒砀山 永城芒砀山中一处遐迩闻名的古迹(2)

点将台何时修筑,刘邦又是何时在此点将?据谭庄自然村群众说,刘邦是在芒砀山驻军时修了点将台,过去点将台北边中间还有一座高大的土堆,1976年平整土地时被推平了。传说刘邦率军进驻芒砀山时,看到谭庄自然村北侧风水好,上边对着紫气岩,下边对着砀水湖,中间地势开阔,就修了点将台。点将台修好后,因为经常操练兵马、人马踩踏,台地土层极为致密、坚硬,比夯打的还结实,以前群众在点将台上开荒种地,用犁子都犁不动。据现年85岁的刘怀军老人说,他小时候见过点将台中间还有一座庙,庙前还有十几块带着字的碑被淤积得只剩下四五十厘米的碑头,人们常把碑头当凳子坐,后来都陆续丢失了。另外还有几块巨大的插旗石基座,后来被群众拉走当屋基了。

点将台与斩蛇碑、紫气岩同为刘邦在芒砀山活动的符号,至今仍流传着长盛不衰的古老传说。从《史记》记载来看,刘邦多次率军驻扎芒砀山,芒砀山是刘邦进行早期军事活动的大本营,是西征伐秦的军事根据地。类似的点将台,在永城并不鲜见,如新桥浍河沿岸有曹操点将台,酂城有陈胜点将台。

点将台是古代军事斗争的产物,也是军事文化的遗存。所谓点将,就是古代帝王或军事统帅在举行重大军事典礼时,祭天拜神,授予部下官职、官衔,用以笼络人心、团结将士、鼓舞斗志。这是一个隆重而热烈、庄严而神圣的封官晋升仪式,是古代军事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典礼,古代军事重地几乎都有点将台。

芒砀山点将台的历史,毫无疑问就是刘邦在芒砀山活动的历史。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芒砀山点将最早应在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在此之前,刘邦斩蛇后隐藏在芒砀山泽之间,尽管领着百余人的队伍,但不敢公开活动,不能称之为军队,是不能点将的。沛县起义后,刘邦率军向北攻打遭遇不顺,加之当时军队人数少,也不会来芒砀山点将。随着刘邦军事斗争的深入、队伍的扩大,才具备点将的条件。

探秘历史芒砀山 永城芒砀山中一处遐迩闻名的古迹(3)

从《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可发现,刘邦在芒砀山有三次点将的背景。一是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军与秦兵在萧县西部交战失利,“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当时刘邦的身份是沛公,有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初步具备了点将的条件。二是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此时刘邦掌握数万人的部队驻军芒砀山,点将的可能性最大。三是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6年秋季,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沛公为汉王。第二年楚汉战争睢水之战爆发,刘邦大败,率领残余军队进驻芒砀山,然后率军西进。这一年刘邦在芒砀山点将的可能性也很大。此后,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定都洛阳,很快又移都于关中长安,未曾再至芒砀山,所以芒砀山点将台应修筑于公元前205年之前。

历经2200多年的风雨侵蚀,点将台面目全非,一圈石墙早已消失,仅存南部边缘群众重新垒砌的石墙。土台子现已被一片郁郁苍苍的桃树林所覆盖,走进台上,地上不时出现零碎的绳纹汉瓦,昭示着点将台昔日的峥嵘。站在台上,眼前不禁浮现出当年祭天拜将、锣鼓齐鸣,旌旗猎猎、车辇云集的宏大场景。由此,一个强大的汉朝横空出世,汉文明、汉文化从此奠基。

探秘历史芒砀山 永城芒砀山中一处遐迩闻名的古迹(4)

芒砀山点将台是永城汉兴之地的又一见证,是芒砀山汉兴军事典礼文化的唯一遗存,它与斩蛇碑、紫气岩一道成为永城汉兴文化的代表和标志。

来源:今日永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