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亚主”郭玉明传奇

文/王义尚

郭玉明的故事 青未了王义尚(1)

在鄄城县东南30余公里的彭楼镇,有个五百多户人家,共1800多人的郭水坑村,在该村多数人都会说起“白云亚主”郭玉明,有关他的传奇故事,不论是在本村还是附近的几乎是家喻户晓。

考场失利,康熙拜其为师弟。据说清康熙某年大考,满腹才学的郭玉明进京会试,在离家临行时曾夸下海口:“此番前去应试高中倒还罢,若考不中状元,吾誓不还乡。”然却事与愿违,临场发挥不佳考场失利,只考了个第四名进士。自感羞愧难当,无颜再见家乡父老。情绪沮丧低落,便跑到白云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白衣庵,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出家。一段时间后,由于他受不了寺内森严及清规戒律的约束,便又偷偷离开寺院,逃到京城以卖字为生。

据史书记载,康熙曾经三下白云寺,在民权一带的坊间广为流传。第一次是亲自为白云寺1200 名僧人打斋饭,主要是悉心观察有无与其父亲(顺治帝出家本寺)相仿的人,但没能发现。康熙问主持大和尚佛定:“僧人可曾全部到齐?”“还有一烧锅的老僧。”佛定慢条斯理地回答。“寡人供众,岂能漏人!速传他来见。”片刻,当主持佛定领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衲来见,康熙问其姓名,回答说名叫“八X”。康熙听后不觉失望。

回京城后,康熙帝把寻父的经过告诉了母后,母后顿悟,要康熙把“八X”合起来写一写。康熙方知是个“父”字。于是,康熙急忙再次前去白云寺,但老僧已离开不知去向。康熙遂向佛定道出了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笔御书“当堂常赏”四字刻于山门之阴,扫兴回京。

最后一次就是送师弟郭玉明重回白云寺。有一天,康熙微服出宫到街上闲逛,忽然看见一个卖字的人,面色黝黑风尘仆仆,写得一手好字,字迹苍劲有力潇洒自如,博得不少人赞叹不已。当他近前仔细一瞅,认出竟是他自己钦点的第四名进士。心中惊讶的同时,又顿生疑惑,唤过来一问,方知此人原名叫郭玉明,山东人士。康熙问清原委,遂将郭玉明拜为师弟又带回宫里。过了数日,康熙又亲自送师弟郭玉明回到白云寺,当地百姓纷纷前来围观,热闹非凡。当人们问起哪个是郭玉明时,康熙指着站在佛定身旁的郭说:“那个黑和尚便是。”从此“黑和尚”的名声大震。康熙此行,并赏赠白云寺銮驾一副,玉翠如意钩及藏经八柜。经历代和尚精心保存,已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玉明的故事 青未了王义尚(2)

自此,郭玉明深感皇恩,专心向佛积德行善,一生弘扬传播佛家文化,成为白云寺后来第二主持,功德圆满。如今,在郭水坑村可看到一处为郭玉明所建的一座庙,大殿里供奉着他的塑像,并且香火不断,以示对其恩泽的纪念和敬仰。殿外院子东边立着两座石碑,一座是中华民国时期已有100余年,字迹模糊已看不清楚,另一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立。

早期的郭水坑村地势低洼,水田多旱地少,很适宜种水稻。另据村民所讲,《济公传》中从井里往外运木头的传说,也是发生在该村。

郭玉明的故事 青未了王义尚(3)

【作者简介】:王义尚(笔名冬虫夏草),1957年生,政府职员、中共党员。曾受聘于山东菏泽新闻学院《记者摇篮》报编辑部副总编。自1979年在部队发表作品,已发表作品3000余件。作品散见于《菏泽日报》《大众日报》《牡丹文学》《作家与读者》《现代作家文学》《时代文学》《文笔精华》《世界诗歌文学》《大西北诗人》《北极光》《文学纵横》《当代华语名家文选》《当代文学精选》《参花》《东方典藏.金榜名篇——四十年文创成果精品选粹》《新世纪大爱文学.作品精选》《中国乡村诗选编》等报刊、杂志等一些文学网站近百家,获省、市级表彰奖励80余次。作品多次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散文《春到月牙湾》,2021.8月入选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材上册。系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菏泽市作协、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等,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定陶区作协理事。

郭玉明的故事 青未了王义尚(4)

郭玉明的故事 青未了王义尚(5)

图片编辑源于网络

壹点号 冬虫夏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