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动化武器,大家一定知道这款重机枪的鼻祖,一战时期的“死神镰刀”马克沁。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乃至今日,他的射击原理仍被很多枪械研制者学习使用。
图1 马克沁机枪
可以说没有马克沁机枪世界战争就不能进入到真正的机械化战争时代。然而就是这么一款,不论是射速、杀伤力以及性能都很优秀的自动化枪械。在设计之初却并不是很受欢迎。晚清重臣李鸿章看到后更是连连摇头。原因竟然是太贵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浪费。所以就买了几挺打算自己回去仿造。结果可想而知。
图2 晚清重臣李鸿章
当李鸿章马克沁机枪将购买回来后便开始命自己的手下着手仿造,但由于当时的枪械制造局技术过于落后。再加上当时政府的大部分军用资金,被慈禧太后用于修缮圆明园。导致清朝造出来的东西,不论是射速还是威力都差了一大截。但造价却只增不减。所以最终只是草草的仿制了30几挺。后被用于朝鲜战场。而马克沁机枪也就这样和清政府擦肩而过了。
图3 枪械制造局
图4 李鸿章监督工匠自造枪械
但,当时和李鸿章一同参加发布会的德国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大批订购了马克沁机枪。以至后期在索姆河战斗中,德国人用马克沁机枪痛击了英国人。他们在战争沿线42公里的战线内,布置了将近240挺马克沁机枪。枪声从早上7点一直响到日落时分。那场战争让英国人一天内死伤了将近6万人。
图5 索姆河战役英军进攻路线图
索姆河战役不仅是一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也是打破世界战争史上单日伤亡纪录的一天。此后,马克沁机枪一举成名,成为了各国争相采购的对象。包括后来的坦克、飞机甚至军舰上都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这款武器也被后人称之为“战场上的寡妇制造者”。
图7 索姆河战役的壕沟
在一战后期,各国开始争相模仿制造。其中比较出名的衍生版有:英国的维克斯机枪、俄罗斯的M1910以及民国时期的M24式重机枪等。由于马克沁机枪的性能过于惊人,杀伤力及血腥气实在太重。导致该枪投入战场后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形象比喻。比如:魔鬼的画笔,白色烟雾笼罩下的魔鬼,生命收割机等。而这些名号的由来,并不是前人吹嘘夸大。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记载的。
图8 八路军战士体验马克沁机枪
图9 马克沁机枪
兴许很多人会认为杀人最多的武器应该是原子弹,但是他跟马克沁杀死的人数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在众多轻武器中马克沁机枪绝对是杀人最多的一个。
据战后不完全统计,自马克沁机枪问世以来,被他屠杀的人数至少有3200万之多。而整个二战时期死亡的5500多万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死在马克沁的枪口之下。在这种庞大的数据支撑下,马克沁重机枪所得到的所有名号,根本就不是噱头。而是他的使用者和被袭击者对他杀伤力的一种敬畏。如果是按照技术与加特林机枪相比的话,那加特林仅仅是一款多管机枪而已。丝毫没有可比性。
图10 战士试射马克沁机枪
那么,这么一款世间人屠的枪械,他的枪身设计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信息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马克沁机枪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全自动动作是利用击发时火药气体产生的能量完成的。也就是说,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是叩合的,激发后由火药气体产生的后坐力,推动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
图11 “机枪之父”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
马克沁机枪,除了搭配了当时较为新进的火药燃气系统。为了保证弹药量,“机枪之父”马克沁还为其研发了一款长约6.4m,弹容量为333发的帆布子弹带。马克沁还为该枪装配了水冷系统。据说只要冷却管内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度。但射击时会有部分水汽会附着在帆布带上。使得子弹带在用过一段时间后,会发霉损坏。而这也成了该枪的一大缺点。同时,马克沁机枪上还搭配了射速调节器。该枪的理论射速为600发/分钟,但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每分钟100发/分钟。而这种先进的设计理念,直到今天依旧在被人沿用。
图12 马克沁在战场上
图13 国军军官试射马克沁机枪
好了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小伙伴们觉得马克沁机枪和加特林机枪哪个更厉害呢?欢迎在评论区积极讨论。我是小吉,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注:文中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