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亿,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大概是构成人体所有细胞的数量。
1000万亿,是不是更令你惊讶?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在人体的微生物数量大概有1000万亿,超过我们全身细胞数量的10倍。
诺贝尔奖得主Joshua Lederberg曾经指出,人体与共生微生物构成了超级生物体。
我们的身体各处都存在微生物,皮肤表面、呼吸道、消化道等,其中90%以上的微生物都住在肠道里。
肠道微生物是寄居于人肠道的微生物统称,主要是细菌,还有真菌、寄生虫、病毒、古菌等。
早在2005年二代测序技术还没有兴起的时候,David Relman实验室就采用了一代测序技术(sanger)初次确认了人体肠道内细菌的多样性,大约有400种不同的细菌。
通常情况下人们依据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利弊关系,将其划分为三大类:
⑴益生菌,该类群是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群,能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为专性厌氧菌;
⑵中性菌,包括条件致病菌,例如肠杆菌、肠球菌等,多为兼性厌氧菌;
⑶病原菌,例如艰难梭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
肠道菌群中大部分是有益菌,这也是我们与其“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肠道细菌作为肠道中的主要居民,通过中间代谢产物或表面抗原结构发挥相应的作用,参与机体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肠道细菌可以将未被宿主消化吸收完的食物成分(主要是纤维)发酵成短链脂肪酸。
肠道细菌还可以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吸收,比如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以及部分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也都是由它们合成的。
总的来说,人体吸收利用的所有营养大约有1/10是来源于肠道细菌所产生的。
Cohen等发现人体肠道细菌可以产生一种N-酰基酰胺的小分子物质。这是一类重要的人体信号传导分子,可以与5种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参与人体免疫、代谢和行为等生理活动。
在健康的人体内,部分肠道细菌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
此外,也有些肠道细菌可以间接影响人类的大脑活动,与人类睡眠、记忆力、产生焦虑、抑郁症有关。比如肠道细菌直接分泌某些神经递质,比如γ-氨基丁酸,可以帮助睡眠,维持和提高脑的年轻态。
相较于肠道细菌研究来说,目前肠道真菌相关研究较少。虽然肠道真菌在肠道正常菌群占比极少,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机体健康的作用。
迄今为止,已经检测到的真菌属主要来源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
真菌作为肠道菌群中的组成部分,其分布直接影响肠道微生态。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真菌与肠道细菌等其他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稳定的协同、对抗或共生关系,共同构建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维持肠道功能正常。
例如酵母菌所能发挥的益生作用就包括,能够激活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抑制菌群紊乱,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维持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预防便秘和改善消化等功能。
但是在肠道菌群紊乱时,肠道真菌发挥的则是一些较为负面的作用,如肠道中的假丝酵母菌、曲霉菌与真菌感染关系密切。
在免疫功能低下同时大量服用抗生素时可能引起侵袭性感染。
因此,肠道真菌在人体健康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在有关肠道真菌的研究较少,肠道真菌的其它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挖掘。
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会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宿主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肠道菌群的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特别是当肠道微生物稳态面临失衡时,会引起肠道微生物丰富度的降低、微生物种类及它们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相关疾病。
研究发现,相对于古代饮食,现代饮食摄入的纤维比例减少,而脂肪比例却大幅度升高,这导致了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以及代谢等相关疾病。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多糖和三甲胺等一系列代谢物来重塑其群落结构。
例如,在长期高胆固醇饮食下,人体内胆汁酸含量增加,通过促进了能有效利用胆汁酸代谢的细菌生长,同时抑制其他胆汁敏感菌的生长,最终扰动了肠道菌群结构。
另外,例如高脂饮食引起的体内脂多糖水平升高,可能由能代谢脂质产生脂多糖的微生物所致。
高脂饮食增加另枝菌属及多形杆状菌丰度,低脂饮食增加劳特氏菌属、梭菌群丰度。
高脂饮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聚集条件,使原本丰度低的肠道细菌(如:亚硫酸盐还原菌、沃氏嗜胆菌)快速增殖而变高。
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健康和稳定,肠道“居民”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饮食干预是个体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最有效和最容易获得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膳食,增加饮食结构的多样性,注意营养均衡,烹饪时少油少盐少糖,进餐定时定量,从而避免暴饮暴食,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和平衡。
其次抗生素滥用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因此我们平时需要慎用抗生素。同时可以通过增加益生菌,建立以益生菌为主的良好肠道微生态系统,从而来维持机体健康,预防相关疾病。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