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宸 | Sensation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

「相音」静帧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

张伟宸

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研究生在读,学习、生活于北京

侯钰瑶,以下简称 H

张伟宸,以下简称 Z

H:好像从之前雕塑作品的时候你就很关注「声音」。

Z:对「声音」的持续关注并不是刻意为之的,确切地说我更关注的是「感官」所带来的体验。在「万籁有声」这组雕塑中,我意图营造的是某种与心境相关的非现实场景,其中主体雕塑人物的静坐状态关带出了其它与心境相关的非现实场景。因此「万籁有声」的「声」在这里并不是真的代表声音,而是一个象征词,所象征的就是我们在清平的境界中所感受到的相。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3)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4)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5)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6)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7)

「万籁有声」,木雕,2019

这种对「感官」的关注也并不是有意为之。在目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习惯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 也许会使创作语言看起来不是很统一,但我希望可以为自己打开更多的可能性。我并不是做写实雕塑,也不是做音频创作,只是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感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在经历后再次回望,也许就会发现我比较关注「感官」。这个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我艺术创作还处于未定性的初始阶段。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8)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9)

「万籁有声」,木雕,2019

H:刚好最近去看了Susan Philipsz的一个展,她的很多声音装置作品都是尽可能减少雕塑视觉上的呈现,退后变成一个容纳声音的容器或者传递工具,而希望观众可以去放大自己的听觉感受。以视觉为主的艺术作品中将听觉作为主体还有一种通感的感觉。

Z:首先我想赞叹Susan Philipsz 是一位在声音方面很有感受力的艺术家,她的声音作品在场性都非常强,声音所在的空间环境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相较于她给声音加入文化语境或是叙事情节的作品,我更喜欢她作品中「简单地」将声音与空间有力结合的呈现状态。

记得曾经我在参加一次艺术讨论会时,讨论过关于声音与视觉形象的关系,那时候艺术家张一老师大概是这样说的,“在音乐作曲中composition这个词跟构图是一个词,从五线谱中也可以看出空间与声音的塑造关系。” 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是声音的秩序;雕塑、绘画、建筑等是视觉的秩序,它们都是有频率的,这种频率的秩序感可以使它们相通。比如「起伏」,可以描述平面、可以描述声音、也可以描述空间。我们不必太过纠结,我也不认为她的创作是可以通过这种「通感」解决问题的,其中的过程必须有完整的逻辑和方法以使作品自圆其说。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0)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1)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2)

「爱如潮水」,视频,2020

H:「苹果」系列和「相音」,都是用一个「非真实」的物体或者声音去模拟「原本应该是」的物体或者声音,共同都存在着一种视觉欺骗,你是怎样看待真实状态的,又对真实有着怎样的质疑呢?

Z:从我本人的立场来讲,我并不把普遍性的认知作为「真实」的定义,这也确实是我在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关键性立场。无论是在佛教经典还是量子物理学中,都有提到「万物本无相」,有的只是我们对其不同的看法而已。就像不同的动物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类,我们无法自信地坚信自己所作出的判断和定义就是真相。同样,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不该被已有的认知设定,或许放下已有的概念反而更能产生更加真实的认识。

在面对苹果这种非常日常的水果时时,我试图抛弃人类社会对其已有的定义而从新认识和感受它,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许多材料中从而使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视觉欺骗,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开发和觉醒的过程。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3)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4)

「舌果 No.1 & 2」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5)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6)

「有营养的苹果」、「苹果在树枝间」

H : 当感官被割裂、分开作用的时候,他们各自是不是有着分别的真实,而我们只是在做一种选择呢?

Z:无论是声音的真实还是视觉的真实,都不是最究竟的真实,真实的是我们的感受,感受是不会被感官所割裂的。从我个人来讲,在面对不同的感官时,我们不得不做出一种选择,至少我是如此,我做不到同时专注于所有感官之中。

H:当它们共同作用的时候又会不会是互相欺骗呢?

Z:这个问题太难了,我无法给出答案,但我相信保持对自我感知的质疑是件好事。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7)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8)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19)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0)

「相音」,视频,2020

H:从你个人的感受、还有创作中,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味觉、嗅觉等等,最偏爱的是什么,又分别有怎样的力量呢?

Z: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听好听的音乐、摸有手感的物品、吃好吃的食物,最偏爱的不是其中一种感知,而是每一种感知中最打动人的部分。在创作中也是同样的,我总是先感受到那个最打动人的点,再有意地完善它的感知系统。每个人对于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偏爱,我也不敢说因为我做了声音相关的创作,我就偏爱听觉类的创作,但我会继续进行声音相关的创作尝试。这不代表我不爱其他感受的美好层面,也不代表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可以被使用得更丰富,它们都具无限的潜力,只是我的经验有限、经历有限。

如果单独分析视觉、听觉、味觉的力量,一方面我对这些词汇的相关概念并没有系统的学术上的认知;另一方面,如果要想说清的话可能需要写本书吧,哈哈。但是我想它们所带来的力量是相应于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相通的感受上的,艺术家把这种感受单独拿出来说事,观众会从中得到相应的、或许是从未察觉过但是却有相关经验的感受,这是一件很美妙也很有力量的事。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1)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2)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3)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4)

「无题」,2020

H:「无题」是最近新的尝试吗?

Z:「无题」的出现是因为疫情期间只能使用一些比较容易得到和制作的材料,我选择的材料就是普通的铁丝和宣纸。

我的方向一直都在转变,我希望在目前的创作阶段中,可以在不同的创作方向上寻找自己,这才是我真正的意图。在「无题」这组作品中,我仍然不自觉地向「禅意」靠近,这可能与前面「万籁有声」的创作初衷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使用薄弱的宣纸和易塑且有力的铁丝创造出关于虚与实的空间,形成一些有建筑感的场面(事实上它们都非常的小),并在这种构图中完成某些关于「禅意」的意境实现。

2020.8

画家张家伟(艺术家专访张伟宸)(25)

「无题」,2020

扫描 下方图中二维码 关注 The MPI Media

往期艺术家专访请点击公众号

菜单栏「内容精选」- 「专访」

深度认识每一个创作者和他们的故事

The MPI - The Meeting Point of Infinity 遇到,即为故事的开始 展开,则无限无边

文/编辑 | Yuyao Hou

图片版权归属 | 张伟宸

©2020 The MPI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