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哗啦”,顺着广州大道中转入先烈东路,数十万人流、物流在此汇集。每天凌晨开始,720万件衣物流向全国。这里是华南三大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90年代末期流行一句话:“服装看沙河,沙河一涨全国涨”。

从“一块布做摊位”自发形成的市场到集聚了24个批发市场的商圈,30年来,天河区沙河街道成为年产值300多亿的广州服装行业名片,也诞生了不少从白手起家到亿万身家的服装界创业“传说”。与此同时交通拥堵黑点和“脏乱差”曾一度成为沙河的代名词。

所幸,变化在悄然发生。从2015年开始沙河市场商户与周边居民有了愈发明显的感受:堵车黑点少了,开车通过濂泉路1小时车程变15分钟……现在对沙河的评价渐渐集中于一句话:路通了,人心齐了。

1

50万人次集聚的“双十一”

市场一度“停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河大街还是自发形成的“沙河易市”。九十年代末期,由于靠近广州东站,物流条件极为便利,沙河大街被拆除,市场开始由零售向批发转变。

▲ 在沙河,道路升级改造后,人、车、货分流通行,提高了车辆通行效率。

城市里摆地摊成功秘诀(从一块布做摊位)(1)

▲ 沙河街道综合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路况。

更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物流。沙河现货进出的交易模式下,手推车与黑胶袋依旧是30多年如一日的“标配”。在现代物流发达的今天,传统的人力打包、装卸、搬运却依然承担着24个市场绝大多数现货的进出流转,效率低下、难守秩序。

据统计,原有大小快递物流点共176个,其中,有固定经营场地的快递物流点仅13家,其余多半是路面无证物流收集点。“一百多家物流抢生意,在路边、在小区抢货收货占道。没有统一的物流点,路就通不起来。”沙河街道商会秘书长何创发说。

规划物流,沙河请来专家外援,有了统筹思路。2016年4月,天河区邀请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专家,召开沙河地区交通组织优化及物流提升专项会议,确定了“引入现代物流,促进产业升级”的总体思路。

活跃在沙河商圈的拉包工小何,如今不再依赖熟客的电话通知穿越大半个市场去拉货,而是手机就近接单后,统一调度上门。曾经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如今缩短到10分钟。“效率高了,收入也多了一两千。”

日昱物流的运送车辆,也无需沿街装货“人车争道”。在万佳服装市场的日昱物流理货区,GPS 调度系统将装载速度精确到秒,精确定位,提升效率。

这些都是沙河“触网”,引入现代物流的缩影。整合了“服装市场 物流企业”的新模式,以互联网技术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在沙河,商圈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物流集散点,分别由3家大型综合物流公司统一管理。通过“沙河物流在线”APP,商户可无缝对接完成下单、取货、运货全过程。

APP 实现“商户下单—物流企业接单派单—手推车接单上门取货”的无缝衔接;一辆5吨货车从装货到出仓不到15分钟……万佳服装市场物流的相关负责人说:“沙河智汇物流平台APP上线后,成功控制出入沙河运力约30%,还路于市。”

城市里摆地摊成功秘诀(从一块布做摊位)(2)

▲ 在沙河,商圈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物流集散点,分别由 3 家大型综合物流公司统一管理。通过 APP,商户可无缝对接完成下单、取货、运货全过程。

历经三年多的综合整治,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沙河目前的变化:辖区内主干道车辆通行速度提高了 5 倍多,总警情数连续三年逐年下降。得益于综合治理,服装批发市场出入货源总体呈稳步增长。据统计,2018年10-11月,整体货量高峰由日均3040吨同比增加至4600吨左右。

3

“人心拧成一股绳”

如今的沙河,街头维持秩序的人群中,不仅有来自综合治理队伍的执法人员,也有一支由 20 人组成的特别队伍,他们扛着“商会市场巡查督导队”大旗,奔走在街头巷尾和市场之间,成为沙河秩序的自觉维护者。他们是从市场、商会甚至拉包工人群体中自发志愿参与管理的“市场督导队”队员。

就在几年前,这样的情形对于何创发来说,还是一个“想都想不到”的场景,“我们见证了沙河多年的整治,老实说,无论是市场还是商户,最初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曾经,喊一声‘兄弟别横穿马路’,换来的可能是一顿痛骂。整治中触及各方利益,执法人员工作开展困难。”各方人员一盘散沙的局面,正是全体管理人员当时面临的管理难题。

每天,数以千计的手推车拉包送货的工人将货品送到各个物流集散地,运往全国各地。而从拉包从业者到市场管理处、档口货主、物流公司,整治无一不涉及多方的协调和沟通。

“市场管理者是租赁方,他们想管不敢管;拉包从业者都是个体户,要管无处管;整治市场又涉及到档口货主的利益。”曾在沙河待了20多年的居民王先生说。

2015年,沙河建立综合治理队伍和相关配套制度,成立了“天河区沙河地区社会治理综合整治指挥部”, 根据天河区大力推行的“一支队伍联勤执法”管理模式,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联动,进行日常守点和巡查。

如何将“一盘散沙”凝聚成一支队伍?近年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整合社会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各方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成为沙河街道全新的工作模式和思路。

2017年,沙河地区综合整治办和沙河商会两个党支部成立,进一步强化突出党的领导,构建沙河街区域化党建共建格局。发展一线从业人员为党员,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

行业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使街道从主导型角色转为指导型角色,充分激发出社会的内动力。在沙河,成立了多支党员带领、商户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明显。无论在“双十一”前后的货运高峰期,还是日常常态管理,从商会、市场到拉包从业者,都主动参与其中。

“整治中,党员带头。人心拧成一股绳,沙河有了主旋律。”提到这一变化,沙河街道主要负责人说,“党建引领,让大家有了归属感。政府对沙河地区治理‘一支队伍联勤执法’的成效,让路通了、物流流转更顺畅了,大家尝到了甜头,自然自发地加入到协助整治的队伍中。”何创发松了一口气:“原来政府不是要把市场关闭,而是为了让它更好地发展。”

4

“拉力君”以沙河为家

来自河南的老刘是沙河两万多名“拉力君”的一员,去年10月,经过线上线下投票征名活动,像老刘这样在沙河地区从事装卸打包服务的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拉力君”。

“以前别人都叫我们‘拉货的’,‘拉力君’这个名字让我们感觉到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了。”从事装卸打包10多年的老刘说。身份新认同带来的还有看得到的福利,一千多名物流装卸打包从业者获免费手推车。

在沙河,拉包从业者是特殊的存在,不少人是从外地来到广州,作为个体从业者数十年从事拉货工作。2015年之前,沙河地区手推车拉包从业人员因为拉货、丢货、冒领货物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数不胜数,这一直成为沙河地区城市综合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老刘不仅有了新名字、新推车,也有了“新东家”。沙河还将手拉车的从业人员纳入到物流企业管理,以三大物流中心为试点,通过手拉车APP信息平台进行分单,协调整合手拉车资源,统一工衣、统一证照、统一管理。

“来了广州十几年,早就把这当家了,孩子在这边上学,很多老乡也在这。”提起在广州的生活,老刘说。

在“拉力君”群体中,87.3%都是来自河南驻马店市的正阳县和平舆县。为采取更多措施保障“拉力君”这个群体,让他们安心在广州工作,去年,沙河街道与平舆县、正阳县启动共建手推车务工人员服务站,建立协同服务管理机制,目前,已有两名来自驻马店的干部作为“娘家人”来到广州驻点,更好服务“拉力君”群体。

近年来,天河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一支队伍联勤执法、一个平台指挥调度、一张网格精细管理”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运用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而“拉力君”群体,在其中也成为“主力军”。

2018年3月,在沙河街综治委指导下组建的沙河商圈手推车群防群治队伍,到目前已经发展到 4300多人,他们在沙河服装商圈社区治安、平安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天河区划为2337个网格,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防范化解网络。其中,沙河街“沙河拉力君服务队”即成为“广州街坊 · 群防共治”的4个天河代表品牌之一。

以前人们眼中无序作业的“拉包工”,逐渐成为遵纪守法、服务规范、敬业有礼的“拉力君”,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力军。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知识产权,化纤邦尽量标注每篇文章的来源,若不愿转载或侵权,请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