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汉语词汇中为群众所创造而且在群众中口口相传的一种语言单位。这种语言具有通俗、简练和形象化的特点,能够被许多群众所接受。一般来讲,大部分俗语都比较易于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俗语却有些晦涩难懂。比如,农村有这么一句俗语:“娶亲不找‘半个’人,迎亲不走屋后门。”就是比较难懂的一句农村俗语。那么,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句俗语。

娶亲时娘家的忌讳(农村俗语娶亲不找)(1)

一、娶亲不找“半个”人

所谓的“娶亲”,是指男子结婚。在过去,男子娶亲的方式有很多,一般分“大娶”和“小娶”。在有些地区,还有“夜间娶亲”及“抢亲”的方式。

所谓的“大娶”是指富人家庭的男子结婚。因为富人家庭会采用官轿、花轿各一乘,并配备鼓手、彩旗前去迎娶新娘,所以被称为“大娶”。

所谓的“小娶”是指穷人家庭的男子结婚。因为穷人家备不起官轿,顶多会用一乘花轿将新娘娶回来就行了,所以被称为“小娶”。

所谓的“半个”人是民间对丧偶男人或女人的一种说法。

那么,为什么娶亲不找“半个”人呢?

民间认为:人一旦丧偶,就意味着“家庭不全”,如果让丧偶者参与娶亲,就显得特别不吉利,会给新婚夫妇心理上造成阴影。因此,民间是不会让丧偶者去参与娶亲的。

当然,不让丧偶者参与娶亲不是指不让丧偶者参加婚宴,丧偶者是完全能够参加婚宴的,只是说不让他们作为“娶送客”去迎娶新娘罢了。

娶亲时娘家的忌讳(农村俗语娶亲不找)(2)

二、迎亲不走屋后门

迎亲是指“六礼”中的“亲迎”,起源于周代。其实,就是指将新娘迎进家。

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是不存在“亲迎”一说的,而对于有些地区,却有“亲迎”的风俗。

比如,在山西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新郎在结婚那天是不会去新娘家接新娘的,新郎一般会端坐在家中等候新娘,而娶亲的任务则会由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去完成。当新娘快到家时,新郎会站在大门口迎候,直到将新娘迎进洞房为止。

所谓的“屋后门”其实就是指庭院的后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都只有前门而没有后门,但在有些地区,却既有前门也有后门。

那么,迎亲为什么不能走后门呢?

后门是庭院中与主要进入路线方向相反的入口或进路,在生活中被称为“偏门左道”,是一个“不正常”的门。《后汉书·樊宏阴识传赞》中称:“权族好倾,后门多毁。”《南齐书·高逸传·褚伯玉》中称:“年十八,父为婚,妇入前门, 伯玉从后门出。”由此可见,后门是不可以经常走的,况且,作为一个刚要进门的新媳妇,从后门中将人家迎娶到家成何体统?因此,民间便有了“迎亲不走屋后门”这种说法。

娶亲时娘家的忌讳(农村俗语娶亲不找)(3)

以上所言,就是这句农村俗语的大概意思。如果解释的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网友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