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站讲台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职称吗(只站讲台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1)

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优秀团队负责人可自主选聘团队成员晋升高级职称、加大职称破格力度……时值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南京理工大学的职称评审改革引发关注。人们除了赞赏其打破常规的勇气,更在追问,究竟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历、资历和论文被视为人才选拔的“三大件”。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被具象化为学历的高低、资历的长短和发表论文的多少,使得人才评价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增强了可操作性。但问题在于,人非机器,固定的“规格”和“参数”无法凸显人的价值,单纯的学历、资历和论文更不足以映射一个人真实的能力水平。

只站讲台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职称吗(只站讲台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2)

比如,有的老师坚持“述而不作”,将全部心思花在教书育人上。他们春风化雨,浸润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心灵,其成就远非几篇论文能说清道明。有的医生,坚持患者为本,全部精力放在门诊和手术台上。他们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无数,却因几页薄薄的论文,迟迟无法享有应得的职称待遇。事实说明,要求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三唯”达标,相当于是在将人粗暴地抽象为几组简单的数字,反而掩盖了应该更加注重的向度。

只站讲台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职称吗(只站讲台不发论文也能评教授)(3)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要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必须兼顾选拔尺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去年,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强调创新评价机制,要求全国高校试水职称评审改革。南京理工大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根据教师不同的岗位和工作特点,切实地设计出了差异性的职称评价体系。据报道,一些青年学者因科研成果突出,虽资历尚浅,却直接被破格评为教授。还有些老师因实验教学成果突出,虽未有论文发表,也获得教授职称……

作为评价体系的制定者,与其不断地向“硬指标”看齐,不如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从原来的“看面子”,转变为“看里子”,从重“形式”,变为重“内容”。摆脱僵硬的条条框框,让个人价值得到应有尊重,让制度设计同时兼顾公平性与灵活性,应当成为全社会努力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