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个不俗也称不上雅的习惯:与不曾相识或不熟悉的人相聚,寒暄之后、闲扯之时,往往会问人家老家哪里、年龄几何之类的问题,当然,问完之后,也会主动自报家门若是老乡,便拉近些距离、套些近乎;若人家比我年龄大或年龄小,便尊称人一句老兄或老弟、大姐或小妹,以增加点亲切感,营造些自然融洽的氛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最好的时光青未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最好的时光青未了(青未了荏苒时光)

最好的时光青未了

笔者有个不俗也称不上雅的习惯:与不曾相识或不熟悉的人相聚,寒暄之后、闲扯之时,往往会问人家老家哪里、年龄几何之类的问题,当然,问完之后,也会主动自报家门。若是老乡,便拉近些距离、套些近乎;若人家比我年龄大或年龄小,便尊称人一句老兄或老弟、大姐或小妹,以增加点亲切感,营造些自然融洽的氛围。

什么学历、哪校毕业我一般是不问的。人家一出口就是大本、研究生,211、985,我一个沭河岸边不知名乡镇中学的高中生,倒不是觉得介绍起自己来寒碜、不配位,而是怕人家问“何以至此”;而一旦介绍起自己风雨泥泞的坎坷之路和“三进泉城”的曲折历程,便容易“动情”,担心滔滔不绝偏离和冲淡了“主题”。

由于爱问别人年龄的习惯,近两年来,时常遇到令自己尴尬不已的事:见身边布满岁月和沧桑的脸,自我判断这人起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起码年龄与1963年末出生的自己相仿。便试探着问:“您是哪年的?”不想人家大都回答是七十年代的乃至是中期或末期的。屡次判断的重大偏差,常常令自己屡受创伤,当时脑袋没耷拉,心却拔凉拔凉的。不知是对方处于客气,还是我真的显年轻,人家大都还要伤口上撒把盐:“你比我小不少吧?”

我的天,但愿真小、真显年轻。但这年月,说真话的能有几人? 其实,别人的脸就是自己的镜子,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人都显老态了,自己肯定不再风华正茂,早已告别了青春年少。

也许是自己平时工作不会“端着”,没有“架子”,与相知的人爱调侃开个玩笑,加之领导激励,工作起来有些“老牛自知夕阳晚”的状态,言谈举止还不是老态龙钟,事情一急还会“一溜小跑”,故而,知道我年龄大的人,都说我“显年轻”。这人啊,还是听起来说他好的话舒服。久而久之,就有些“飘飘然”起来,早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对着镜子左右端详,浓眉大眼高鼻梁,脸上的沟壑尚不深,茂密的头发还未掉,除了头发是染了黑色的、眼睛花了需眯缝起来仔细端详外,镜子里的自己“镜头”感十足。

其实,不论别人如何“鼓励”和自己怎样“不知其所以然”,内心深处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头发白了、眼睛花了,不就是迈向年老最显著的标志吗?所谓脸上皱纹不深,那是因为老眼昏花看不分明的缘故。人家说你“显年轻”,并非就年轻,别忘了“年轻”前边还多出个“显”字来。

闲来无事,偶尔与同事朋友到宿舍“打酒伙”、路边吃烧烤,依旧不让份。待过酒过三巡,还与人家称兄道弟,说什么“一白一黄、情深意长”,“一白一红、情深意浓”。而每当这时,总有年轻人站出来说:“可别,你年龄与我爸差不离,我们虽不想装嫩,但‘水涨船高’,也甭把我们‘带’老了。” 霎时,脸热心臊,但自我解嘲:脸红不是“防冷涂的蜡”,是喝酒喝的。

觥筹交错,喝得一时兴起,还吹嘘自己酒桌上一般不丢场、不“断片”,酒后回家从未东倒西歪让人“搀扶着送”,只是第二天头晕、反应迟钝。宿醉,第二天头晕、迟钝,不也是年龄大、消化系统老化的特征吗?血气方刚时哪这般熊样过?“自己不是真的老了吧!? ”我反问自己。

然而,何止是饭桌上。我一个年过半百、准确说是年近六旬的高中生(当然后来又混了个名牌大学的EMBA),带着部门五六位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研究生,整天热情洋溢干得火热,自我感觉良好,却冷落了年轮和时光,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时加班加点至凌晨两点乃至通宵,照样生龙活虎,精气神十足。整日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也没感觉出与同事有啥大的年龄差距,更没有闲工夫想想是否真的已老。

一天,与一位同事闲聊,有心无意地随口问其父亲是一九五几年出生的。人家告诉我,1964年。比自己还小?我心里“咯噔”一下,内心有些尴尬,但嘴上却没作声。最近,单位搞 “我爱我岗”主题演讲比赛,另一位同事在演讲中为了“表扬”我年龄大还如何“有激情、在状态”,说我比其爸爸还大,应该叫我“大爷”。尽管六七年前,就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同事喊我“大爷”,但我心里清楚,那纯属同事间亲切、友善的调侃或戏谑,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人家老爸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咋能喊我大爷?然而,对于这两位同事,我可是“真”大爷啊!

一个周末,一位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来单位加班的其他部门同事见到我,赶忙让孩子喊我“爷爷”。孩子长得与我齐肩,“爷爷”的称呼让我有些“招架”不住。同事见我上下打量着孩子有些疑惑,直言快语:“我爸与你年龄差不多,喊声‘爷爷’,‘屈’不了你。” 说者无意,听者 “心寒”。想想也是,同事虽比我儿子大几岁,但他爸早婚我晚育,这么一平衡,孩子喊我“爷爷”应该是顺理成章。再看自己,孙女也已经三岁多了,三代同堂,其实早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

机缘巧合,近期儿子被借调到省政府某部门帮助工作。暂住我处,便有了与我单位“小伙伴们”集体沟通交流的机会。不想人家拉着拉着,平时与我平辈相称的同事,都与我儿子哥们、姐们的称呼开了,把我晾在了一旁。我一急,忙说:“乱套了,你们这不是不差辈了?”人家说:“各亲各论。”仔细想想,自己与他们本就不是一代人,只是自己不“自觉”罢了。之前,还让人家称自己为“老老老大哥”呢,汗颜啊!

屡遭类似挫折和打压,逐渐有了自知之明,意识到自己虽称不上老迈,但年龄确实是不小了。单位主要领导,北方人的基因、南方人的性格,睿智、大度、随和。今年,全省系统两位与我同龄但月份大的领导干部转咨询类岗位,我成了在职的名副其实的“老大”,也即将面临转岗。“死猪不怕开水烫”。一天,我与领导调侃:“现在有两个‘全省系统之最’:你官职最大,我年龄最大。”领导不愧为领导,人家不动声色,顺势反手一击,诙谐地打压、打趣于我:“弄错了吧,我看你长得像1973年的!”我的天,领导不是正话反说迂回讥讽吧?自己长得是不是像1953年的?我有些怀疑人生!

六七年前,颇有文艺范儿的单位团委书记倡议发起了一个征文活动,名曰:“致青春”。“旧时光阴浅淡,此时花月染心”。这明摆着是把我排除在外了,虽稍有落寞,但不甘寂寞,随后附上了一篇《致逝去的青春》,赢得一帮少男靓女的感慨万千:从你诙谐的言辞语句中,说明你“人老心不老”。

我倒是很认同、赞赏这句话。在我们沂蒙老家还有句含有讥讽意味的俗语,叫“不知死”,寓意为人已经老了还没感觉得到。岁月是一把锉刀,把我们打磨成如今的样子。身体不会永远年轻,但心态可以调整。我暗自庆幸,尽管到了“过午”的年龄,青春已逝,岁月侵蚀了容颜,但仍然能够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与活跃的思想,保持着一种“不知死”的人生状态,不失为一件幸事。

时光如过隙白驹,一个转眸,便早已不是那年旧梦。一位知己曾提示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生,过客而已。”既然人生苦短,岁月不饶人,历经世事沧桑后,何不以这种年轻心境,淡然、恬适、阳光、坦荡、豁达地对待自己、面对人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时光荏苒,历久弥新。但愿人生如美酒,岁月越悠久,年轮越醇厚,年岁越清新……

作者简介:崔广勋,现供职于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金融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千余篇,数十篇作品获奖。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银行保险报》《农村金融时报》《时代文学》《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临沂日报》等报刊。

壹点号崔广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