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有哪些(如何利用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礼仪反思)(1)

前些日子,我初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书只有小小的一本,却镶着金色边框,处处透着古典的气息,其中的内容更是短寓而意深。翻开第一页,弟子规总纲中的24个大字瞬间映入了我的眼帘。"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字的下方,则是一小行注释。这看似拗口的一句话,瞬间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根据注释一句一句的理解品读起来。

在品读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国学的魅力无穷。名言经典不过短短几个字,却字字珠玑,所载为至理常道,其中更是蕴含着大智慧。尤其是“首孝悌”这句话,对照自己15年来的心智成长,感悟颇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在言谈举止各方面则要恭敬兄长,在各种利益方面要以长者为先。而根据我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则更为广泛。是教我们在孝顺父母的同时,还应感恩尊重我们身边每一个关心爱护我们的人。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要知道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路人,生活中的帮扶者,思想上的倾诉者;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日子还是要学生自己过,学生还是他自己成长。推而广之,与他人交往,一样道理,可以宣传阐明自己的观点想法,切忌把自己的喜恶爱好强加于人,让别人自愿接受自己。

那这社会就会和谐起来。可见,孔子主张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就我们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学问,便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合义理的。而当那些没能知道的人终于在迷惘中做出了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最后出了问题而后悔莫及时,我们不但为他惋惜,同时更为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难道这不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儿童国学,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禹音儿童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