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想开一种药,叫艾司什么来着?

——我查看了您之前的用药记录,是不是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

——对对对,我要的就是艾司西酞普兰,我听我的病友说,有了“艾司”两个字,是最新的药呢,效果好,贵点也不怕!

艾司西酞普兰,比西酞普兰多出了两个字“艾司”。这两种药,还算是同一种药吗?有什么具体的差别呢?

严格来说,这是两种药,但是这两种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里的“艾司”,其实就是大写的英文字母“S”。

这里头有啥说法呢?咱们的从药品的化学结构特点说起。

s型模型是什么(S型的不仅仅是身材)(1)

每一种西药,都是化学品

化学药,也就是俗称的西药,其主要成分,除了部分聚合物或生物来源的药物,都有确定的化学分子式。

举例来说,咱们输液,俗称“吊盐水”,这里的“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成分就是水和氯化钠。

有时也会用5%的葡萄糖溶液来作为溶媒,输注一些药物。这里的葡萄糖溶液,成分为水和葡萄糖。

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组成一个葡萄糖分子。

但是这24个原子是怎么“搭建”在一起的?是像摆在一张桌子上,形成一个平面?还是像是一个鸟巢,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

就葡萄糖而言,是立体的结构。

展开一下思维的翅膀想一想:24个分子组装在一起,是不是可以形成好多种可能的三维构型呢?

没错!除了葡萄糖,甜到齁人的果糖,分子式同样是C6H12O6

很显然,葡萄糖和果糖是两种糖,不是同一种物质。这种分子式相同,但是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称为“同分异构体”。

除了果糖,还有阿洛酮糖、山梨糖、塔格酮糖和肌醇等4种物质,分子式都是C6H12O6,他们与葡萄糖、果糖相互之间。相互都是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之间,结构不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不相同。

s型模型是什么(S型的不仅仅是身材)(2)

药品分子中那些被“镜像”了的碳原子

现在,把葡萄糖给单挑出来研究研究,这化学结构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呢?还能不能继续细分下去?

还真可以继续细分!

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中,有的碳原子,分别相连了4个不同的分子基团。

就想是人的手腕部,分别相连了手臂、大拇哥、小拇指、以及另外三个手指。这么四个部分,粗的粗细的细,各自不同。

人的手分为左手和右手。左手手套和右手的手套是不能互换着用的。

咦,好奇怪,原来左手和右手是不一样的两只手。就像是相互之间照了镜子,这辈子永远是相反的。

这样的两只“手”,在化学结构中也会存在。在对化学式进行系统命名的时候,就可以用R或S来表示。

有这种性质的碳原子(什么性质?重复一遍:分别相连了4个不同分子基团的碳原子),被称之为手性碳原子。

葡萄糖地位分子结构中,也有这样的“手性”,于是,葡萄糖也会分成“左手型”葡萄糖和“右手型”葡萄糖。

神奇的是,这样的“手性”,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四个!

左右左右、左左右右……哎呀,说不清,这得配上多少只手套啊!

好在天然产物的葡萄糖,只有一个固定的系列手套方向。用系统命名法,把它叫做(2R,3S,4R,5R)-2,3,4,5,6-五羟基己醛。或者,叫做α-D-葡萄糖。

这里头,有没有发现有个英文字母“S”,躲在了系统命名法里面呢?

回到最开始的那段对话,这个“S”,就是艾司西酞普兰的“艾司”。直接的音译。

s型模型是什么(S型的不仅仅是身材)(3)

多了“艾司”两个字,就不认识你是什么药了吗?

葡萄糖属于单糖,换句话说,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却有四个手性分子。

不要小看这点儿事。189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废了老鼻子劲儿,确定了葡萄糖的链状结构及其立体异构体。由于他在立体化学的巨大成就,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如果化学结构相同,单单只是由于手性分子的缘故,被分成了“S”型和“R”型,那么这一对分子,被称之为手性异构体。

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来说,除了旋光性,手性异构体之间的差别不大。有时可以是完全相同。

但是进入了人体之后,人体却不这么认为!

生物体在大多时候,会对手性异构体挑三拣四,有时会达到挑剔的程度!

例如西酞普兰这种药物,是一种抗抑郁药,机制是通过抑制5-羟色胺(5-HT)的再摄取而发挥作用,大家把这类药物叫做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很显然,这类药物对5-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越强,药理效果越明显。

这个西酞普兰的分子中,也有那么一个手性分子。前面说过了,咱们可以把西酞普兰在细分为S-西酞普兰和R-西酞普兰。

药学家最初研发这类药物的时候,发现试图将S-西酞普兰和R-西酞普兰分开来,是挺困难的一件事情。干脆,先不分开,把药物研发上市了再说。

于是,西酞普兰中,一半是S-西酞普兰,另一半是R-西酞普兰,混在了一起,既不是左手,也不是右手,我们称之为“消旋体”。

后来腾出空来了,琢磨琢磨这左手和右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结果吃了一惊:S-西酞普兰对5-HT的抑制作用,是R-西酞普兰的100多倍!

哎呀,原来在消旋体的西酞普兰中,一半的“家伙”其实是在滥竽充数,不起啥作用呢!

没有药理作用倒也能忍,说不定,这没有什么用的一半,和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系呢?不行,的把这一半不干活的R-西酞普兰给去掉,只留下S-西酞普兰。

于是,药学家继续绞尽脑汁,制作出纯粹的S-西酞普兰。临床试验顺利通过,上市,命名为:艾司西酞普兰。

s型模型是什么(S型的不仅仅是身材)(4)

多了“艾司”两个字,药效会有不一样吗?

首先不一样的,是服用剂量。由于去掉了一半“不出活”的R-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的服用剂量是西酞普兰的一半。

当然了,艾司西酞普兰的价格更高。

再说疗效和不良反应。这个时候,不同的学者做了不同的对照研究或系统分析,说法却不太一致。

有说艾司西酞普兰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的。

也有的说其实两个药之间的差距没有统计学差异。换句话说,虽然多花了钱,貌似效果好一些,实际上改善程度很有限。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看不出来艾司西酞普兰的优越性。

所以,经济条件允许,选用艾司西酞普兰没毛病;如果不那么讲究,选用西酞普兰也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一个药,也是以“艾司”打头,叫做艾司奥美拉唑。

它也是把奥美拉唑中那一半没有什么用的R-奥美拉唑给去掉了。

由于相关的研究做的更多、更为深入,这个艾司奥美拉唑,大家基本上达成了一致,认为比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更好。

但是!

艾司唑仑(Estazolam)、艾司洛尔(Esmolol),这两个药,虽然药名字里也有“艾司”两个字,却是和手性分子没有一毛钱关系。

完全是因为英文名中的“Es”,按照发音译过来的“艾司”。

看来同样是“艾司”,来历却是大不相同。药品的世界,好微妙啊!

此外,还有更多的药物,不是用“艾司”来区分左右,而是用了另外外一套方法。

具体什么方法?这里头又有什么说道?咱们下一篇继续讨论!

s型模型是什么(S型的不仅仅是身材)(5)


#青云计划#

参考文献:

[1] 寻广磊,李乐华,赵靖平,房茂胜,张宏耕,谢世平,师建国,杜波.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8(4):263-267.

[2] 沈一峰,李华芳,李静,许秀峰,高成阁,于浩,顾牛范.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12):901-906.

[3] 陈海莹,李华芳,况伟宏,赵靖平,谢世平,陶明,谭庆荣,顾牛范.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5):300-303,315.

[4] 曹志会,曹鸿雁,秦玲,徐国良.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6):1228-1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