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1)

掌上春城讯近日,COP15非政府组织(NGO)平行论坛上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 案例”中,云南大理州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个案例入选。其中,“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位居“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首。该项目有何特别之处?在“蚂蚁森林”种下的树怎么样了?记者进行探访。

栽种本地树种修复猴群栖息环境

从大理驱车3小时抵达云龙县,随即转入植被茂密、雾气重重的山中,继续前行3小时、徒步1小时,就来到位于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2)

由于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影响,能看到这片区域的很多森林已经消失退化为草地。这些植被根系浅,极易在雨水的冲刷下,划出一道道深沟裸地。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3)

在这些退化的草地和裸地上,分布着很多用铁丝网和木桩围起来的小区域,每一个围起来的小区域里都有一颗几厘米至十多厘米高的小树苗。“这是为了防止放牧的牛羊啃食树苗。”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徐会明介绍,种植的都是当地的乡土树种,主要是华山松、云杉和冷杉。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4)

为了让树木更好地适应高山环境、茁壮成长,树木都是从小树苗开始种植。“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徐会明表示,但在树的成长过程中,会有种植单位、公益机构、第三方机构多道管护和验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保证存活率。

为何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需要种树?徐会明介绍,虽然这片森林被破坏的区域还有一些斑点状的树丛,但是胆小且谨慎的滇金丝猴不敢从空地经过,猴群不得不“分居”在一座大山的南北两侧,相隔40公里。在这里,一共有170余只滇金丝猴因为破碎的生态区而被分隔。

据了解,滇金丝猴是我国独有的灵长类动物,与大熊猫同是“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藏东南一带的高寒原始森林。其中,大理云龙县的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的最南端。因为森林遭到破坏,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猴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近亲繁殖带来种群退化甚至灭绝的风险。

为了给这个最南端的濒危物种创造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保护区发起了一个计划——通过栽种本地树种等人工辅助方式,恢复两个片区间适合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环境,建立两个种群互相交流的生态廊道。

2019年7月15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多家公益组织、科研和民间机构建立“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2019年8月,“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全国各地的网友可以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在云龙种植适宜当地的树种,由蚂蚁集团捐资,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负责在当地组织实施种植养护,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供科学支撑,修复滇金丝猴种群间的生态廊道。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5)

徐会明介绍,这也是“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后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生态廊道的修复正在为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相邻的2个猴群,约170只滇金丝猴搭建基因交流通道。

截至目前,蚂蚁集团已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捐赠2000多万元,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科学指导下,在大理云龙、迪庆维西、怒江兰坪种植华山松、云杉及冷杉104万株,总面积近10000亩,助力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及社区发展工作。通过蚂蚁森林,全国已有1230万人次申请在云南种下真树,参与生态廊道的修复,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效互动。

“为猴种树”让造林员喜结良缘

在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天池村,杨瑞桃坐上赵定宝的摩托车,身后的背篓码得高高的,装着华山松、云杉的树苗,还有镰刀、锄头等工具,奔驰在山路上。

他俩既是夫妻,也是造林员,在为滇金丝猴修复约2000亩的廊道、为两个相邻的猴群搭建“一座鹊桥”的同时,也牵起了他们之间的缘分。在“为猴子种树”时,相识、相恋,喜结连理。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6)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475公顷,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3.5%,是云南松种资源基因库。目前,除了滇金丝猴,在这里,还生活着白尾海雕、云豹、金雕、小熊猫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

赵定宝的家虽然就住在这座大山的北面,自小就听家里老人提起滇金丝猴,但他从未和滇金丝猴“打过照面”。杨瑞桃则住在山的南边,丈夫因白血病去世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也从未见过滇金丝猴。

2019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绿色公益平台后。受保护区的安排,赵定宝成为了保护区的造林员。杨瑞桃因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安排到了栽种组。

在大山南北的两个人,同在滇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地里种植华山松和云杉。一天的忙碌结束,大家围坐在火塘前聊天,他俩也在工友的撮合下相识了。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7)

因为山路崎岖,从营地到种植地的这段距离,只能靠人背马驮的方式搬运树苗和工具,有时甚至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特别是雨季,危险是常有的。”赵定宝说,骑摩托的时候,路面湿滑,下面的土层会松动,还要警惕头顶随时会掉落的干树枝。除了路途上的危险,工作中也有危险。种下小树苗后,还需要用树桩围住树苗、防止动物啃食,有一次,赵定宝就因为疏忽围桩时不慎砍到手,还好只是划破皮,但想起来他仍心有余悸。

因辛苦和危险,在一起种树的这段时间里,赵定保特别地照顾杨瑞桃,上山帮她背树,下山帮她背锄头,不需要多么浪漫的故事章节,那些平淡却又确幸的情愫,早已经在种树的雨季里暗自生长。

2020年3月22日,赵定保和杨瑞桃登记结婚。从此,经常能见到杨瑞桃背着背篓,坐在赵定保摩托车后座上,一起循着山路去为猴子种树的画面。

“如果不是为滇金丝猴修复廊道,我们两人或许这辈子都不会认识。”对于赵定宝来说,自小就知道森林里有滇金丝猴,但从未想过自己会参与到保护中来,更没想过因为参与廊道修复,收获了一段美好的感情。

在保护区里巡逻的时候,赵定宝看见落叶堆积成了松软的土地,树上长出了绿油油的苔藓,金丝猴爱吃的松萝遍布。他想,等到有一天,廊道里所有种下去的树长起来了,这片栖息地不仅可以成为滇金丝猴自在的家园,还可以为其他珍稀动植物提供庇护,给滇金丝猴带来一群小伙伴。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8)

从2019年种树至今,赵定宝和杨瑞桃仍没见过滇金丝猴,但随着树木一天天茁壮生长,他们心里有了最美好的愿望。“滇金丝猴什么时候会来呀?”杨瑞桃常问赵定宝,而他每次都坚定地说,“放心吧,只要用心种树,它们一定会来。”

“90后”林业技术员回乡为猴修“廊桥”

“进行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就能把它们破碎的生存廊道修复起来,有利于滇金丝猴的生存和种群优化”。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草甸上种树,对“90后”的方翔来说已经驾轻就熟。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方翔负责的蚂蚁森林“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今年在云龙完成了2163亩种植。

从学生时代开始,方翔就对自然美景非常向往,立志走遍滇西的山山水水,这份热爱也延续到了专业和工作的选择上。2014年,方翔从广西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林业系统成为了一名技术员。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9)

方翔一直希望能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在林业系统工作4年后,方翔做了一个外人看来不太理解的决定:辞去编制工作回到家乡云南。

2019年,方翔加入了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负责大理云龙的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修复项目,从规划实施、作业设计,到联合保护区进行造林质量监管,开始了与高山密林为伴的生活。偶遇毒蛇,直面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与突如其来的闪电雷鸣共处,都是经常遇到的事。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10)

“每次在云龙的深山里一待就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回家时间也就两三天,住在山上的次数记不清了”。为给滇金丝猴修“桥”,让方翔感到了身上的使命,几乎全身心扎到了项目当中。

要种树,得先找人。方翔和同事,在云龙林草部门和保护区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的动员工作,通过宣传、座谈会的形式招纳了保护区内的护林员和少数民族村寨的居民。

在种树之前,保护区内的居民只能靠养殖牛羊,种植庄稼或是售卖云南野生菌为生,并且大部分人不会普通话,方翔只能硬着头皮,用云南当地的“马普”来交流。作为技术指导,方翔从挖树坑、放苗角度、埋土厚度、管护等环节,为种树人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保证每棵树苗都能健康长大。现在,造林员一天有150元的工资,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云龙种植地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在山上种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雨季到来前,造林员们要开始种树前大量的准备工作。挖树坑、准备树苗、购买管护设备、用来保护树苗的铁丝网和木桩,搭建营地。到了8月份种植季,方翔和种树人们每天清晨6点多从营地出发,因为山路崎岖,大家只能靠人背马驮的方式,将树苗和工具搬运到种植地,上山过程有时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

世界上最大银杏谷(你积攒的绿色能量)(11)

暴雨说来就来,而方翔经常要与时间赛跑,在暴雨前赶到各个区块的种植地,提醒大家赶紧撤回到营地里,在雷暴里奔走,在淤泥里摸爬打滚也是常有的事。“没办法,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大家的安危重要。”回忆起工作中的惊险画面,方翔仍然心有余悸。

种树工作辛苦,但居民们性格热情乐观,在结束了一天的种植任务后,有些能歌善舞的伙伴,会给大家唱歌,缓解疲劳。围坐在篝火前,大家也会谈论起猴子。“大多数人只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山上有猴子,却很少有人亲眼见过,但听说树长高了猴子会过来,即使再辛苦也觉得值得。”方翔说。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晓莉

责编:农天琴

编审:周健军

终审:钱红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