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龎壮城《马衡文存》(下称《文存》)一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方遥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学而有何乐论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学而有何乐论语(既平且衡勉力致中)

学而有何乐论语

作者:龎壮城

《马衡文存》(下称《文存》)一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方遥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马衡专长金石文字之学,但以清代乾嘉的考据方法为手段,融传统的金石学与新兴的考古、器物学于一炉,取材之大,除历代钟鼎彝器外,更纳入甲骨、简牍、玉等新见材料,并不囿于狭义的物质名称。《文存》所收马衡论文,分为“金石学”“考古学”“篆刻书法”“金石题跋”“书序”“杂文”六类,很能反映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一书中赋予金石学的新定义。马衡虽然著作等身,然年代久远,佚失的论文亦不在少数。《文存》全面搜罗马衡已刊、未刊之文稿,披沙拣金,除展示马衡的研究领域、学术专长以及社会贡献,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之外,对于保存马衡文稿的功用亦不言可知。

在马衡的诸多著作中,以《中国金石学概要》《汉石经集存》以及《石鼓为秦刻石考》最为重要。前两者为专书。《中国金石学概要》为马衡于北京大学任教讲授金石学课程时所用讲义,初印于1924年,乃马衡系统讨论金石学之代表著作,然生前未正式出版。《文存》编者经多方搜讨,寻得讲义初印本,据之为底本,并以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凡将斋金石丛稿》所收版本参校订补,故能较好地还原此书之原貌。《中国金石学概要》首先重新界定了宋代以来兴起的金石学概念以及研究范畴,考虑到随着考古学的进步与考古工作的日渐发展,地下文物不断出现,旧有的金石概念(如传世铜器、石刻、玺印)已无法归纳此类新出材料。扩大金石学之内涵,有利于学术研究之进行,于是马衡在传统范畴之外,又增加了甲骨、简牍、封泥、陶器、玉石等数项,并对新旧金石学的研究材料予以分门别类,如将历代铜器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六类。

由马衡历代石刻的分类,亦可见其学术眼光之独到。历来治石刻者甚少论及“刻石与碑”“造像与画像”之差异,马衡则予以分判,并认为经典、记事与建筑之刻石亦当有所区隔。若说马衡对历代铜器的分类是“以简驭繁”,则其于历代石刻则是“巨细靡遗”,此或与其浸淫于汉魏石经之时间较久,用力较深有关。扩大石刻的类别,纳入建筑、塑像等材料,则有助于相关历史、社会文化史之研究。《文存》所收的“考古学”相关文章,如《本校筹备考古学系之计划》与《考古与迷信》便提到透过考古文物的调查与搜集,研究中国史的使命。马衡于金、石二章节之外,增加“金石以外诸品”一章,纳入甲骨卜辞、西北木竹、玉器以及陶器等。囿于时代及材料之限制,马衡对这些材料的类型、性质与学术价值未能展开长篇的论述,但将之纳入金石学范畴,实是孤明先发。

拜家学渊源之故,马衡早年受金石气韵之熏陶,就任北大后又与王国维等有密切的学术往来,恰逢汉魏石经出土,便以之为研究对象,浸淫衍溢。东汉熹平石经为一千八百年以前最古老的官定经本,后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散乱各地,失其原貌。马衡自1923年起(见罗振玉《石交录》所载),历经二三十年苦心搜集宋代以降的残石、摹本,配合历代经本相互校刊,加以缀合,考释文字,终成《汉石经集存》一书。1955年,马衡逝世后,《汉石经集存》的部分内容(概述及七经之说明)首先刊布于《考古学报》第10期(《文存》所收《汉石经概述》即本于此),全书后由陈梦家主持,陈公柔、饶惠元等编辑校对,于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是书略改内文编号,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重印出版。

不同于上述二书,《石鼓为秦刻石考》属单篇论文,1923年刊布于《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1号。文章篇幅虽短,却对文字学研究上悬宕已久的问题——“石鼓文的年代归属”提出看法。截至今日,对于石鼓文之文字类别,虽已公认为秦系文字,但相关年代归属则仍无定论,尚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三类,莫衷一是。马衡以石鼓文中有“天子永宁”等祝贺周天子之辞,配合《秦公敦》上的相近字形与词语,认为石鼓文应作于春秋中期,属于穆公年间。彼时秦国始霸西戎,势力较大,故天子致贺,且穆公以雍城为都,宗庙祭祀之所在,石鼓文即出于此。马衡所论虽未必符合现今文字学界之主流看法,然马衡在文末提出“刻碑未兴以前,只有刻石”,如泰山无字石、琅邪台刻石等,石鼓之形制皆与其同,只是顶圆底平,上小下大,故似鼓形,是知“石鼓”当正名为“秦刻石”,诚为的论。后续出版的论述虽仍多称之为“石鼓”,但皆认识到这些材料实为“秦刻石”。

《中国金石学概要》及《石鼓为秦刻石考》俱为《文存》收入,惟《汉石经集存》仅选取原序、《汉石经概述》及汉石经《易》《诗》部分论文,此或由篇幅所致,略为可惜。不过《文存》非全集,旨在从各层面反映马衡之思想与学术脉络,虽有遗珠之憾,却可金针度人。

学术成果往往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偶有讹误,亦为人之常情。东汉熹平石经《易》残片的先后出土,马衡因之修正京氏《易》本之结论,改为梁丘《易》本,不仅展示了利用出土材料研究时务必小心谨慎外,也显见其“既平且衡,勉力致中”的持学精神。《马衡文存》一书除收录许多马衡早期撰写之论文外,更附录《马衡先生生平学术》以及《马衡先生年谱简编》,俾使吾辈可以由其活动轨迹、交友状况,或是写作的时序等多重角度,窥见一代学术大家的研究取径与治学态度。(龎壮城)

来源: 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