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舆情建议(网舆参考推出9月教育舆情报告)(1)

教育是网络舆论场舆情表达最为丰富的领域之一,国家重视,学校重视,家长重视,社会各界也重视。这种高度重视的现实,也是造成教育舆情多发频发的重要背景。与此相应,如何有效疏导教育舆情、管控和防范潜在舆情风险,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9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成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称,“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这种“最关心最支持”,通过网络舆论场教育话题的热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得到。特别是每年的九月,围绕大中小学开学、教师节等,网上关于教育话题的讨论尤其丰富多彩。

1.包括身心健康、成长环境等因素在内的未成年人权益长期是舆论最敏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

从9月以来的情况看,涉及中小学幼儿园的热门话题在教育舆情中占据了绝对多数。这一学龄段的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未成年。从舆论关注点来看,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幼儿园一教工剪破多名儿童上颚、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教育方式(云南山村小学开学礼送20只小猪)、生活环境(网曝河南一学校80人住一间宿舍)、家庭教育配合(郑州一小学校长门口制止家长给孩子背书包)等多个方面。围绕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主题,网络舆论对学校、教师、家长、政府(比如双减政策)等各方如何配合、分别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并如何达到最优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2.高校霸凌话题关注度有升高趋势,涉演艺圈涉女性等高注意力话题,尤其容易成为舆论爆点。

提起校园霸凌(欺凌),一般仅被认为适用于未成年人群,较少涉及成年人的大学生。比如,我国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曾明确“学生欺凌”的含义;相对于“学生欺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校园欺凌”的概念,但也限定在“学龄儿童”中。但毫无疑问,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欺凌现象,近期相关事件表明,霸凌这一概念有明显向大学生群体(校园)延展的迹象。

9月22日,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发生命案,被害人被对方在宿舍用裁纸刀刺伤,后因失血过多死亡。事发后,舆论将矛头指向校园霸凌现象。不久前,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高彦自杀,也被指“疑遭老师霸凌”。大学生虽年龄上已属成年人,但尚未进入社会,这一过渡期很可能也是迷茫期,并且会表现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在相对深入社会更多的演艺圈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冲突可能表现得更加明显,北电导演专业学生赵韦弦被曝骚扰,实质也是利用灰色社会规则进行霸凌行为。此外,舆论关注度较高的涉及博导的绯闻事件,也适用于“校园欺凌”。除了监管部门、高校等教育机构需要有效应对灰色社会规则外,加强大学生(哪怕是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3.新冠疫情背景下,教学秩序与社会秩序交织冲突的矛盾格外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等引发深度反思。

当前,防疫情、稳增长、稳就业压力比较大,教育领域的类似问题,尤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看,疫情直接导致的停课停学、延期开学、全校师生转移隔离等,很容易成为当地甚至全网热议的话题。明确“海南构建常态化中小学线上教学模式”的通知发布(9月7日)时,三亚疫情几乎已经接近尾声(三亚15日解封),仍被置于舆论中心审视,折射的是网民(不限于三亚、海南)对疫情影响日常生活的焦虑感。

与此同时,就业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大学生群体更是这一难题的关键主体。教育部将推动高校扩招博士后、大学生内卷式考研考公、大学从应届生中招募学校保安、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等,都会被舆论与当前就业形势关联解读。大学生甚至博士生送外卖、女研究生休学待产等话题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除了就业问题,舆论还对高学历人才的过剩现状、培养模式及出路,甚至整个社会内卷化有所反思。

4.短视频等传播媒介,对部分教育热敏话题具有强烈的感情动员作用,其影响已经波及社会更多人群。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万千网民,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主流媒介之一。涉及校园暴力的视频一经上网,就非常具有穿透力,除了舆论环境、传播伦理等需要反思外,事发之时拍摄者的心态、动机等,显然也应该成为关注的对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涉及的就业、婚恋等问题,也很容易触及当下网民面对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如就业难、婚育、男女平权等),短视频的传播,往往会引发更多的“过来人”关注。“过来人”以自身更为丰富的阅历代入,从而赋予了短视频的新的意义。南京农业大学表白墙事件、社科院女研究生休学待产等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网舆参考》系列之一《9月教育舆情报告》已完稿,索取报告全文,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舆是说”获得完整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