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人口严重流失的县城(这些县城该咋办)(1)

最近,网上有一则比较火的消息:哈尔滨人口跌破千万。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88.5 万人。与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减少12.49 万人。

哈尔滨人口减少,主要减在哪里?答案是县域将时间轴拉长,哈尔滨常住人口这些年总体在减少,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000.99 万人,较2010 年“六人普”减少62.61 万人。其中,9 个市辖区人口处于增加状态,县域人口则减少显著。2020 年全市9 个县(县级市)人口为303.37 万人,比“六人普”减少89.77 万人。

由此牵出一个话题:近年来中国县城发展分化明显,有的县平均每年县城人口增加3 万人以上,有的县10 年间县城人口连年减少。在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人口流失县城”的提法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及这一概念。《意见》强调,“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那么,哪类县城出现人口流失?如何转型发展?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对海叔分析,在城镇化早期,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聚,从县城到大城市人口整体都在增长,但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有些县城人口开始向省会城市、其他大城市或是周边一些县城流动,人口流失县城数量开始增加。其中,东北地区一些县城人口收缩的情况比较明显。

将地域范围扩大看,人口流失县城不仅在东北地区存在。专家分析,在1866个县及县级市中,人口流失县城目前占比总体并不高,但其分布比较广泛。除了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一些欠发达的县城人口也有类似情况,即便是东部地区也有县城人口流失,此外还有一些边境县城也存在人口流失的情况。

县城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各有不同。

在东部地区,城市群、都市圈的核心区与外围区域发展程度有差别,那些发展较好的城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人口等要素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周边一些县城人口由相对欠发达的外围区流向核心区,使外围地区县城人口下降,而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较快,在此过程中交通的更加便利会让这种流动进一步加快,这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外部引力之外,内部因素加剧了一些县城人口流失的程度。资源枯竭是其中之一。专家分析,那些过去靠消耗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相关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不得不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压力,人口承载能力随之下降。

在国家已界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衰退型城市中,县和县级市的数量占比都不低。如此前明确的全国262 个资源型城市中,资源趋于枯竭的衰退型城市67 个,县和县级市所占比重超40%。从地域分布看,这些县(县级市) 超九成位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除了资源枯竭类县城,传统工业基地、农业主产区以及生态功能区的有些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人口流失。高国力认为,这背后主要是县城产业发展没跟上、人口承载能力不足,例如老工业基地在产业转型调整时期,旧产业有些被淘汰,相对应的是工作岗位减少,同时新产业尚未成型、不具备优势,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县城管网老化、小区老旧以及文化教育等市政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不够,人口流失很难避免。

人口流失,县城该如何应对?

专家认为,人口流失对县城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并不意味着这决定了县城未来发展。从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些城市包括县城,出现人口流失是一个正常现象,对此应客观、理性看待。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一些县城人口过快减少,同时不能盲目扩张建设。

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如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专家分析,顺应人口流动变化趋势仍是基本原则。在现有的人口流失县城中,有些可能还会继续面临人口流失情况,这类县城重点是要控制人口流失规模和节奏,首先得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其次是尽量挖掘潜力,打造一两个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政策支持,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另一类县城,如大城市周边的部分县城,当前虽然出现了人口流失情况,但其自身发展总体并不是特别差,而且有明显的提升空间、潜力,接下来如能采取适当措施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为其分流,未来人口是有可能增加的。

对于县城人口流失,有位专家说得挺好:以人口减少等特征为主的城市收缩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待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一些地方在相关政策措施上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