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怎样运用意象 物象类作文总指导(1)

物象类作文总指导——从风物到象征

本文所指的物象,对应于文学评论界所指的意象,意象须符合两个条件:

一方面是描述性,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只要能唤起感觉联想。至于是否关联感性或者理性思考倒在其次。帘外雨潺潺和凄苦的心境并无必然联系。

其二指代性,意象引起感性或理性思考,至于是否借助意象的描述作用,也在其次。因为还有反衬的存在。关联这两种作用,在语句上可以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段落和全篇可以用暗示、象征等手法。没有运用任何比喻、象征的物,往往是风物说明、对物理、物性的赏玩品味或者景物描写,我们统称之为风物,为第一层。附加了情感的,我们称之为狭义化的意象。而本体和喻体相互比较,那就是拟物。以物象具象化心理空间,称为映射物。而完全架空的物象,称为象征。(风物,意象,拟物和映射物都是描绘性的,而象征则必须借助叙述性。风物、意象、拟物引起的往往是感性思考,而映射物和象征物往往是理性思考)

而作为讨论物象抽空程度的本文顺序内,意象仅仅指的是倾注作者感情的物象(下文),或作为感情线索存在。例如《记一辆纺车》,《枣核》等。

第一层 风物——情味

以《葡萄月令》为例,风物类散文在内容上表现为极客观地写实。从表面上看,风物类文章是地道的说明文,这一篇就是介绍一年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其实,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知识”,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情调。全文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的生长和收获过程,但有些月份详细,有些月份简略,有的甚至并不涉及葡萄生长周期的事情。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加上每个月份间醒目的空行,仍然属于“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在平实自然的外表下蕴涵着深厚的情韵,是一篇高妙的写意之作。

这种写意,如雨点播撒在大地,处处点染,但是大地是很快会干的。如果不回到具体的情景当中去就没有效果。因此,风物类文章重要的是“在场性”和个人的经验性,而且风物类写作离不开科学和风俗知识,而且,由于其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某种状态性的况味和情趣,价值指向性差,价值判断不明确,教学样本有周作人的物趣类散文和汪曾祺这一类况味性散文如《侯银匠》、《钓鱼老王》。这一类散文和心态(例如失落感和变迁之感)相联还可以找到和考场作文立意相通的入口,用来结构全篇,往往叙述者的有味变成了读者的无味。但是情味还可以抽象化:

我的信念是,我们应该有肯定世间一切臭的污秽事物的气魄,因为再腐败的土地也会开出最美丽的莲花。如果莲花不出于污泥,而长在遍地天香的土地上,她的美丽也不会那么珍贵。(林清玄《深香默默》)这类情味抽象化后和形而上世界相联系,跳过二、三、四三个层次,立意甚高。

第二层 意象物——感情

在物象类作文中,我们所称的狭义化的意象类之所要从最广义的意象(也就是本文探讨的物象)中剥离,原因在于,有些意象和风物所要体现的情味不同,附着有感情色彩甚至是固定感情色彩,同时也和拟物类意象不同,不是意志品格的象征。寒蝉凄切,并不是拟物类意象,而是凄婉的化身,杜鹃是哀怨的化身,这一类意象我们把它插入风物类和比拟类之间,称为某种感情意象,也和拟人意象不同。最典型的的意象是月亮,月亮作为思念的感情载体与月亮本身的特点并没有关系。还有一类意象,如青青子衿可以象征知识和才能,这其实是一种借代修辞(由衣饰到人再到知识),既不是风物也不是拟物,更不是映射物和象征物(狭义),而是某种转喻(相邻关系)造成的联想型意象。因此这里所称意象物也不是指这一类意象。这类教学样本是最多的。

而下一层的拟物当中的物和人的特点能够直接建立联系。

第三层 比拟物——人格

和意象类相比,拟物类开始了抽象化的过程,以白杨礼赞为例,在拟物当中已经暗含了拟人,只不过没有展开和显得不够自然。下文不同,拟人和拟物已经逐渐融合: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拟人)

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这一本书的历程,时刻提醒着你,那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将叶子人化),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在那些树叶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拟物)的叶子。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些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回到具象的叶子)

我想,如果祖母是叶子,那么风一定是祖父。(再次拟物)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做一次旅行。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拟人)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它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拟物极致化,完全拟人)”

在拉近两者距离的过程中,同时经历着两个过程一个是把人的某种意志具象化为物(往往都是动植物),另一面是把物抽象化为某种意志,注入了人的灵魂。但是拟物的抽象化还停留在精神、意志、性格或者品格上,而这几样是很容易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的。也容易和物的某种具体特性相联系,因而和后面两类抽象化相比,还显得足够具象化。(拟物类教学样本可参考南宋中后期的咏物词,尤以史达祖为代表。)但是再进一层却不同:

第四层 映射物(实映虚)——心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在比拟类物象作文中,可以拟为品质、意志和性格的物绝多是生命物,而如果不是生命物,和人的相似点极少,运用拟物就很不自然,有些无生命自然物也可以拟为精神品质,例如风和石,但容易走向拟人化乃至寓言化然后过渡到象征。

而凡是能够对心理空间具象化的物象,基本上都是与建筑物和器具容器等相关。例如门、窗。因为是人造的设计物,必然带有文化心理空间的投射。当然也可以把心理空间拟为生命物和自然物,但是很难操作,例如固然可以把心理空间转拟为水,但是水一般只能用来拟人的性格。而一旦想要拟水为心理状态,就只有止水等。而拟水为心理空间例如一池心水,把水本身加以限定和空间化,抽象化才行得通。而一池心水也必须在和外界交通流动的情况下才能拟为心理空间。或者把水变成海,海就具有容纳功能,在一个交换空间里,自己在认识上可以改变,心境也可以受到环境影响。再比如,有学生以山岳为题比拟周总理的伟岸人格,但是这与心理空间是无关的,而只有由下至上的山路才能比拟成心理跋涉的空间。典型例文如初中课文《台阶》。

如果不借助具象化的建筑物和器具,是无法传达心理空间的。但是,在描述一个人的品质和意志中,可以不借助比喻。完全可以只用形容词。在第四阶段这里虚还必须依赖实而表达。(映射物主要用在心境和梦境中。)但是狭义的象征却不同:

第五层 象征物——思维

雾(文章略)

茅盾的《雾》并不是一篇虚构作品,但是有几个特征使得雾一文依然具有架空性,因此也属于纯粹象征类文章:雾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不明确,作者说“来此”,并没有指出具体地点,雾还是一个总体现象:那“照例”的晨雾,夸张:把什么都遮没了。抹煞一切。把太阳光拟人:随后它也躲开,作者的感情也是无来由地分明: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显然作者是另有所指,不单指雾中的“闷”,而是用雾来象征“苦闷”,但是也不可坐实为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心境,而是开放和立体的。需要区分的是这种象征和把心理空间外化为物非常相似。因为雾是借助自然物来象征,因而具有表面上拟物和映射物的欺骗性,(陆游的咏梅也不是拟物而是象征。)又由于象征对应于的再造性思维,使用范围广,故而可以借助拟物和映射手法来象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拟物和映射中运用“象征”一词的原因。

茅盾的是雾借助单一自然物象征,而随着架空程度和物象配置的复杂化,象征类的寓意就变得抽象化和多元化起来。比如《丹柯》、《蝇王》、《树上的男爵》等 。但是复杂的物象配置已经超出我们的讨论范围。

综上所诉,物象类作文以虚化程度为标准,第一阶段是客观(没有完全客观化的叙述,都是相对而言)的风物类,象和意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这种物是由人的直观去感觉的。体现的是某种情味,偏在味。

第二阶段是经过感情化的意象物,象和意是水和盐的关系。这种物和人之间建立了依赖性的感情联系。中心在情。

第三阶段是经过意志化、品格化的比拟物,象和意是两对对开的路线完全相同的列车之间的关系。具象化等同于抽象化。这种物和人之间建立了总体性对应关系,而人的统一性在于人格的统一性。

第四阶段是心理空间化的映射物,象和意是光和影的关系。影是光的投射,但是和光却不是一回事。这种物和人的关系是经过人的心理映射虚化后的物象,更加主观化。

第五阶段是完全架空的象征物,“意”,也就是作者的构思反过来构造了物象以及物象之间的关系。象和意完全合二为一。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精神病患者就是思想启蒙者。这样就完全完成了由“物”到“象”的进化过程。第三阶段到第五阶段都是比喻,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开始虚化。相当于汉字发展中从象形到记号的发展。以物象构文,立意与手法一一对应或者说一体两面(象征中是一对整体,而不是一对多)。

就架空来说,许多拟物都是架空的,中国诗歌意象的发展也经历了由风物到意象的发展过程,而许多意象又进化成人格的拟物。不同情况下物象的具体作用也不同: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jiāo)坠。(实物,风物)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sì)。(人化,拟物)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拟人)梦随风万里(映射物,梦境必须借助实相风,映射心理距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意象物,恨。)飞尽,恨西园、落红(意象物,落红并非“落红不是无情物”里那样是象征物)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非现实,象征物)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非现实,象征)

再以梅花为例: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里梅花是“风物”,体现了词人对美花的“情趣”。玉人一句虽是拟人修辞,但并非拟物。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上片转为拟物:梅心即是人心。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下片转为意象物,是作者感情的寄托载体。

梅花经常可以成为这三个层次的物象,它虽然很难拟为心理空间的象征物,但是并非绝对不可,例如“但愿曾经荒芜的心田,还能开出繁花一片。”不过心理空间里的花是抽象的,给人具体感觉的梅花是不适合的。梅花(动植物)可以进一步虚化为象征物,但往往寓言化。

作文中怎样运用意象 物象类作文总指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