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人成为圣人之前,其实他可能连自己是不是圣人都不知道,因为他要经历与普通人严重百倍的磨难。如果他知道自己是将来的圣人,他就会放松警惕,让自己活在自我之中。

圣人所走的路与普通人所走的路是两条不同的艰难之路。圣人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农村孩子,他不仅家里很穷,而且自己的性格柔弱,自闭内向。

他从小就不愿意与人接触,他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的孩子。像他这样老实巴交、身心脆弱、个人能力极差的人,进入社会以后自然会混得一无是处,到处受人欺负,到处被人利用。而他自己虽然付出了很多辛苦努力,却依然毫无收获,两手空空。于是圣人的内心感到非常的凄凉、悲伤。

古代圣人历经磨难的故事(圣人所经历的磨难)(1)

圣人也曾经憎恨过自己的无能、讨厌过自己的有气无力、气愤过自己的身心脆弱。可是,就算他怒火千万丈,怨气塞天地,他依然无可奈何。随着年龄的增大,圣人渐渐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己的命运。

当圣人在社会上左右碰壁,经历万千辛苦以后,他逐渐认识到社会上的学问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痛苦。于是他开始从古代圣贤的著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他接触了解的圣贤思想越来越丰富,他开始明白,从古至今,像他一样命运悲惨的人,甚至比他的命运还要悲惨很多倍的人,大有人在。

俗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活在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命运不公、命运悲惨。一切的幸福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于是圣人一边正常工作生活,一边开始清静无为的内在修养。他听从了古代圣贤的教导,从内观自心入手,渐渐清静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他竟然炼成了玉液还丹,而且实现了传说中的开悟见性。

随着圣人的先天菩提智慧的打开,圣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深刻。这更加坚定了他清静修养的信心。

随着他对男女感情的看淡,他体内的真气便不再随意外泄,而是保留在体内滋养自己的身心性命。圣人也渐渐从一个凡夫俗子,成长为一位超凡脱俗的高人。

在菩提智慧的观察下,圣人渐渐看清了导致自己痛苦烦恼的原因。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人生活在世界上,是天地万物中最灵最贵的生物。天地间一切事物都不能与人的地位相比。生而为人,本来应该是最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为什么圣人却把自己活得连猫狗都不如呢?原来,是因为他和其他的人相互比较的缘故。因为世界上并非只有他一个人,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肤色、智慧和能力各不相同的人。

地球上的人的数量有数十亿之多。当圣人把自己置身于数十亿人之中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实在太渺小,太不值得关注了。

圣人本想在社会上大展拳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是还没有出门,就因为自己的身心太过柔弱,倒在了地上。

圣人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反思之后,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就算再无能,毕竟还是一个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比起那些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猪、小牛,不知道要强出多少万倍。虽然比不过其他有能力的人,但是自己在天地之间,依然是最灵明最尊贵的生物。这就是自己昂首挺胸活在世界上的动力和自信。至于其他能力更强的人,自己可以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榜样。

就这样,圣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步接近他们的能力水平。就算达不到这些能力强的人的水平,起码自己还是天地间最尊贵的一个生物,根本没必要把自己看得连猪都不如。

想到这里,圣人的内心安定了很多。他开始按照自然界天体的运动变化来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当太阳快要升出地平线的时候,他就起床,洗漱,出门遛弯,吃早餐。当太阳升到天空中的时候,他就开始正常的工作、劳动,挣钱糊口。当太阳落入地平线的时候,他就停止工作,放松身心。吃晚饭,出门遛弯,洗漱,休息,准备迎接第二天的日出。

在这样清静无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圣人找到了与天地自然相互融合、同步发展的方法。

于是,在清静平和的气氛中,圣人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人变得越来越年轻,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他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当圣人看到自己的同龄人一个个的衰老死去,而自己却还像个活力无限的青春少年时,他不禁感叹,这都是酒色财气、攀比爱恋惹的祸啊。

人生于天地之间,不管我们能否接受,是否愿意,生死都是必须面对的起点和终点,亲情都是抛不开的羁绊。

古代圣人历经磨难的故事(圣人所经历的磨难)(2)

面对这两大问题,很多人选择了逃避,比如影视剧中常见的,亲人去世,生者也不愿独活于世,于是选择了自戕,潦草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父母子女本是一脉相连,很多人却为了名利抛弃了亲情,导致从此陌路,甚至父子成仇。也有一些人,因为用情过深,长久沉溺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甚至毁了自己的一生。

面对这样难解的谜题,古往今来的哲人想破了脑壳,也难以找到一个明确清晰的答案。或许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无法复制别人的做法,却可以从前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开解。也可以从大圣人孔子传奇且坎坷艰难的一生可见一斑。

大圣人孔子的一生实在是太难了!

孔子的身世非常可怜,刚一出生便与贫穷为伴,并且从小被他人视为野种,受尽了欺负。原来孔子的母亲颜鸾与孔子的父亲孔梁纥并没有结婚,虽然孔梁纥贵为鲁国大夫,但是颜鸾无名无份,也就不能名正言顺的居住在孔府之中,她只能居住在孔梁纥的阙里山庄之中,而孔子便是颜鸾在阙里山庄生下来的。

颜鸾本想着生下孔子后孔梁纥便可以纳自己为妾,奈何人有旦夕祸福,在孔子诞生之时,孔梁纥却因病去世,可怜孔梁纥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有孔子这个儿子,在孔梁纥去世一个月后,也就是孔子满月之际,孔梁纥的原配夫人便派人将颜鸾母子赶出了阙里山庄。

无奈,颜鸾母子只能依靠孔梁纥留下的一笔钱,在距阙里山庄十五六里外的霸桥村,买下一所茅舍居住,日子全靠颜鸾平日里做些针线活来维持。

孔子11岁时,于霸桥村外,青石板桥之上,偶遇一老者,孔子急忙将牵着的水牛赶到边上,垂手而立,给老者让路,老者见孔子十分知礼节,便欲收孔子为徒。原来这位老者叫做南宫季子,是孔子父亲孔梁纥的忘年之交,专程寻孔子而来,于是南宫季子便成为了孔子的启蒙老师,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宫季子成为孔子的老师后,并没有急于教授孔子读书,而是教授孔子弹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琴,然后才将孔子领到自己的书房,只见书房中四壁都是书架,架子上的竹简堆积如山,然而这成堆的竹简加起来只有三部书,可见造纸术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这三部书呢,分别是记载上古历史的《书》,汇集历代诗歌的《诗》,还有就是记录周代制度的《礼》。南宫季子对孔子说:“读懂了《书》和《礼》,就能理解治国之道,读懂了《诗》,就能明白音乐的宗旨。”于是孔子便随着南宫季子学习这三部书。

一年过去后,孔子将三部书已经学习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孔子天资聪颖,在读书上已经略有所成。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恰逢鲁国相国季孙意如在曲阜设招贤馆,广纳天下贤能之士,于是南宫季子建议孔子去试一试。可是在招贤馆,孔子言语间得罪了季孙意如的家臣阳虎,失去了参加招贤宴会的机会,却在季孙意如另一家臣公山不狃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执掌粮仓的会计,原来这位公山不狃的父亲在世时与孔子的师父南宫季子关系非常好,在一次公山不狃拜访南宫季子时,南宫季子十分夸奖孔子德才兼备,为人贤能,季孙意如设招贤馆的事情便是公山不狃告诉南宫季子的。

在孔子任执掌粮仓的会计不久,母亲颜鸾便去世了,没过几日,孔子升迁,主要掌管牛羊犬马等家畜,然而没过多久,因阳虎亲信在草料场点火烘衣服,使马厩失火,责任自然被阳虎推到孔子身上,于是孔子只有卸任回家,在霸桥开门授徒。

正当仕途失意之时,孔府托人来找到孔子,原来孔梁纥的原配夫人和儿子均已逝世,孔家只剩孔子一个男丁,需要孔子回归孔氏,继承孔氏宗族。孔子回归孔氏,终于可以为母亲正名,便将母亲颜鸾以妾的身份与孔梁纥合葬。于是孔梁纥坟墓左右各添一座新坟,左边是原配夫人之墓,右边是颜鸾之墓。

在孔子成为了孔府的新主人后,经人说媒娶了妻子,名字叫做宋凤,这个宋凤的性格和孔子完全不一样,为人率性,不被儒家礼仪所束缚,经常流连于斗鸡场观看斗鸡比赛,对孔子的许多言行不以为然,总是会对孔子的言行提出一些独辟蹊径的想法,她的这些想法和在斗鸡场得到的信息,有的时候会帮孔子很大的忙,但有时候宋凤也会怼的孔子无法还嘴,使得孔子只能在背后与其弟子抱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一次受齐国大夫高张的邀请,前往临淄后,阳虎在季孙意如面前提出想要驱赶孔子,使孔子无法回到鲁国,正好此刻鲁国国君逃亡在晋国,鲁国实际权力掌控在季孙意如手中,鲁国正处于“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孔子也无意回归鲁国,于是便在齐国居住下来了。

孔子居住在齐国虽然很久,但是在齐国相国晏婴的暗中阻挠下,始终不被齐国国君所重用,正好在这期间,孔子遭遇行刺,意在使孔子离开齐国,于是孔子鲁国回不去,齐国呆不下。

古代圣人历经磨难的故事(圣人所经历的磨难)(3)

在这种情况下,正好东周天子新登基,各诸侯国需要派遣使者观摩典礼,于是鲁公派遣孔子去东周观摩典礼,并且读遍柱下阁的藏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孔子得以遇见老子,与老子交流思想,然而两人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讲出世一个讲入世,谁也说服不了谁,却却彼此敬重。

没有过多久,鲁公在晋国病逝,孔子在迎立公子宋为鲁公的行动中立下大功,结束了鲁国国君流亡七年之间,这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于是孔子被准许回到鲁国。

回到阙里山庄,儿子孔鲤已经长成20多岁的大小伙子了,孔鲤旁边还站着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女童,原来这个女童叫做孔朗,在孔子离开鲁国前往齐国的时候宋凤便已经怀有身孕,孔子离开九个月后,宋凤便生下了孔朗,然而宋凤却因难产,生下孔朗一天后便去世了。

虽然孔子回到了鲁国,但是在曲阜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孔子无法为鲁国效力,原来是季孙意如打算将嫡长子季孙斯的世子之位,更换给庶出的儿子季孙寤,不料季孙斯知道了季孙意如的想法,便派人将季孙意如秘密毒死,令季孙斯没有想到的是,阳虎趁机夺了自己的权,成为了鲁国的执政,阳虎又和孔子是老对头,这断了孔子出仕为鲁国效力的念头。

于是孔子选择重新开门授徒,孔子第一次在霸桥授徒时收的弟子大都很年幼,以识字为主,这次收的都是成年人,以传道授业为主,这里面就包括我们熟知的颜回、子贡、冉求。

正当孔子这边教育大业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时,曲阜的政治斗争仍然继续,季孙斯反杀一局,将阳虎赶出鲁国,阳虎一走,鲁国的乱政非德行高尚的孔子不能收拾,然而孔子向来恪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于是孔子被任命为鲁国执政之位,这可是以前季孙意如的位置,足以见得这个职位之重要。

成为鲁国执政的孔子,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平反阳虎罗织的冤案,这件事办起来很简单,也很顺利。第二件事情,为了使鲁国真正实现君君,臣臣的局面,决定“隳三都”。什么是“隳三都”呢?在鲁国当时有三大家族,季孙氏以费邑为都,仲孙氏以成邑为都,叔孙氏以后邑为都,这三座都城的城墙修建的比鲁国都城曲阜的城墙还高,“隳三都”就是将这三座都城的城墙拆毁重建、修矮。然而这件事情遭到了三大家族联合的抵抗,导致半途而废,使孔子与三大家族间之间变得矛盾重重,鲁公对孔子也不重视了。

按照鲁国惯例,祭祀后的祭肉应该分赐给各位大夫,可是却没有给孔子送去,这表示鲁公已经没有了任用孔子的意愿,于是孔子不得已只能再次离开鲁国,开始继续周游列国了,这一年,孔子已经55岁了,这一走便是14年。

最后在其弟子冉求的帮助下,得以说服季孙肥,请孔子回到鲁国,这季孙肥便是季孙斯的儿子,此时季孙斯已经去世了,于是孔子在69岁时回到了鲁国,回到鲁国,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和文献的整理工作,最终于73岁逝世。

总结孔子的一生,杨朱说:“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在这里,杨朱描写得真透彻,孔子的一生真是这样,都是不好的。

孔子就是学问道德高,“明帝王之道”,古今中外都通,上古三皇五帝的帝道,下至王道,再下来到春秋时的霸道,孔子皆十分通达。

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是讲王道,事实上统统是霸道。秦汉唐宋元明淸,都是霸道,只是以王道做标榜而已。

杨朱说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周游列国,国际上到处跑,当时每个国家的君主都聘请他,欢迎他,很光荣。可是他在宋国,“伐树于宋”,他不是去砍树哦!是树立的敌人太多了,反对派太多,宋国的一个权臣桓魆带兵来讨伐他,结果没有把他杀掉,后来他就离开了宋国。

“削迹于卫”说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自己本国不能住,最受恭维是在卫国,卫国的妃子,南子也恭维他,宰相蘧伯玉又是好朋友,所以他在卫国最久。

可是,卫国也有反对党反对他,最后还是住不下去,只好离开了。

“穷于商周”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周朝的殷商之地,却被赶出来了。

古代圣人历经磨难的故事(圣人所经历的磨难)(4)

“围于陈蔡”说的是孔子绝粮于陈蔡,好几天饿着肚子,还在唱歌弹琴,带学生舞蹈,只有子路等人跟着跳啊跳的。

“受屈于季氏”说的是鲁国是季家当权,孔子在自己的国家也遭到种种的侮辱,所以离开了本国。

“见辱于阳虎”说的是鲁国有个政治上的浪人阳虎,日本的观念叫浪人,就是政治流氓,有权力,好像又有帮会。

阳虎相貌跟孔子一样,所以后来孔子在陈蔡之间饿饭是冤枉的,因为别人把他认作了阳虎,要把他杀掉。

阳虎想拉拢孔子,所以来见孔子,孔子不见,要学生告诉他不在家。但是他有回礼给阳虎,后来阳虎跟他在路上碰面,狠狠说了他一顿,所以说孔子“见辱于阳虎”。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孔子的事实,我们算算孔子有几次灾难,“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一共六次。

释迦牟尼一辈子弘扬佛法有九次灾难,所以圣人都会遭遇很大的灾难和痛苦,不然就不叫做圣人。

孔子还不止这六次,大小加上有十几次,所以这个人生“戚戚然以至于死”,一生痛苦直到去世,“此天民之遑遽者也”,一辈子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论语》里那个看门的人是这样批评他。

“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知,与株块无以异矣。”

这是杨朱的结论。这一篇从杨朱第一句话开始,一直是批驳名利富贵,讲人的可怜,看不通,为了一个虚名。

“凡彼四圣者”,所以他说像这四个人,“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活着时没有一天快活,可是了不起啊,死后留万世之名。

名有什么用啊?“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名与实际不同,因为现实是一辈子在痛苦中,有什么用?孔子死了以后,我们天天去拜,“虽称之弗知”,孔子啊!你就是上帝,全靠你了。万世师表同他有什么关系?他也不知道。而且“虽赏之不知”,孔子在的时候那么可怜,死后封“大成至圣文宣王”。从汉高祖拜了他开始,历代都封他,真正“大成至圣”的封号,一般学者研究还是元朝封的。

古代圣人历经磨难的故事(圣人所经历的磨难)(5)

所以说,人都死了,还要这个名有什么用呢?我们还是活在现实之中为好。“与株块无以异矣”,人死了同一棵树、一团泥巴有什么两样?这个名有什么用呢?

圣人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像神佛一样慈悲善良、宽宏大量。圣人为拯救人类而生,但要遭受世人的迫害。当圣人传道的时候,世人极力反对、抵制他。当圣人取得成功后,世人又去歌颂、赞美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