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极受欢迎的长篇小说,武松是小说中很重要的英雄人物长篇小说《水浒传》有各种版本,有《水浒传》,《水浒全传》,《水浒后传》,《荡寇志》……,还有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长篇评书《宋十回》、《武十回》、话剧《逼上梁山》……等等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有《水浒传》、《新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九纹龙史进》、《武松》……等等,它们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武松断臂与方腊关系的说法,与原著小说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差异极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武松最后因为什么被逼上梁山?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武松最后因为什么被逼上梁山(武松断臂原因与方腊关系的几种说法)

武松最后因为什么被逼上梁山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极受欢迎的长篇小说,武松是小说中很重要的英雄人物。长篇小说《水浒传》有各种版本,有《水浒传》,《水浒全传》,《水浒后传》,《荡寇志》……,还有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长篇评书《宋十回》、《武十回》、话剧《逼上梁山》……等等。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有《水浒传》、《新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九纹龙史进》、《武松》……等等,它们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武松断臂与方腊关系的说法,与原著小说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差异极大。

武松生于贫苦家庭,从小就父母双亡,全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他自小习武,武艺不错,敢作敢当,疾恶如仇,行侠仗义,恩怨分明。武松景阳冈上打虎成名,当了阳谷县的都头,扬名江湖,人人钦敬。一次,武松奉命去东京送虎骨,途中巧遇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武松于路途攀谈中知道这位周侗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师父,心中十分激动。周侗见武松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能徒手打死猛虎,非常喜欢武松,但见武松的拳法都是野路子,不是正统武学路数,就提议收武松为徒弟,正合武松心意,武松当即磕头拜周侗为师。因此,除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外,武松也成为周侗的徒弟。

武松经周侗传授武艺后,武功日益精进。为兄报仇怒杀西门庆、行侠仗义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过蜈蚣岭杀吴千,名动江湖……小说和电影、电视剧通过这一系列引人入胜、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成功塑造岀武松武功高强、疾恶如仇、行侠仗义、敢作敢当的英雄形象。后来,武松与鲁智深、杨志打下二龙山,成为另一支对抗朝庭的起义军;再后来“三山聚义”并入梁山义军。武松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中三十六天罡之一,在梁山泊步军头领中武力值数一数二。(正因如此,早期的《水浒传》电视连续剧写的是武松断臂仍然勇擒方腊,立下大功。)在原著小说中,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确实塑造得非常成功,金圣叹评武松曰:“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金圣叹对武松之评价可谓超乎众人。因此在后世传说中,武松一直被认为是《水浒传》中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敢作敢当、快意恩仇的英雄典型。

但是,关于武松的断臂原因以及与方腊的关系,各种版本的小说、评书、电影、电视剧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此种不同,影响了很多读者对武松这位英雄人物的评价。

关于武松断臂,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原著中,写的是武松在征讨方腊与郑彪拼斗时,被方腊手下的灵应天师包道乙暗算,用玄天混元剑砍掉武松的左臂的。小说原著第一百一十七回中这样写:“那武松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制出那口玄元混天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急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天剑。武松醒来,看见左臂已折,伶仃将断,一发自把戒刀割断了。”在所有各种版本的小说原著中,也未见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描写。

而较早的《水浒传》电视连续剧中,则是描写武松在征讨方腊过程中搜捕逃跑的方腊与方腊一番恶战后,武松在一破庙搜捕方腊时被暗藏的方腊用三股叉突然袭击将左臂钉在木柱上,是武松自己用刀砍掉被钉在木柱上的左臂,以顽强的毅力右臂独力战胜并擒获方腊立下大功。后来宋江率军回师,用囚车将方腊押解回东京。

在《水浒传》小说原著中,是谁擒获方腊的呢?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第九十回中,曾写到智真长老为鲁智深作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种偈语,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用的“预警”(暗示),是不可泄露的“天机”。在该书一百一十九回中,写的是鲁智深捉到方腊:

“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去朝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要去茅庵内寻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岀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

在后来拍摄的《新水浒传》电视连续剧中,却是武松没有断臂,也没有擒获方腊,而是在最后关头于三岔路口双手作揖与方腊告别,放跑了方腊。

而在近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却又描写了武松引见化名为方天定的方腊和如玉一起去见宋江,后来武松又受宋江指派独自一人去方腊营中下战书。去下战书的武松却背叛宋军,反而与敌酋方腊结拜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

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主题可以用十一个字高度概括:“官逼民反。投降决无好下场”。在小说《水浒传》原著中,贫苦人家出身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和鲁智深、李逵、武松,都是梁山起义军中坚决反对“招安”的一派,他们代表的是受压迫剥削的农民阶级。但是,长篇小说《水浒传》并没有写好农民起义,因为小说作者本身就不是农民(毛泽东评水浒语)。在后来改编的电影、戏剧、电视剧中,改编者为了政治立场和塑造农民起义军英雄人物形象的需要,就有意将一些小说原著中本不属于某人的事情也强加给某人身上,正所谓“各取所需,各为所用”了。

各位读者一定读过长篇小说《水浒传》,看过改编的各种版本《水浒传》电视剧,你们都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