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因过继白氏为子,改名白玉蟾。字如晦,号白叟、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膑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死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关于其生卒年代,一般认为系1194-1229(《宗教辞典》),则在世仅35年。但据其所著《指玄集》,自述"几近桑榆之年,老颊犹红……嫩须再黑……叹古人六十四岁将谓休,得先圣八十一章来受用",及有"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等语,则在世年岁不会少于64岁,且其自号海南翁、白叟,与所谓"桑榆"垂暮之年相应。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少年时任侠杀人,逃命到武夷一带,后与其师陈楠邂逅于庐山。从陈楠学内丹术十余年,为南宗炼养派第五代传人。

金蝉子的修为境界(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炼养思想)(1)

白玉蟾生平著述甚多,生前著有《指玄集》、《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死后,有留长元编集《海琼问道集》,彭耜编集《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等编集《海琼白真人谮录》等。彭耜及留长元均为白玉蟾门徒。其他门徒尚有赵汝渠、叶古熙等。

上述著作中,阐述内丹术最详者为《指玄集》,系为授留长元而作。书中有《鹤林问道篇》,阐述内丹术理法颇详,系传授彭鹤林(彭耜)时的讲授內容。"南宗五祖"的论述,以白玉蟾最为简明扼要。张伯端隐秘未宣的内丹术要则,至白玉蟾而全露底蕴。自宋迄明清,内丹术文献数量不断增多,理论与方祛也不断有所发展,但要则不出"五祖"的论述。

金蝉子的修为境界(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炼养思想)(2)

白玉蟾是一个典型的"三教合一"论者。他本是儒学之士改学道术,又广览佛经,研究禅学,人称"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其内丹术理论中,融合禅学与儒学处也不少。从他开始,牢固地确立了内丹理论中"三教合一"的发展路线,从元明到清代,没有人再打破过这一既定的发展趋势。

金蝉子的修为境界(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炼养思想)(3)

白玉蟾在内丹术系统中最有贡献的,是他在理论方面的阐述。对于金丹也即内丹的定义,他提出"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谓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指玄集鹤林问道篇》)说明在理论上他是偏重心理的,故在其《玄关显秘论》中有"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之语,他欣赏谭峭《化书》中"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的说法,而拈出其中的"忘"字为要诀。尽管如此,在谈到炼养的原则时,他又回到张伯端"先命后性"的命题上来,他说:"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平心而论,白玉蟾关于金丹的定义,反不如其师"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金丹也,金丹即道也"的说法更确切。但是,他的贡献在于对所谓"丹成"的阐述,他的叙述较前代任何有关论述都明白。对于炼成内丹后,到底身体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任何一个学习内丹术者都首先急盼知道的事。对此,几乎所有道教文献的论述都是玄虚的,唯独他能站在医学生理的立场上加以唯物的说明,他说:"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这里还指出,内丹术的锻炼目的在于固精、宝气、全神。当因锻炼而致精气神充盈、脏腑安和、健康无疾时,即是内丹炼成的指标这是很切实际的论述。

金蝉子的修为境界(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炼养思想)(4)

理解内丹术语的含义,是初学者普遍感到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多半来自外丹用语,或系曲折的隐喻,若无人指点明白,往往皓首茫然。白玉蟾在引导学者正确理解内丹术语方面是有较大贡献的,他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历来重见叠出、曲喻万端的重要内丹术语,作明白晓畅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学者妄猜瞎炼。比如药物、火候,是内丹术家的口头禅,但从无明白确切的解释。白玉蟾的释是清楚的他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火本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这里,药物、火候的含义,就是诱导精神而入于静定,通过意守丹田而凝神聚气。所以,他又说:"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真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他认为,一切内丹锻炼的效应都是从静定中产生的,他说:"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其诀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此余之所得也如此。"这是一些非常精辟的论述。历来内丹术家都认为"命假师传,性由自悟",张伯端就说过此话。浅显地说,其意为内丹术的具体步骤有赖于老师的指点,高度的入静境界,则待于自身的领悟,入静锻炼是贯彻内丹术始终而不可须臾或离的,是关键而困难的功夫。显然,白玉蟾也持此种观点,但他不强调自悟,似乎性功也未尝不可因师传而易悟的。

金蝉子的修为境界(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内丹炼养思想)(5)

内丹术的核心在于心肾交合,水火既济。对此,白玉蟾也持其师的论点,即着重在"心"的运用。他说:"潜藏飞跃,本乎一心"。"潜藏飞跃"这四个字概括了内丹锻炼中所出现的各种效应。他认为,心肾水火既济效果的出现有赖于入静诱导,即所谓"本乎一心",他说:"(内丹术)当先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济"。白玉蟾如此强调入静,也反对入静而不意守丹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