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青铜器有一定了解的人对于“饕餮纹”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它是商周青铜器中特别常见的纹饰。下次再逛博物馆的时候您可以留心一下哦!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

兽面纹图解

最早的饕餮纹(兽面纹)

兽面纹最早或可追溯到史前良渚文化,也有以二里岗时期作为起始的。大眼、有鼻、有角或无角,基本无身,所以“饕餮纹”也叫“兽面纹”。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2)

二里头时期镶嵌绿松石铜牌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神秘、威严,有一股莫名的威慑力,可是中国乃至世界并未发现“饕餮”这种动物,那么它的原型是什么,为什么又会出现在青铜器上?它在试图说明什么?

如果您也有同样的疑问与好奇,不妨就继续读下去!

读懂饕餮纹(兽面纹)

读懂饕餮纹,首先要了解一点:饕餮纹没有固定的形制,属于一类纹饰,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大眼、有鼻、兽首形、有角或无角,整体对称。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3)

早期的饕餮纹相对来说较简单,后期陆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较为复杂的饕餮纹纹饰。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4)

子龙鼎,商晚期,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5)

何尊,西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关于饕餮纹的原型,至今虽无定论,但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记录了: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更早一点的《吕氏春秋》中也有: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

若是将二者融合起来看,不禁猜测:缙云氏那不才子因为贪食噎死,后部落里便以此警醒后人,流传到商代,演化成一类图形,用以提醒:勿贪食、勿贪杯,所以饕餮纹才多出现在青铜食器、酒器上。有趣的是鉴于此,也有人猜测它的功用是希望使用它的人能多食,胃口好。

除了上面两种着眼于“吃的解读”,还有人认为此图案出现在青铜礼器上,能消灾免祸、辟邪,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我是觉得都挺有道理的,哪一种都通。这也是业余考古的乐趣所在,大家都可以参与解读,只要讲的通就好,而且我们不是做学问,不用过分有理有据,列出诸多条条框框。古人也不会复活过来指着谁的鼻子大骂:“荒谬之极!”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6)

大克鼎,西周晚期,上海博物馆,实物真的很大!

言归正传,前面讲过饕餮纹是一类纹饰的通称,所以,饕餮纹细分下来又可分为很多种,我没那么较真,只想粗粗的按三类简单的划分。

饕餮纹(兽面纹)的划分第一类:单只饕餮纹,如前文中的二里头时期镶绿松石铜牌、商早期兽面纹爵。

单只饕餮纹欣赏: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7)

建筑构件,商,河南博物院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8)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9)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即使是“单只饕餮纹”这一类别中纹饰之间也会有些许差别,区别主要在于眼与兽角,饕餮纹的兽角种类很多,有牛角、羊角、鹿角等,所以有学者就提出了:饕餮纹并不一定代表一种特定的动物。

第二类:合二为一饕餮纹。

相信从上面的青铜器纹饰中,大家也发现了,青铜器上的很多图形都是对称的,饕餮纹也有,并且左右两只合二为一,共同可看成一个兽面。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0)

合二为一饕餮纹: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1)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2)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3)

第三类:钉眼饕餮纹。

其实这一类与前面两类有重合的部分,只是有些青铜器的“钉眼”太突出了,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就是“俩钉眼”,所以我也单拿出来归为一类。比如本文中的第一张图,这样的饕餮纹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可爱气。(大家不妨回过头去重看一下,前文中选取的很多都是“钉眼饕餮纹”)

钉眼饕餮纹: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4)

盘,商殷墟时期,枚茵堂收藏(国外)

青铜器典型纹饰(一篇文读懂青铜器纹饰)(15)

商殷墟时期鼎,枚茵堂收藏(国外)

看到这,对于饕餮纹您可能还是有些疑惑,别担心,考古学家们也正疑惑着呢……还没有人能给出完全无以反驳的答案,所以,如果您对饕餮纹、对青铜器纹饰或是对于中国文博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探讨,欢迎收藏转发留言。

推荐阅读:《读懂中国青铜器:文化、形式、功能与图案》戴克成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由法国人写的书,内容很好,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外国人对中国青铜器的解读。另一方面,里面还收录了一些国外收藏的青铜器图片,欣赏一下挺好的。

声明:本文文字部分属于原创,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