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带了启蒙阶段的娃,也带了即将中考的娃。从小学的课本翻到中学的课本,其实很多东西在重复。娃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有很多是相似的。
今天在听一个读书会,讲的是一本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面提到,对于知识,从认知到理解,中间是有跨度的。有的知识在认知的同时达到了理解的程度,就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解决问题。但有的知识,从认知到理解,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然,对不同的学习者,这个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者,他的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可以让他在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很快就可以融会贯通地内化,做到“知行合一”。而有的学习者,对于某些知识点,仅仅是知道了有这么回事,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更不用说记住,掌握和运用了。真正的理解,是要能达到迁移。
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对于在课本上学过的一些单词,其理解仅限于跟课本非常类似的句子里。因为他们在认知这个单词的时候,只是知道了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以及背下了课文里的句子。本身对于一个词汇的理解,就需要在多种语境中。中文词汇也是一样的。大家可能观察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小朋友在说话的时候想运用某个成语,但是却用在了不合适的语境中,闹了笑话。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成语他可能只是在课文中见过一次。虽然他熟读了课文,记住了这个四字成语怎么读的,怎么写的,但是他对于成语意思的理解并不透彻。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小朋友跟她外公打扑克,外公算牌算得很准,小朋友老是打不过外公。于是她说,外公真是“老奸巨猾”。外公一听告诉她,你不能说外公“老奸巨猾”,你只能说外公“老谋深算”。
对于英文词汇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学习一个词,只在课本中见过一次,即使熟读了课文,也可能在别的地方见到就不认识了。所以,我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的时候,通常会给他们选择一些跟课本主题相关的绘本,让他们阅读。让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中接触,认知一个主题的词汇。如果有条件,我还会给孩子们看相关主题的视频或动画。让他们知道,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单词是这样被运用的。这样,孩子们对于词汇的理解至少会有一个更加真实和宽泛一点的背景,不至于被课本限制住。当他们有机会在现实场景中运用这些词汇的时候,就更容易自然地输出。
对于启蒙阶段的小朋友,从认知到理解有的时候也会很快。例如,当他们学习跟自己生活很贴近的内容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记住。动物的单词,喜欢的食物的单词,这些要他们记住不难。告诉他们怎么读,教他们唱一首动物,食物的儿歌,用单词卡玩玩游戏,再看一集好玩的动画,这样重复着来接触几回,好多孩子就可以记住了。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出来。但是对于超出他们认知能力和理解范畴的内容,先接触,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就可以。只要能保持日常的阅读和听的输入,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以及随着他们认知能力慢慢的加强,他们就能逐渐理解和掌握。
从“认知”到“理解”,重要的不是快,而是底层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能逐渐感悟到自己学习到一个知识点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就是能明白自己是怎么样学会的。这样孩子在跟着老师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就知道怎样学习了。也就是学习的底层能力建立起来了。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自学了。我希望孩子在英语这门学科,到中学阶段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