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工作借调人员会回去吗(借调人员就该当苦力)(1)

提起借调,估计体制内的人都是一把辛酸一把泪。借调借调,借而不调,体制单位内把你当外人,体制单位把你当外人,干得好继续当苦力,干得不好就退货。很多人都在问,借调人员的出路在哪里?

— 什么是借调? —

借调是指在面对一些专项工作、重点任务、复杂活动时,主责单位从其他各个部门或者是下级单位抽调人员专项从事该活动的行为。或者是单位觉得自身人手不够而向下级单位、同级单位借人来从事相关工作的行为。时长一般为一年。

一般在成立一些专项办公室、工作专班、小组办公室等均会借调人员,名义主要有跟班学习、跟班锻炼、抽调从事专项工作、挂职锻炼等等名义,集中的主要对象为事业人员、基层公务员等。

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创建活动一般会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而办公室人员都是抽调;又比如工作任务较重的某办、某部、某委,会经常借用下级单位、同级单位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 借调人员主要做什么? —

借调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一般是急、难、重、专等各项工作任务,即紧急任务、重大任务、高难度任务、专项任务。如按照要求开展某项创建活动,经过讨论由XX常委部门负责。但是常委部门没有那么多人,于是成立XX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XX任组长,成员全部抽调。这种任务一般在当年完成后就会撤销,做完以后抽调的人员就可以回原单位。另外的情况,如某单位今年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多,原来的在编人员难以应付,于是找XX乡镇商量,借调某位同志到办公室帮忙。

常态化工作借调人员会回去吗(借调人员就该当苦力)(2)

能够借调的人一般都是提前了解过、熟悉过的人,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工作作风一般都比较强,至少是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肯定,属于单位中的顶梁柱、业务骨干的类型。所以很多基层单位也很反感借调行为。

借调人员一般都是由下级部门到上级部门,从非重要单位到重要单位,自身的意识也是比较足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够留在借调的单位,表现得十分卖力。在工作中基本不会推诿,往往是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工作中兢兢业业、交流中唯唯诺诺,就连聚餐也是硬着头皮干。生怕一个不小心把别人得罪了,到时候调不进来。

而且由于是一些专项工作才借调的人员,恰恰这些专项工作一般的任务都比较重,这样算下来,加班加点是必然的。

— 借调人员伤身又伤心? —

长期以来,借调人员、挂职人员、跟班学习人员、兼职人员等等已经成为了某些单位干活的中坚力量了。据我了解的,就连某单位要创建省级文明单位,都要从基层抽调人员来做创建工作的相关台账。而单位编制内的人员只需要负责布置安排、沟通协调等工作,文字工作、繁杂事项全部都交给了借调人员。

常态化工作借调人员会回去吗(借调人员就该当苦力)(3)

熬油费火,加班加点地生活,让身体吃不消。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凌晨是常事,周末无休也是常态。更重要的是,心也会受伤。

最关键的是,借调出去后原来单位的活动参加少了、工作参加少了,原来的同事就会对你产生排斥的心理,认为你占着单位的编制、拿着单位的工资,却不干单位的活,年底还得发你一笔奖金。而现在借调的单位觉得你又不是本单位的人,又没有拿本单位的工资,自然福利一分不会给你。

借调单位有一些还会画饼给你,比如好好干啊,这边调动的事已经快了。好好干啊,我们单位现在空着两个编制呢。然而,一干就是一年,过了一波又一波。有的单位还会主动提及调动的事情,有的单位就一直借着,既不说让你回去,也不说调你进来,天天煎熬着,身心俱疲。

— 去路在哪? —

对于借调人员,我觉得还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要有“自己不是苦力”心态和觉悟,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对于借调人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点是学。借调一般是上级部门或者是重要单位,其办文、办会、办事的流程、方法、重点均会比较标准。尤其是在笔杆子的写作方面,讲究融会贯通、见文起意。这些方法是在基层学不来的,而这对于以后自己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二、说更重要。活计永远干不完,而如何让领导知道是你干的、干的效果如何、干得怎么样却是一门艺术。主动与各个处室交流沟通,不把自己当外人。主动与领导沟通,不把自己当哑巴。

三、好心态。在借调单位就算是遇到不顺利的工作,也应当尽职尽责地完成。遇到别人的福利也不必眼红。但是坚决不能背黑锅,这是底线。

四、处理好与原单位的关系。不管是否能够调走,一个月可以抽空一天回原单位参加下各类活动、与原来的同事多交流沟通,不要落得个讨人嫌的把柄。

常态化工作借调人员会回去吗(借调人员就该当苦力)(4)

总结,苦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出路在哪。因此,去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借调规划,明确自己的需要,把握借调的资源优势,这样才能不负借调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