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说课 系列之三荆轲刺秦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荆轲为何要刺杀秦王历史记载?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荆轲为何要刺杀秦王历史记载(荆轲为什么刺不死秦王)

荆轲为何要刺杀秦王历史记载

小刀说课 系列之三

荆轲刺秦

节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以生动的笔法展现了战国末期燕国死士荆轲闯入秦宫刺杀秦王的惊心动魄,这场谋杀因被加以“抗击暴政”“士为知己者死”等光环而流传甚广。失败而死的剑客荆轲被列为“四大刺客”之首,千百年来,备受推崇。可这是一场失败的刺杀,刺客死了,被刺的对象毫发无损,是什么理由让人们记住了一位失败了的刺客呢?

第一,荆轲不是燕国人,却为燕国人而死。

荆轲,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游历到燕国,经由田光推荐给燕太子丹做门客。因感念太子丹知遇之恩,在燕国朝不保夕的危急情形下挺身而出,只身入秦,剑刺秦王,明知必死,却慷慨而去,不可不谓大英雄。

“人生在世莫轻过,纵然一死又何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对于不惜性命、敢于牺牲的人十分尊敬。荆轲几乎就是 “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

第二,荆轲虽然失败了,但却有着非一般的胆识和勇气。

战国末期,秦帝国傲视群雄,没有一个诸侯国敢于和强秦正面交锋,在如此形势下,荆轲带着剑到咸阳宫刺杀秦王,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十二岁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的秦武阳都筛糠了,可荆轲却谈笑自若,这是何等大的气魄啊!即使左股被断,失去继续攻击能力之时,他仍可以依柱箕踞,破口大骂秦王,并无求饶投降之心,相当了不起!

第三,荆轲的刺秦行为,代表着一种对暴力和强权的斗争精神。

荆轲为燕国人刺秦,但获利的不仅仅是燕国人,在秦王嬴政的暴政和穷兵黩武的治世之策之下,好多国家的人民都饱受战乱之苦,遑论六国统一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生活在历史转折期的老百姓可没有情愿为中国历史牺牲的大度和勇气。所以,荆轲刺秦的行为代表的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理诉求,他们都指望随着嬴政死去,自己的痛苦生活可以随之而终结,虽说这行为有些幼稚和单纯,但那确实是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共同渴望。

第四,荆轲失败而死,符合于中国人习惯的“死亡崇拜”心态。

中国国民习惯对死去的人尊敬,但他活着的时候却少有人愿意去搭理他。比如坚持山区教育好多年的某某教师病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了,他立刻就会被组织授予模范教师称号,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学习,可他之前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没人愿意肯定他的成绩。

每年“感动中国”人物里看一看,个个都是饱受生活磨难之人,我们不禁要问一问,我们为何要让好人过得这么作难?好似你不受苦难,就不该自称为好人似的。

可这就是现实,没有办法,尊敬和同情其实也不过是一墙之隔我们大多数时候尊敬一个人,其实就是对他对生活的各种忍耐抱有的一种同情罢了。荆轲失败了,死在了咸阳宫,人们记住了他并名垂青史,他要是杀死嬴政后脱身而逃,估计反倒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可如此厉害的荆轲居然失败了,为什么呢?荆轲去秦国之时,可谓万事俱备,他带的东西确实也足够丰富:

一、樊於期的首级,这是最重要的信物,樊於期本是秦将,在与赵国作战的时候兵败逃遁至燕国。秦王在灭赵后不解恨,还把樊於期的家人杀的杀、抓的抓,又发布悬赏令,非要将樊於期置于死地。所以,樊於期的首级是荆轲得以接近秦王的最重要的物件,因为依照秦王嬴政报复心极强的狭隘心胸,他是非要瞧瞧樊於期的首级才能解恨的。

二、沾人血即可要人命的匕首,这是必要工具,刺秦刺秦,无兵刃何以刺秦?太子丹以重金从赵国人徐夫人手里买到一把锋利的匕首,又用毒药水反复浸泡淬火,使之剧毒无比,“用以试人,人无不立死者”。这样的利器当是无出其右了,若要是扎中嬴政,他没有理由不死。

三、督、亢二地的地图,秦王不仅仅要人,他还要土地,若不能拿出一点实利来,他是不会放松警惕的。有樊於期人头,秦王要看,荆轲才能接近;有督、亢二地的地图才会让秦王相信燕国的投诚之心,这也是必要条件。

四、秦武阳这个副手,冲击奥运金牌还有双保险呢,这么大的事必须得有预备方案,秦武阳这个十二岁就能杀人的少年犯被燕国人委以重任,派作了荆轲的助手,虽不知他能否发挥作用,但是作为准备条件存在也是合理、必需的。

五、足够多的钱物,荆轲和秦武阳到秦国后,也不能直接就把首级和地图给秦王送进宫里去,他们没有直接与秦王见面的机会,必需得找中间人,秦王的司机中庶子蒙嘉成为了他们贿赂对象,蒙嘉收钱后很有职业道德,立刻在嬴政面前给燕国人说了好一番好话,这才得以让荆轲、秦武阳进了咸阳宫见到秦王。

我们通过这件事也学习到了两点:

一,领导的司机很重要。

二,钱财永远都是无往而不利的敲门砖。

可如此完备的准备,为何最终落败呢?

因为太子丹的急功近利?

太子丹在荆轲刺秦这件事上形象不是很正面,有些地方甚至于有些虚伪、自私。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对荆轲不立刻去秦国抱有异议,话还说得很婉转,明明是埋怨,但说出来倒好像是委屈:“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秦兵马上就要打来了,我想长时间的侍奉足下,哪里可以办得到啊?这话看怎么听,或者你可以翻译成:“秦兵就要打来了,你就想让我天天侍奉着您,那我也办不到啊!”荆轲知道他话里的意思,这是催促自己立刻去刺秦,可当他提出必须要樊於期的首级作为信物的时候,太子丹却说他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做不仁义。

他不做坏人,坏人只能荆轲做,于是荆轲“说死了”樊於期,樊於期自杀以成仁,这等于给荆轲背上了一个不可不死的枷锁,要不然,在道义上如何交代?

太子丹听闻之后跑来一通痛哭,可哭完之后还是把樊於期的人头割下来装进了盒子里,他要是真不想樊於期死,早该派人阻止荆轲,或者把樊於期保护起来,现在目的达到了,坏人的名声还不用他背,他还能落一仁人君子的名声,真是鸡贼到家了。

当荆轲等待一个朋友的时候,太子丹又来了,几番催促,甚至于说,“你是不是怕了,你要真不想去,我把秦武阳派去得了”。这叫什么话?这是看不起人啊!秦武阳既然可以派去,你找荆轲干嘛啊?这是羞臊荆轲,强迫他在没有准备完全的状态下去送死。

等到要走的时候,大家“孝服”都穿上了,站易水边给荆轲办了一个活着的葬礼,明里暗里都暗示荆轲,你身蹈死地,别想着回头了,成与败你都必死在秦国无疑了。这儿葬礼都给你办了,你会半道上逃窜或者到秦国后投降敌人吗?这是非得要把荆轲逼到死路上去的节奏啊!太子丹真的是个好领导,我们现今看来,也是好生佩服!

因为秦武阳是个水货?

秦武阳这个少年犯,十二岁就能杀人,但到了咸阳宫,还没见到秦王呢他就已经软了,不光尿裤子里不说,还战战抖抖的,让秦王手下生疑,险些露馅。幸亏荆轲给打圆场,说村里人没进过城,见了这大排场,娃害怕得很,才勉强蒙混过关。

可话倒回来说,如果秦武阳真是个高手,荆轲刺秦就能成功吗?

秦武阳的身份其实不过就是影视剧里的男二,一般都为烘托表现男一的英明神武而存在,其结局一般都是死亡,他就是荆轲刺秦故事里的一个陪衬,作者安排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对比,表现荆轲的英雄无畏的,所以不要指望他能扭转乾坤,无论现实还是虚构他都不可能成功。

因为荆轲等的那个朋友没来?

荆轲在万事俱备之后还不走,太子丹十分着急,荆轲说有一个好朋友在远处居住,还没赶来,所以没走。我们就会想,如果那个朋友来了呢,是不是刺秦就会成功呢?那个朋友是谁呢?是“无名”(来自张艺谋电影《英雄》)吗?

其实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朋友实际上应该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作者为了表现英雄的“高大全”而故意为他找的借口。就如同诸葛亮在五丈原续命之时,突然魏延闯帐弄灭了几盏灯,我们就说要是魏延不来呢,孔明是不是就会活得更久,蜀汉就会成功,历史就会改写。

这一切当然不可能发生,这只是后辈的文学家在对前世英雄的事迹书写的时候故意的拔高,为他们的失败寻找合理的借口和理由,以使得人们对英雄的同情和惋惜更深一层,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而已。

因为荆轲想要生擒秦王?

这是原文中荆轲的解释,他在刺杀失败之后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可是前面他的动作却不像是要生擒秦王,明明是要命的动作:“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左手抓袖子,右手拿匕首直刺秦王胸口,沾血即死啊,怎么“生劫”呢?

那么是秦王在起身绕柱子脱逃后荆轲又改变主意了?我们只能是猜测,因为我们都不是荆轲,无法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唯一合理的解释应该仍是作者为荆轲的失败找的借口而已。

或许你还有另外一种理解:荆轲主动放弃了。

这是张艺谋在《英雄》里的解释,李连杰扮演的剑客无名在剑锋已抵嬴政的咽喉的时候却放弃了刺杀,他只给嬴政留下了一个要求:尽快完成天下统一,使天下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有可能吗?绝无可能,不要说荆轲有没有达到那个精神境界,就说嬴政,他像是一个说了话算数的人吗?你无论生擒他还是放过他,让他承诺放过自己小时候就恨到骨头里的燕国,怎么可能?

所有的分析里,只有陶渊明的解释才是最靠谱的,此次荆轲刺秦失败的主要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剑术不精。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么说是有足够的理由的,荆轲手持匕首紧追秦王,秦王虽身负长剑,但急忙间拔不出来,明显处于劣势,可荆轲居然连刺不中。

最荒谬的是,秦王居然“以手搏之”,荆轲是剑客,秦王居然要空手夺白刃,这是何等的讽刺!难道说堂堂第一剑客,弄不过一个暴戾的国君?可结局偏偏就是如此,我们只能有如下几种解释:

1,秦王太厉害了,不光心狠,手劲儿也很大,荆轲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拔出剑来之后,回身只是一剑就斩断了荆轲的左腿。

2,夏无且的药粉有毒性,弄坏了荆轲的眼睛,迷乱了他的心性。

3,准备得不够充分,荆轲未能练成“十步一杀”就出发了。

4,太紧张了,心理素质不好,临场没有发挥出来。

又或许,过程不过是文人的描述,细节是否如此,谁也说不清的。

俱往矣。

无论如何,荆轲都是千古的英雄,值得敬重,值得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愿“士为知己者死”的春秋大义仍还在国人的血脉中留有痕迹,愿易水河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不要成为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