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这个成语,我们经常用到,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愚蠢无比,然而“愚不可及”的本义并非如此。

“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论语》。《论语·公治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关于愚人跟智者的名言(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1)

论语中的这段话”知“是”智“的古字,这段话是说:宁武子,国家开明有道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智慧,社会黑暗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愚笨,他的智慧别人能比得上,但他的愚笨别人比不上。

很显然,孔子用“愚”来评价宁武子,并不是贬义,而是夸赞。

但是,“愚”字的具体内含却存在争议。

一、装傻保身为“愚”。

宁武子辅佐过两代国君,卫文公和卫成公。卫文公是有道之君,而卫成公就是无道之君。有很多臣子被卫成公杀了,但宁武子却得以善终,所以很多人便认为宁武子是装傻,所以得以保全自身。

汉儒王粲(càn)注:“虽隐身深藏,犹不得免,是以宁武子佯愚。”也就是说,宁武子为了保护自己,在国家无道的时候隐藏自己的智慧,装傻避祸。

宋代邢(xíng)昺(bǐng)的《论语注疏》中也说:“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

关于愚人跟智者的名言(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2)

社会黑暗之时,枪打出头鸟,越聪明的人越有可能带来灾祸,所以古人常说,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二、不避艰险为“愚”。

装傻保身的确是人生大智慧,但是很难想象孔会推崇一个为了保全自我装傻的人,要知道,儒家的核心道德的仁义礼智信,这里面可没有装傻这一条。

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下宁武子的人生,才能真正明白孔子说的“愚”是什么意思。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名叫宁俞,武是他的谥(shì)号。宁武子在卫文公时出仕,得到卫文公的重用。

卫文公是开明国君,他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使得卫国国力逐渐强大,宁武子作为卫文国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在这其中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所以孔子说他“邦有道则智”。不过,史书上并没有宁武子怎样发挥聪明才智的记载。

到了卫成公时,成公是个无道昏君。公元前634年,晋文公向卫国借路救宋,卫国大夫元咺(xuān)认为应该借路,成公没有同意。晋楚大战时,晋国想跟卫国结盟,卫成公没有答应,反而跟楚国结了盟。

公元632年,晋文公一怒之下攻取卫国,卫成公出逃。如果宁武子要装傻,那么他此时就应该离开卫成公,但他却一直跟在卫成公身边。

后来晋国同意让卫成国回国复国,但此时卫国分成了两派,一派就是当初跟成公一起出逃的,一派就是留守卫国听命于大夫元咺的。留守卫国的人当然怕卫成公回来后算旧帐,所以不愿意他再回来,于是整个卫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此时宁武子出来斡旋,他发表了一翻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没有留下的人,就没有人守护社稷,没有跟国君一起出逃的人,就没有人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所以跟随国君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国君追究罪责。最终两派达成盟约,让卫成公回到卫国继续做国君。

然而,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出逃期间,有人向卫成公进谗,就元咺要改立叔武为国君,当里元咺的儿子元角正跟着成公出逃,成公却听信谗言杀了元角。

晋文公当上霸主之后,主持诸侯会盟,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被提交盟会裁决,晋文公建议周襄王杀了卫成公,襄王没有同意,晋文公决定让医生毒杀卫成公。此时,宁武子贿赂医生,让他少放了许多毒药的剂量,卫成公才保住了一条命。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宁武子数次救成公于危难之际,并没有装傻的迹象。

因此,孔子说的“愚”便有了另一种理解。

关于愚人跟智者的名言(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3)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也就是说,宁武子不避艰险,辅佐这个无道昏君,对于智巧之士来说,这是有巨大风险的“傻事”,而宁武子的这种傻,就是别人比不上的地方。

聪明的人都懂得怎样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在危险的来临时候就悄悄跑,那些逆时而动,逆势而行的人,在他们看来说是愚蠢无比的。

关于愚人跟智者的名言(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4)

《论语·宪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明知自己的理想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但他还是要去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在所谓的聪明人眼中,也是很愚蠢的,所以孔子推崇宁武子愚不可及,也有夫子自道的意味。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这样的“愚”,当然是常人不可及的。那些“聪明人”,恐怕理解都理解不了。

三、“愚”背后的人生智慧。

读书切忌认死理,对古人的言论,最好要有个通透的理解,孔子说的“愚”到底是,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不避艰险的“愚”呢?恐怕都有。

自古以来,有许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一个人表现得太过锐气,往往就会受到打压,所以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韬光养晦,这就是大智若愚,这肯定也是宁武子能在无道昏君身边而保全自身的智慧。

但是,人往往会走另一个极端,遇事时装傻,遇利时就上,还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到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做人要圆融,但不要圆滑。

君子不立危墙之了,我们不做没有意义的牺牲。但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义不容辞之时,敢于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敢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又是另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愚”。

关于愚人跟智者的名言(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5)

学聪明,人人都想学,学“愚”也有人想学,怕的是,学聪明学成了小聪明,学愚学成了装傻,学成了奸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