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多了都是黑。

后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1)

至于某些二手历史发明家所谓不通军事什么的也就当个笑话看好了。底下秦凌同学的答案,因我与他在他评论区的讨论,而增改了不少内容。不过人家中途嘴炮无数,我无意于在自己的答案里提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简单爬下他的评论区。当然秦同学要删我也无所谓——当然一边连续放嘴炮被史料打脸,一边假装理直气壮反驳我一边把评论关了,也是挺醉的。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讨论战术上的胜利这种细枝末节是没有意义的。诸葛亮给曹魏在战略上的压力绝对不只是野战必克还有区区张郃人头和三千甲首(虽然三千甲首足够春秋战国时一个中等国家亡国了)。

我还是拿我最常用的一个论据来说话魏明帝时,曹魏有文武两帝的积累和节省,是这样的:“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诸葛亮北伐,是这样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完了是这样的:“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这是国力和积累是蜀汉十倍的魏国,而蜀汉打了这几年仗是这样的: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以一州之力博万乘之国,十几年间让魏国凑四万平叛部队都难。如果诸葛亮不擅军事,那曹魏诸将可谓豚鼠。

而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细化的说,三国时期最准确,完成度最高的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事之才。同时期军事能力第一的帅臣。

后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2)

这里凑个热闹谈谈以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在货币方面的建树:

最近知乎日报上一篇讲述“三国时期的超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也提到,蜀汉是三国中唯一保持本国的货币有稳定流通价值的国家。这要细说得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董卓大量发行小钱引发超级通胀以来,魏国和吴国的货币体系都彻底崩溃了:魏国:“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初复五铢钱。……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以谷贵,罢五铢钱”。恢复五铢钱的尝试持续了七个月就放弃了。此后是这样的:“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魏国,货币一度崩溃。(当然后来还是努力恢复了,也是后来的事了)

吴国:渣权从来是以渣和不要脸著称知乎。从对货币发行的态度就知道了,曹丕因为五铢钱的迅速贬值直接放弃了铸币。孙权却发明了“大泉当千”“大权当二千”这中骇人听闻的巨额面值货币。乃至于孙权给臣子的赏钱,一下就是一亿。“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赏赐揭发贪腐的小官也是动辄百万。这已经不是通货膨胀了,这叫通货爆炸。直到东晋,吴币依旧被认为是劣币:“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蜀汉:蜀汉有过铸大钱的历史,刘巴曾经建议刘备铸直十钱,直百钱。刘备高兴的连挂帐的铜钩都拿来铸钱了。蜀汉也是有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但是相对于曹魏废币,孙吴滥铸,整体情况还算稳定。后来诸葛亮时发行太平钱当百,货币面值基本维持在蜀汉初年的局面。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流通价值。

光是将货币面值和金属价值剥离的同时,维持货币面值的稳定,不使货币体系崩溃,这一份能力和意识就可以说是远超同时代。而魏末晋初中原得以恢复货币通行,也不过是恢复了货币的本值,同时很快又陷入了新一轮的通货爆炸中。最后直到隋唐才稳定下来。

后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3)

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到了当世以及后世那么多人褒扬和赞誉。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于泰始十年(274年)上书给晋武帝司马炎,书中就提到:“诸葛亮死后,蜀川之地的人民还在时时刻刻地怀念他。”(原文见《诸葛亮集表》)晋人袁准也说:“诸葛亮之死数十年了,国人歌颂、怀念他,就如同周代的人思念召公那样。”

至于后代,景仰和崇敬诸葛亮的人就更多了,他们或撰(zhuàn)文,或吟诗,或用故事的叙述形式,或把他搬上舞台、银幕等等,来寄托他们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的怀念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不只一次撰诗追怀诸葛亮,其《蜀相》一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对诸葛亮匡俗济世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宿志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其《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柞(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再一次地抒发了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之情。

清末赵藩用对联形式来称赞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众多楹联、匾额中的代表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力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也给予高度肯定,他在《蜀道奇》中写道:

鞠躬尽瘁兮,

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

出师两表留楷模。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为什么能够一直受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尊崇,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呢?为什么关于他及其故事,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地步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们所公认的,就是敌对势力中的成员,也对他赞不绝口。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举出陈寿的《诸葛亮集表》中对诸葛亮总评价的话语,来看看诸葛亮政治才能:

诸葛亮作为丞相,他安抚百姓,昭明法度,裁减官员,制定了非常合于时宜的政治法度;他诚心待人,发扬公道之心;对国忠心耿耿。对于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和他有仇隙,他也一定会给予奖赏;对于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其亲朋好友,他也一定给予惩罚;能够老老实实交代其罪行的人,虽然罪重,他也能够得到宽待;狡辩抵赖、想掩饰罪责的人,即使罪轻,也必定遭到严惩;为善不论多细小,也会受到褒扬、奖励;作恶无论多细微,也会受到贬责。他熟通各项事务,处置事情能抓住要害、关键;对人的考察根据名位,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弄虚作假之人,是绝对得不到重用的。因而,蜀国境内的人对诸葛亮既爱戴又畏惧。他的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他,这就是他出于公心、劝戒分明的缘故。诸葛亮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懂得治国的优秀人才,是和管仲、萧何差不多的杰出人物。

这种评价,并非溢美之辞。从我们上面的评价就可以看到,诸葛亮法度严明、赏罚有度、办事公正、任人唯贤,在政治上注意改革,使蜀汉政权有了清明的作风和政绩。另外,他重视生产,安抚百姓,对维护蜀汉地区的统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起了相当的作用。

其次,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能够由弱变强,达到和曹操、孙权集团角逐、抗衡的程度,这是与诸葛亮治军的才能和成绩密不可分的。诸葛亮精通兵法,治军有道,他重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注意研究和使用阵法,改进、设计、制造先进武器,等等,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许有人提出来,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他能算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吗?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我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军事才能,不能单纯以他所进行的战争是否胜利为标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魏、蜀两国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另外还有一些诸葛亮所不能左右、不能逆转的客观形势发展,如关羽的失荆州,刘备的伐吴的惨败。诸葛亮是尽了他最大的主观努力,矢志不移地来进行他的“复汉室”事业的,虽然未能成功而心力交瘁而死,但在历史上为他自己写下了光辉的一面。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色的军事家资格,是不能以北伐没有成功来加以否认的。

再次,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也一直受到后世的称道。他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尤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个人生活作风,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生前给后主上表时曾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表上说: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费用都靠公家供给,自己不去谋划另外的收入。现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们的衣食之用,已经足够了。至于我在外供职,没有其他花销,衣服、伙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会再去经营其他的生计,增加任何个人收人。我死之后,一定不让家中有多余的物资,外地有多余的资产。否则就辜负陛下的恩典了。

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生活简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

后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4)

后人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