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大量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事迹,影视剧热播也一波一波袭来。就在昨天,无意中看到中央八套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于是放下手中琐碎,静下心来看完了第12集和第13集。
这里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毛岸英。毛岸英是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于1922年10月,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毛泽东、杨开慧与毛岸英(电影剧照)
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的第12集和第13集的故事简介是这样的:
毛泽东带着儿子毛岸英来到边区农村搞社会调查,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现状和农民状况。不久,毛泽东将自己的“白小子”儿子毛岸英交给边区劳动模范杨步浩,希望毛岸英在陕北农村这所“劳动大学”学习开荒种田。
开始时,毛岸岸英不会挖地,使出全身力气,使蛮力,结果手上打起了血泡,随后经老杨的儿子指点,马上就进入了状态。随后又学会了犁地、点种等。后来,岸英又在劳动中教村民识字、破除迷信,并自制炸药开山垦田,组织合作组等,受到乡亲们喜爱。当毛岸英要离开时,乡亲们依依不舍地为岸英送行。毛岸英回到延安后,毛泽东看着他昔日的“白小子”变成了一座“黑铁塔”,浑身充满了泥土气息,高兴地与岸英一起扭起了陕北大秧歌……
在此,令我感动至极的是当毛岸英学会犁地时,那种兴奋的大喊大叫的感觉让我也兴奋至极,更让我倍感真实和亲切。
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毛岸英(电影剧照)
毛岸英于1936年受组织安排前往苏联学习至1946年回国,他在苏联整整待了10年。期间,他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吃了十年的洋面包。回到延安后,他遵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一回到陕北,就被安排去农村学习种地,实践并学会了在中国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的确不失为“初出茅庐”的收获,随后又学会了点种、扭秧歌,随后又教农民识字、开山垦田、组织合作组等,这样一个淳朴、好学、年青有为的后生谁不喜欢呢?
从今天的角度来来,当年毛主席的农村“劳动大学”论,的确是高瞻远瞩,是一种智慧。他通过让儿子去农村学习种地这种方法,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更是通过去农村种地,让儿子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种了几千年土地的陕北农民都说“种地没撒学的”,更何况毛岸英又是“毛主席的娃”,处处照顾自然是避免不了的,想想就是走走过场就回来了。
劳动大学毕业时的毛岸英与父亲(电影剧照)
“毛主席的娃”毛岸英就是与众不同,因为他是毛岸英,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血管里流淌的是毛泽东的血液,当然也就继承了毛泽东不服输的性格。毛岸英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农活。
“毛主席的娃”毛岸英的确也与普通老百姓的娃没有什么不同,他也白毛巾包头,与陕北农民没有两样,他与吴大叔的儿子吴大、吴二一起挤大坑睡觉,一样身上长虱子、一样撤开嗓子唱陕北民歌,且乐在其中。
“毛主席的娃”毛岸英都能学会,你和我还有什么资格说学不会?伟人的子弟毛岸英都可以融入广阔的农村、融入生活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中间求教、学习,今天的你我还有什么资格对困难说不?
至于电影又点滴记录了毛岸英刨根问底、随手记录陕北农民的歇后语、向爸爸请教中国传统文言文以及和周副主席热情拥抱等场景,一个好学、热情、思想奔放的青年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得毛岸英的个人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贴近时代和生活,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学习毛岸英提供了途径和渠道。
苏联归来时的毛岸英与毛泽东
一部电影,一段故事,记忆了一代青年才俊,一代英豪毛岸英在陕北农村劳动的场景,讲叙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生命带给我们的伟大和深邃。
夜深了,“毛主席的娃”--毛岸英的朴实形象一直萦绕在脑海。
,